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中度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2019-03-27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及工作压力的增加,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基底节区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常见部位,血肿常压迫内囊的重要神经传导束。意识障碍、偏瘫、偏盲和感觉障碍等症状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微创穿刺引流可有效缓解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基底节区的神经功能。本研究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中度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基底节区中度脑出血病人80例,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脑出血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严重程度分级,轻度:病人意识尚清或浅昏迷,轻偏瘫;中度:中度昏迷,肢体完全性偏瘫,双侧瞳孔等大或轻度不等;重度: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肢体完全偏瘫及去脑强直,生命体征明显紊乱。所有病人入院后均接受CT扫描,并诊断为中度基底节区脑出血。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脑瘤伴出血及患有心脏、肝脏、肾脏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血肿量计算方法以出血量25~50 mL作为纳入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0~70(51.42±7.46)岁;出血量(26.84±5.81)mL。观察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38~67(51.95±9.93)岁;出血量(27.21±6.36)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穿刺引流术治疗,手术方法:于脑出血急性期行微创穿刺引流术,在CT引导下,确定穿刺部位,选取合适长度YL-1型穿刺针,在电钻驱动下钻透颅骨和硬脑膜,去除限位器,应用5 mL注射器轻抽陈旧血液,将针头推入血肿中心,之后吸入50%~70%血肿,利用冲洗液冲洗后,于血肿内注入尿激酶3×104~5×104U,闭管2~4 h开放引流。观察组实施穿刺引流联合醒脑静注射液10~20 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静脉输注,每日1次。
1.3 观察指标 分别评价两组入院时与术后2周神经功能缺损、脑出血周围脑组织水肿体积及意识状态改善[2-5]。
1.4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改善率>75%;有效:改善率25%~75%;无效:改善率<25%。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2 两组意识评分变化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意识评分变化比较(±s) 分
2.3 两组脑水肿体积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脑水肿体积比较(±s) cm3
3 讨 论
大量文献证实,血肿是导致脑出血后一系列生理和病理改变的基础[6-9]。颅内血肿引起的继发性后果包括血液释放活性物质刺激机体,由血肿引起的严重占位效应导致脑疝和中线结构移位[10-12]。脑组织血肿引起邻近脑组织受压、移位、形成脑疝等导致昏迷或致死[13-17]。
脑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18-22]。醒脑静注射液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中风并继发昏迷的中成促醒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等方面具有独特疗效。醒脑静注射液是由安宫牛黄药丸改制而成,其主要成分有栀子、冰片及麝香。有研究认为,中等剂量醒脑静注射液可有效治疗急性昏迷病人[23-25]。麝香可降低脑血管通透性,防止渗出物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间隙从而减轻脑水肿,冰片可诱导呼吸中枢处于兴奋状态,可降低血二氧化碳分压,提高血氧浓度,改善病人血气;栀子可清热解毒。通过联合以上中药调节气血、开窍醒神,明显缓解昏迷病人症状。有研究认为,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血脑屏障,去除氧自由基,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进一步减轻脑水肿相关继发的症状与体征;醒脑静注射液不但保护脑皮层细胞,还可直接作用于神经组织保护脑皮层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和颅内压[26-29]。
本研究结果发现,醒脑静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急性脑出血伴发的意识障碍,同时促进脑内血肿吸收[30-33]。本研究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穿刺引流术病人疗效优于单独穿刺引流术,病人意识恢复、水肿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均有明显疗效。应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穿刺引流术可改善基底节区中度脑出血病人预后。本研究仍存一些不足,如样本量有限,缺乏单纯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作为对照组等,因此,今后研究需进一步检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生存率指标等,为改善病人的预后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