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审读报告是精品力作出版的坚实基础
2019-03-25何军民
何军民
摘 要:作为书稿质量评估重要的直观呈现载体,审读报告在编辑出版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出版实务操作中存在着对审读报告重要性认识不够、审读报告撰写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出版行业应以精品力作出版为目标,认真对待稿件审读工作,撰写要素齐全、主次分明、处理清晰的优质审读报告,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审读报告 精品力作
书稿审读是编辑出版流程中极为关键的一环。稿件的导向质量、内容质量、编校质量、总体构架、创新之处和需要完善提高的方面,都要在这一环节得到准确判定、科学分析和妥善处理。因此,审读报告作为对上述判定、分析和处理结果的直观呈现,在编辑出版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总要求,新时代的出版业同样面临着整体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抓住审读报告这个关键一环,切实提高书稿审读活动的质量,进而提升出版产品的内在品质、文化含量和传播能力,对于当前正在进行的出版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指出:“撰写审读报告不是走过场,不是应付检查,而是将它作为我们提升出版质量,体现出版功能,促进出版更好地繁荣、更好地走向世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这是对审读报告重要性的精准论述,值得我们在搞好精品力作出版工作时加以高度重视。
一、审读报告质量与精品力作出版密切相关
审读报告质量与精品力作出版之间到底是否存在对应关系,历来缺乏一个堪称准确的评估方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和出版参考杂志社组织的“全国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自2014年启动以来,到2019年公布第四、第五届评比结果,已经连续进行了五届,一共推出了200多份获得一、二、三等以及优秀奖的优质审读报告。这些审读报告对应的图书已经出版,其中很多图书获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社会效益明显,如第三届评选一等奖作品、江苏凤凰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李太白全集校注》曾经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10-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2015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第四届评选一等奖获奖作品、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昆曲艺术大典》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正奖。类似的项目在历届全国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中所在多有。这说明,优质审读报告和精品力作出版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对全国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获奖作品进行统计,我们对优质审读报告和精品力作出版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会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为了统计的方便,笔者对全部五届全国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一、二、三等奖的获奖数字做了统计,并对前10名的出版社进行了排列。下表中“获奖数量”一栏是一、二、三等奖获奖数量相加的结果,获奖总数相同,一等奖多者排名靠前,以下以此类推。
基于对行业生态的了解和普遍接受的行业共识,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获奖总数排名与相应出版机构精品出版指数是大致相匹配的。前10位的这些出版社,基本是各个细分领域最为突出的优秀出版社。例如中华书局在中国古代典籍整理和出版领域的龙头地位,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古籍专业出版上的建树和进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在水利水电这样专业性特别强的科技出版领域,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和高等教育教材出版方面,都是精品出版形象的代表。数字是最好的证明,这个统计表格中的信息告诉我们,审读报告质量和精品力作出版水平是明显正相关的。
