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在精品打造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

2019-03-25周百义

出版参考 2019年2期

周百义

摘 要:关于精品出版物的特质,可概括为“四精”,即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精(经)久不衰。思想精深指深刻、博大、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内容精湛指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内容新颖、表达准确;制作精良指设计、材质、印刷、装订上都能够比较优质;精(经)久不衰指精品至少能够销到五到十年。精品图书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作者从编辑在精品出版物打造中扮演的角色分析,探讨编辑在精品出版物的出版过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精品出版 编辑实务 编辑思想

精品出版物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创造能力,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思想高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精品出版物一般都具有思想精深、内容清湛、制作精良、精(经)久不衰的特质。而在精品出版物的打造过程中,编辑是出版活动的组织者、出版物的发现者和培育加工者,因此,编辑的高度决定了出版物的高度。在精品出版物的打造过程中,编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编辑在精品出版物打造中扮演的角色

在精品出版物诞生的过程中,作者是关键,编辑只能为作者做一些辅助工作,特别是原创性的作品,单个的作品,编辑无法取代作者的劳动。美国资深编辑珀金斯曾说:“书属于作者,编辑不创造任何东西。”但在很多精品出版物的诞生过程中,我们却可以看到编辑除了当好作者的“助产士”和“保姆”外,有时候,还是精品出版物的组织者、发现者和培育者。

组织者:有不少精品出版物,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出版项目,是出版社和编辑在宏观把握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市场的需求后主动策划与组织的,出版者和编辑在其中起着组织者与协调者的作用,甚至起着领导者的作用。如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分别出版的《辞源》《辞海》,皆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聘请陆尔奎、舒新城担任主编组织完成的,并非某位作者个人的作品。再如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策划主编的大型丛书《万有文库》,“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而不是子弹”(美国《纽约时报》评价),这纯粹是由出版单位自行策划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动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逐步完善的《走向未来丛书》,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长江文藝出版社的《跨世纪文丛》《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等大型丛书,都是由出版社提出策划方案,与主编或作者沟通后,按照体例来组织稿件或者遴选书籍。在这些大型项目的出版过程中,出版社和编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

发现者:有不少的出版物,由于种种原因,藏在深闺人未识,或者说明珠暗投,但碰上了有鉴赏力、有判断力的编辑,作品方得见天日,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如作家巴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完成的中篇小说《幻灭》,本来计划自费出版,但临时担任《小说月报》主编的叶圣陶在某一天到巴金的朋友索非的办公室去,发现了巴金的这部稿件。叶圣陶读后觉得巴金写出了军阀统治下的上海青年人的抗争与苦闷,塑造了一个为了信仰而甘愿献出生命的青年人形象,决定在刊物上发表并且出版单行本。这极大地鼓励了巴金,他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终身感谢叶圣陶,认为如果没有叶圣陶他不仅不会成为作家,也可能会饿毙街头。再如四川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曾先后向数家出版社投稿,但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周昌义、洪清波阅读后,认为这本描写四川少数民族生活的长篇小说有其特殊的价值。小说在《当代》杂志刊发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最终获得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奠定了阿来在文坛的地位,也促使他充满信心,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

培育者:有些出版物,可能具有比较好的基础,但达到出版或成为精品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作品后来经过编辑的指导、加工,终于成为精品奉献给读者。如美国的天才编辑麦克斯维尔·珀金斯,当青年作者菲茨杰拉德将处女作《人间天堂》交给他,他要求将其列入出版社的出版计划时,曾遭到出版社内很多人的反对,包括出版社的老板,但他坚持认为作者的作品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但主要人物很好地反映了一战后“跨掉的一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新的文学形象。他鼓励作者,指导作者修改作品,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小说得以出版。菲茨杰拉德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的重要作家。除此之外,珀金斯后来还培养了沃尔夫、海明威等一系列知名作家。这种经过编辑的努力而使作品获得声誉的过程我也曾经历过一次。上个世纪末,当作家、诗人熊召政将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第一卷的初稿交到我手上时,经审读后,我认为作者在构思时拘泥于史实,没有按照小说的艺术规律展开充分的想象,叙述凝滞,阅读有一定的障碍,希望作家再次进行修改。作家熊召政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放弃第一稿,重新构思,重新撰写,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最后他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获得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二、打造精品出版物对编辑素质的要求

在打造精品出版物的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功,编辑是其中的核心要素。那么,什么样的编辑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呢?

