血清胱抑素C与慢性心力衰竭病变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019-03-27
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慢性心力衰竭(CHF)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已严重危害健康,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此寻找理想的实验室指标对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CHF病人心功能分级增加,病人心输出量逐步下降,肾血流灌注受到影响,引起肾功能不全。有研究证实,肾功能不全是心力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1],心肾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加速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寻找早期评估CHF病变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本研究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CHF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6年10月—2017年8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诊断为CHF病人222例,男126例,女96例;年龄(68.96±10.93)岁;基础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93例,冠心病79例,缺血性心肌病22例,扩张型心肌病21例,心脏瓣膜病7例。病人住院期间,仅接受抗心力衰竭治疗,未使用影响CysC等指标的药物。排除标准: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功能不全、原发性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1.2 研究分组 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Ⅱ级、Ⅲ级、Ⅳ级,其中Ⅱ级77例,Ⅲ级82例,Ⅳ级63例。选取同期就诊于心内科,无心力衰竭病史、症状和体征病人94例作为对照组,男55例,女39例,年龄(68.50±10.18)岁。
1.3 研究方法 抽取所有病人入院次日晨起空腹(禁食6 h)状态下肘正中静脉血2 mL,以4 000 r/min,离心5 min,测定血清CysC、NT-proBNP及一般生化指标。完善心脏彩超检查,由我院心内科彩超室同一彩超医师完成,记录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2 结 果
2.1 心力衰竭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心力衰竭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
注:GLU为空腹血糖;TC为总胆固醇;TG为三酰甘油;Cr为肌酐;BUN为尿素氮;UA为尿酸
2.2 对照组与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临床资料比较(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临床资料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1)P<0.01;与Ⅱ级组比较,2)P<0.01;与Ⅲ级组比较,3)P<0.01
2.3 心力衰竭病人CysC和NT-proBNP和LVEF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CysC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688,P<0.001),与LVEF呈负相关(r=-0.473,P<0.001)。采用偏相关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对Cys-C的影响后发现,CysC与NT-proBNP和LVEF仍有明显相关性,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0.338,P<0.001。
2.4 ROC曲线分析 CysC与NT-proBNP诊断CHF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6(95%置信区间:0.908~0.964,P<0.001)和0.924(95%置信区间:0.893~0.955,P<0.001)。CysC为1.215 mg/L时约登指数最大,诊断灵敏度为78.5%,特异度为98.1%;NT-proBNP在218.735 pg/mL时约登指数最大,诊断灵敏度为81.6%,特异度为87.0%。
2.5 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治疗前后CysC和NT-proBNP水平(见表3)
表3 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治疗前后CysC和NT-proBNP水平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
2.6 心力衰竭组有无不良心血管事件病人BNP、CysC水平比较 心力衰竭组治疗后,随访6个月,共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病人32例(14.41%),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病人CysC(1.68±0.42)mg/L、NT-proBNP 1 441.38(855.47,2 023.07)pg/mL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病人Cysc(1.40±0.31)mg/L,NT-proBNP 401.54(204.89,975,7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3 讨 论
CysC是CST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人体内稳定表达,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近年来在评估肾功能,早期反映肾功能损伤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研究深入,发现CysC在预测心血管事件中起重要作用。国内研究发现,CysC水平升高病人,更易出现左心结构改变[2],CysC促进心室重构进展,因此,CysC与CHF有密切关系[3]。近年来,CysC在预测心血管疾病的新发病和恶化中发挥重要作用[4]。本研究结果发现:心力衰竭组Cys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升高。陈美玉等[5]认为CysC水平与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呈正相关。本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ysC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473),提示CysC可作为评估CHF疾病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这与相关研究[6-7]结果一致。
CysC抑制内源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影响细胞外基质降解,即通过促进胶原纤维结构的降解和削弱对弹力纤维结构的破坏,影响心室和血管壁的重塑[8]。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发生的病理基础[9],CysC在心力衰竭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ROC曲线下面积肯定其对CHF的诊断价值,通过约登指数最大值得出,CysC在1.215 mg/L时是判定CHF的最佳临床诊断分界点,其诊断特异度高于NT-proBNP。本研究结果显示CysC与NT-proBNP呈显著相关,采用偏相关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对CysC的影响后发现,CysC与NT-proBNP和LVEF仍有明显的相关性,而NT-proBNP是一项评估心力衰竭及预后的指标[4]。王传合等[10]研究认为CysC是评估CHF病人心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随访结果显示,CysC和NT-proBNP高水平表达的CHF病人更易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证明CysC与NT-proBNP水平越高,CHF病人预后越差。因此,联合测定CHF病人CysC和NT-proBNP水平,可提高对CHF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CysC和NT-proBNP联合测定对CHF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判定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