前10名里面,古籍出版社、大学出版社、专业出版社占多数,十多年来市场表现十分抢眼的少儿社成绩不容乐观。这个板块构成,与公众印象中的精品出版物分布地图基本能够对应。过去十多年来,少儿出版高歌猛进,中国童书市场平均年增长率达10%以上,在2016年中国出版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文学读物研究会第13届双年会上,少儿出版的“黄金十年”(2006—2015年)成为被热议的话题。然而,少儿出版的“黄金十年”之所以给外界闪闪发光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市场销售的高度繁荣,而这种市场销售的高度繁荣,带来了重复出版、跟风出版、“三俗”出版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饱受读者诟病。这些突出问题,恰恰是精品力作出版所极力抵制的。相反,十多年来由于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提倡、行业大社强社主动作为且具备强劲实力,加上国家出版基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普及等国家出版工程的强力引导,古籍出版社、大学出版社、专业出版社在精品力作出版上亮点频现,《点校本二十四史》等一大批精品力作应运而生。從这个意义上说,从优质审稿报告写作和评选入手,重视编辑出版的书稿审读和评价活动,对于提升编辑出版单位的专业能力,提升精品力作在整体出版产品中的比例,促进出版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选活动”已连续开展五届,业内一大批从事精品力作出版的优秀编辑和他们的精品力作通过这个平台脱颖而出。对于出版高质量发展来说,“全国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做到了实处,抓到了根本。
二、编辑必须准确把握审读报告的精髓
在实际出版工作中,限于时间的因素和工作量的多少,一般编辑不可能在给每一本书稿做审读的时候都像参加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选活动一样论述得非常详尽、条目清楚、元素极其齐全。而且,由于出版活动固有的长周期和环节复杂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审读这个环节在整个精品力作出版中所起的作用相对难以具体量化。综合以上多方面的因素,出版从业者,尤其是一线编辑,很容易形成一种印象,即审读报告可有可无,或者至少不是精品力作出版的决定因素。事实上,正如上述统计数字所揭示的那样,严格规范、认真负责的审读活动对于提高书稿质量、完善出版流程、推动精品出版工作是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的。相应的,作为规范操作的审稿活动的本真反映,优质审稿报告对于精品力作的最终形成也是功不可没。
目前,“高质量发展”观念已经在各行各业深入人心。就出版业来说,在全社会重新燃起对于精品力作迫切期待的新时代,我们非常有必要强调一个观点:把审读报告的本质精神装在心中。所谓审读报告的本质精神,关键在“审”和“读”两个字。按程序来说,“读”应该在“审”之前。所谓“读”,就是对书稿的阅读,这是整个书稿审读活动的起点,也是关键一步。在“读”的基础上,审读报告的“审”,强调的是对待书稿要有审慎的态度,要像法官对待案件一样,调动政策储备、知识积累、专业能力,深入阅读,严格审视,做出科学、公正、全面的评判,并进行恰如其分的处理。严格审稿意识,端正审稿态度,特别重要的是追求核心审稿结论的富有启发、不可推翻性,这是高质量审稿活动的根本要求,也是优质审稿报告的根本特征。《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1911-1949》一书的审读报告,典型地体现了优质审读报告的这种突出特点。该书第七卷初审审读报告主要包括“该卷主要问题”“校样退返后,作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两个部分。在“校样退返后,作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一部分,初审编辑在第六条意见中指出:“如P436,‘据查:俞鸿钧1937 年7 月27 日至1945 年8 月13 日任上海市市长,按此条与史实不合,日伪时期上海市长为傅筱庵、陈公博、周佛海,俞鸿钧自上海陷落后即赴重庆,先后任财政部政务次长、中央信托局局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这条审稿意见显然是初审编辑个人知识储备、专业素质、敬业精神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可推翻的结论,不仅可以起到消除书稿内容谬误的作用,而且可以使编辑以高超的专业能力赢得作者的敬重,从而激发作者的责任感,整体上提高书稿质量,使成书成为精品力作。再如大家熟知的钱钟书和周振甫两位先生的故事,钱先生曾在其亲笔赠言中说:“校书者非如观世音之具千手千眼不可。此作蒙振甫兄雠勘, 得免于大舛错, 得赐多矣。”周振甫先生在审读活动中“读”而后“审”,其审稿结论对于保证《管锥篇》等著作成为学术精品,其作用无疑是极其显著的。
由此可见,优质审稿报告确实能起到引导和提高作者、完善书稿、提升作品质量、打造精品力作的作用。编辑应该俯下身子,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把提出优质审稿结论的意识贯穿编辑工作始终。每一个客观、可靠、公正的审稿结论都可以起到把平庸之作挡在出版殿堂门外的作用,都是打造精品力作的铺路石。如果编辑在每一次审读活动中都能把握住审读活动的本质精神,力争写出优质审读报告,久久为功,精品力作出版就必然成为现实。
三、优质审读报告的基本标准
优质审读报告的标准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12个字,即:要素齐全,主次分明,处理清晰。
所谓要素齐全,就是审读报告要把稿件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姓名、稿件字数、主要章节、内容等交代清楚;要有对稿件的基本评价,即指出书稿的优点、缺点或不足,并以实例说明;要提出处理意见,是采用、退稿或退修,特别是在退修的情况下,应提出修改的具体意见;另外,如有其他责编掌握不准而需复审或终审者重点考虑的问题等,也需要初审编辑在审读报告中特别注明。
