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2019-03-26季存华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季存华

摘 要:乡土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回顾乡土文化现代发展历程,揭示了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乡土文化的灵魂,特别是乡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起的作用。把乡村建设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时候,发挥乡土文化这种文明灵魂的作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乡土文化;乡风民俗;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2-0024-03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又专门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达到这一总要求,乡村振兴必须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灵魂,当我们说应该把乡村建设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时候,发挥乡土文化这种文明灵魂的作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一、乡土文化及其低迷遭遇

乡土文化又称乡土传统民俗或民俗信仰,英文学术文献常用“folkbeif”(民间信仰)指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和传承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这本书中讲到: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是从“泥土”的基础里长出来的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殊社会。在中国农村几千年的社会历史,风雨沧桑,乡土沉淀下来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民间信仰等对乡村治理的作用非常大。

乡土文化的存在方式呈现出一种弥散性状态,既包括组织化、系统化发展的如节日仪式、祭祀庆典等“民间习俗”,也包括日常生活中零散破碎信仰活动。它在乡村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反应人们关于社会的基本认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

乡土文化、乡村民俗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性质上被界定为封建迷信,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那段历史时期,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那场政治运动构建了一套破四旧立四新的革命话语和社会价值观体系。乡土文化、乡风民俗被冠以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被全盘否定,加以批判和抛弃。凡是一切与乡土文化相关的东西都认为是封建糟粕和社会流毒被鏟除。在那段历史时期内乡土文化所包含的合理内核也被掩盖和抛弃。乡土文化遭遇历史最低迷时期。一些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公知良俗、社会公德被毁弃。人们几乎进入混沌的道德真空地带。

二、乡土文化的涅■重生

千百年来中华大地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示。中华传统理念已经深入国人心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自觉和自律。尽管那个时代传统乡土环境不复存在,乡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容和传承能力却很强。虽然经过社会的激荡和变迁,传统文化依托乡土村里、家祠社庙保存延续下来。乡土文化在社会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乡土文化被人们以“根”和“魂”的视角开始重新审视。在这种寻“根”的前提下,人们开始对乡土社会的乡土文化开始回忆、挖掘、传承。代表着中华文明的中国优秀乡土文化在浴火重生,一系列烙有家族教化的家祠、村庙,基于年俗、婚俗、丧葬以及民族传统节日所形成的仪式文化,一些源于祭祀、求偶、庆祝等活动所形成的对歌舞民间艺术成为传统行为文化;因村落的特殊性,乡村的聚落、建筑风格、乡土个性化服饰等固态文化,基于一定的地缘、血缘关系为一定共同目的形成的乡规民约的制度文化,以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理想教育及孝悌、敬畏为主的精神文化都得以传承与发扬。

人们慢慢体会到民间乡土文化所蕴涵社会文化现象正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在劳动、生活中从没有离开过它们。乡土文化已经浸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并不全是所谓的落后和迷信。乡土文化依靠的是面对面的口口相传,秩序依靠的是宗族礼法,以血缘为纽带代代相传,崇尚孝悌。这些,已经是中华民族魂里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公约》,中国也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正向审视乡土文化的视角。乡土文化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重视乡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共识。它以“逆袭之势”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为乡土文化存续摆脱落后愚昧的污名,彰显价值空间提供了正当的理据。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这种文化自信直接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强大基因,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孕育其生长和延续的乡土文化。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本来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造。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乡土文化迎来了对内产生凝聚力、规范力、号召力,对外具有吸引力、竞争力、辐射力的最佳传承弘扬时期。乡土文化凤凰涅■,浴火重生。

三、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治理

自古以来乡土文化就不仅仅以“有形”的方式存在,精神文化、价值观念这些“无形”的存在才真正是乡土文化在中华大地代代薪火相传的根本原因。神像、庙宇、祠堂、仪式这些“有形”的民间“物”的存在只不过是对乡土文化承载和包含,只是乡土文化的一种载体和表达。尽管由于外界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一些承载乡土文化的“有形”物变迁或断裂,但作为“无形”的乡土文化却始终能在社会的激荡和变迁中得以延续和重生。

当前乡村的治理是以政府治理为主体的,作为乡村内生的自身文化资源在乡村治理中没有发挥它本身具有的作用。从现代治理理念来看,尽管乡村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但其自身所具有的组织机制不应该被遗弃。新的治理系统不应该完全颠覆和抛弃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格局,而应该打造有政府、市场、乡村社团和其他组织共同参与的良心运行机制。