所谓主次分明,就是针对书稿的具体情况,对于稿件的根本或者突出特点做出充分的阐述,并有细节予以证明;而对于稿件的一般情况,不要过多介绍,以免主次不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复审和终审人员准确了解稿件的整体风貌和质量,避免平均用力而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所谓处理清晰,就是对原稿的思想和学术(资料)质量做出公正的判断,由此提出明确妥善的处理方案:是建议采用、进入加工还是退回作者修改,以及退稿等。如果各个环节的审稿有建设性的其他意见,要采取商量的态度,力求一次把意见全部提完,避免反复退改。
四、写好优质审读报告的能力要求
为了写好优质审读报告,编辑人员至少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是要有眼力。所谓有眼力,就是能够看出精品之精、糟粕之糟。这种能力的养成,既要有长期的业务经验和专业训练,也要求编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尽快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在主攻方向上拥有足够的阅读量,对主攻领域的发展动态了解尽量深广,能够和该领域专家自如对话,能够适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判断。
第二是要有笔力。所谓有笔力,就是勤于写作并且精于写作。言为心声,编辑的文字水平实际上是其思维水平的直接表现。写作能够很好地锻炼编辑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能够训练编辑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和丰富性。当然,这里所说的编辑的写作,是带有编辑职业特点的写作,比如说对编辑实务问题的研究、关于作品的深入细致的解读等。做文学图书的编辑不一定要成为作家,但一定要能写出富有见地的鉴赏文章,这是取信于高水平作者的重要手段。编辑和作者对话,很大程度上是同等鉴赏水平上的专业交流。上文提及的钱钟书和他的责任编辑周振甫,钱先生之所以能够多年和中华书局愉快合作,与周振甫先生高超的研究和写作能力是分不开的——其《严复思想评述》《毛主席诗词浅释》《鲁迅诗歌注》《文心雕龙注释》《文心雕龙今译》《李商隐选集》《诗词例话》《文章例话》《小说例话》《文论散记》《文哲散记》《中国修辞学史》《中国文章学史》《周振甫学术文化随笔》《周易譯注》《诗经译注》以及10卷本《周振甫文集》等著作都颇受学界重视。每个编辑都应该坚持为重点图书写非常详尽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审读报告,每年要结合出版行业和主攻领域的重要问题写专业学术论文,经常性地训练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特别是要训练观察角度的新颖性和分析问题的条理性。
第三是要有定力。所谓有定力,就是能够抵御分外好处的诱惑,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一方面出版业内外有很多人将编辑视为杂家,这种观点传播甚广,很大程度上轻视了编辑工作固有的对于学科专业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书稿为编辑人员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的收获不同,很多编辑人员主观上产生了主动淡化编辑工作专业性的冲动。上述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就导致很多编辑过度追求能够获大奖、赚大钱的书稿,而不大顾忌自身专业能力是否符合书稿内容的要求。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特别要提倡编辑抵制诱惑、敬畏专业。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编辑的业务工作内容尤其杂乱繁多,把精力分散在过多的细分内容领域,将会导致我们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浅尝辄止,因而难于做出思想深刻、内容深厚的精品力作。
五、结语
精品力作出版是中国出版的永恒主题,广大编辑是精品力作出版最富激情的推动者。当前的精品力作出版,需要更多像全国优秀审读报告评选这样一个立足实地、目标高远、放眼未来的重要平台。只有编辑人员真正认识到审读活动的必要性,真正重视审读报告的重要作用,进而以敬业的精神、负责的态度、专精的知识对待整个出版流程,在出版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的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就一定会有更多精品力作脱颖而出,不断涌现展示出版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样本。
参考文献:
1.邬书林.审读报告:体现出版功能的技术性工作[J].出版参考,2015(1月下).
2.吴赟,孙梦如. “黄金十年”的童书出版行业生态[J].出版科学,2017(4).
3.欧阳红,张荣国,吴爱兰,张玉亮,潘鸣.《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文献汇编 1911—1949》审读报告[J].出版参考,2017(2).
4.本刊编辑部.获奖者的足印——记首届韬奋出版奖获奖者[J].出版工作,1987(8):36.
(作者单位系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