我国拥有的中华文明实质上也就是我们的农耕文明,乡村自古至今都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和推动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基础和力量。在乡土农村一些与乡土文化相关联的社团、祠堂、庙宇兼备着信仰与教化的双重身份,与乡土礼俗、家庭礼教、乡土风情相互动。乡土文化及其相关联的宗祠、节日、仪式已深深地嵌入当地乡村社会结构并内生为一种具有强韧张力与村委会、党组织、民间组织和团体共同关联和互动,使乡土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当前我国乡村面临着荒芜、萎缩的困境,大量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及人才的流失,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嬗变,乡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走出当前乡村社会治理困境,振兴乡村,乡土文化作为现代乡村公共治理的内生资源,应纳入乡村社会治理分析框架和实践运作中。

四、如何传承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乡土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乡土文化与正式制度的目标函数是一致的,发挥乡土文化的力量可以大大减轻正式制度的执行成本,而且治理的效果往往更明显;相反,如果乡土文化与正式制度的目标函数不一致,乡土文化的力量本身就会成为国家政策执行的一种成本,大大降低正式制度执行效果。现在我们讲乡村振兴,显然文化振兴是其应有之义,并被看做乡村振兴的灵魂,我們当然希望这种灵魂是高尚的,是文明的,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那么,如何才能发挥乡土文化这种文明灵魂作用,不让其阻碍文明进步呢?

(一)传承弘扬乡土文化要有扬弃的态度

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与源头,如果乡土文化得不到尊重与发扬,那就等于我们的民族失去了根。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根基文化,就很难形成凝聚力,社会也就必然成为一盘散沙。因此,我们要注重弘扬乡土文化,使我们的民族有得以繁衍与发展的精神寄托,这样才能把大家的力量聚在一起。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人的视野在拓展、价值观在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传统乡土文化中原来合理的东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会变得不合时宜,若不加甄别地一概继承,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比如,传统乡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以传统乡土文化中的血缘、地缘网络关系为边界,凡事分出网络内外,社会就会失去公平公正。再如,现实中存在的宗族力量的复苏,好的一面是它具有天然的凝聚力,可以通过这种力量把人聚在一起;不好的一面就是这种聚在一起的力量如果成为社会发展的逆流,就会对社会文明进步带来摧毁作用。因此,继承与发扬乡土文化,需要以“扬弃”的态度,而不是一味以复古为荣,这是当下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

(二)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究其原因,则是历史遗留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要素的单向流动所致。当前讲乡村振兴,强调城乡要素互动,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其要素不仅指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的融合,也包括文化的融合,是要素的融合。其实,在现实中,由于城乡要素主体的价值观不一样,生产要素的融合往往显得十分艰难。工业文明的理性与乡土文明的感性形成的冲突,让要素的融合变得貌合而神离。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文化的融合才是要素融合的前提,如果没有一致的价值观,要素的融合就很难成功,因此,在乡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过程中,要注意城乡文化的融合,而不是顾此失彼。现在的许多农村都力争把村落历史文化挖掘出来,吸引城市人的眼光,赚得人气,带来财气。但乡土文化的弘扬不能仅仅以此为目的,否则不仅不能把乡土文化带入文明,反而会走向庸俗化。我们需要在挖掘乡土文化过程中,让城市文化进入乡村,让城乡文化在乡村相得益彰,实现共同的文明进步。

(三)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乡土文化传播基础

乡土文化的弘扬本身需要文化,这种文化不能离开乡村,又不能仅仅依靠农村,这是一对矛盾。这个矛盾的制度基础,是几十年来我们的城乡人才单向流动。农村的才子精英或通过考学,或通过参军,或通过打工,想尽一切办法留在城市。然而,这些留在城市的农村精英,由于没有回流的渠道,一旦取得城市的身份,就永远固定在城市,身后的故乡在岁月的侵蚀下日渐模糊,成了记忆中的乡愁,返乡建设成了无法实现的梦。然而,在另一边的农村,要振兴乡土文化,依靠几经涤荡留下的村民、妇女、老人和留守儿童不仅没有财力,也没有能力为乡土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更为有利的载体,乡土文化只能越来越式微。

虽然现在新农村建设搞得热火朝天,但不可否认城镇化还是当前社会的主要趋势。尽管国家这几年加大了诸如“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驻村扶贫”等措施向农村派驻大量的科技人才,进行智力支持,但对乡村对人才的需求缺口仍然很大,特别是向乡村派驻人才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行政性因素,如果缺乏应有的激励考核机制,就会让下乡的知识人才感到身份尴尬,以至视自己为“过客”,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

因此,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质上是政府、市场、人才、服务相互结合,强制性与内生需求相互结合的制度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南,赵海越,龙和.“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河北省国际物流体系重构的研究[J].铁路运输与经济,2016,(4):14-17.

[2]  周叶,唐恩斌,游建忠.江西物流业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研究[J].物流技术,2016,(7):1-5.

[3]  王娟娟.一带一路经济区现代物流体系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6,(3):25-29.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试论新背景下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与运用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