1.教育背景

在教育不昌明的时候,个别人通过自学可以取得成功,如编辑大家王云五,他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靠自学获得丰富知识,曾经自创“四角号码查字法”。还有历史学家张舜徽,自学成才,著述等身。当然,这是特例,不具有普遍性。在教育普及的时代,编辑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同时,不同专业的出版社必须招聘相对应的专业学生。

2.专业训练

编辑工作有一定的规范,作为一个优秀的编辑,首先要经过职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做到基本技能娴熟,完全能够胜任独立编辑工作才行。按照编辑职业规范,要具有编辑职称才能独立承担图书的编辑任务。这包括要了解编辑工作的全流程,了解稿件审校时的技术要求,文章修改时对语言规范的要求、版式设计时对书籍体例的要求、对现行出版政策的了解,还要有一些编辑工作实践和经验等。

3.勤学慎思

获得过高等学校教育对于编辑而言只能表明已经获得了进入出版行业的门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可以担任编辑工作。但如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还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做到专与博结合。如有可能,还要进行必要的学术研究。从世界出版史和中国出版史来看,凡是有成就的编辑,大多数自己都是博览丛书,术有专攻,写作著述皆有所成。如鲁迅、巴金、叶圣陶、张元济、周振甫等,既是编辑大家,又是作家、学者。如岳麓书社首席编辑唐浩明先生在华中师大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负责编辑《曾国藩全集》,他从担任责任编辑入手,进而开始研究曾国藩,不仅写下了很多研究性的论文,还创作了多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等,整理评点《曾国藩家书》,成为一个集编辑、作家、学者为一体的角色。

4.敢于实践

精品的打造需要富有创造性思维的编辑,编辑要敢想、敢干、敢于实践。很多传之后世的精品力作,当初只是一个设想,策划者也并没有估计到将会产生的社会影响,而是在试错中获得成功。陆费逵认为书业界要“脑筋清楚,处处留心,要有勇气,不读无益的书”。如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当初学工业理论的李永平受到中国科技大会上郭沫若《科学的春天》一文的启发,希望开发一套提高全民族科学精神的系列丛书。他们引进了霍金的《时间简史》,但第一次征订,订数只有500本,他们没敢开印,直到台湾的繁体字版出版之后,此书在全世界翻译成多种文字后,他们才敢出版简体字本《时间简史》。湖南科学出版社以此为开端,陆续推出霍金及其他作者的类似图书,形成了一套提高中国人科学精神的普及读物。再如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跨世纪文丛》时,正值严肃文学走入低谷,王蒙的小说集当时在新华书店征订也只有几百册,但出版社与策划人一次推出了格非、苏童、余华、方方、池莉等文学新锐和先锋派的作品12册,结果一炮打响,第一辑销售20多万册,一举扭转了中国内地图书市场上港台言情武侠作品的一统局面。当时,谁也没有完全估计到这套书出版后能在文学界和作者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但出版者和策划人敢于实践的努力,开创了中国文学出版的新局面。这套书后来陆续推出七辑近70位作家的作品,被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认为是一套“新时期文学的丰碑”。

5.甘于寂寞

在2018年举行的中国十大优秀编辑评选过程中,商务印书馆的编辑郑殿华进入了终评。如果从获奖图书情况来看,与别的候选者比较,他业绩不算最突出。但参加评选的评委對他的情况比较熟悉,说他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是在负责做《中华学术名著文库》。这套数百册的具有文化积累价值的大书,耗时长,是集大成的工程,很多作品单独拿来评奖没有优势,一套书做出来又需要很多年,但郑殿华作为项目负责人,做了多年默默无闻的工作。最后评委还是将票都投给了他,以褒奖他的奉献精神和工匠精神。

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此类埋头苦干、甘作人梯的编辑还有很多,如大家熟悉的周振甫、王仰晨,他们在编辑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为他人做嫁衣,赢得了作者的尊重,为社会奉献了很多的精品力作。如周振甫年轻时在商务印书馆担任校对时,发现吕调阳《汉书地理志详释》一书中有不少注释不妥,便撰写长文指出不足,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分管他的领导王伯祥认为周振甫的文章有据可依,可以代表编者的意见,同意将这位仍是校对工的文章附在书后。1948年,周振甫担任钱钟书《谈艺录》的责任编辑,为这部书加了提要性的小标题,指出了其中很多可以商榷之处,后征得钱钟书同意,这些修改意见得以刊用。该书出版后,钱钟书亲笔赠言:“校书者如观世音之具千手千眼不可。此作蒙振甫兄雠勘,得免于大舛错,得赐多矣。”周振甫一生不仅编辑了很多精品力作,而且自己撰写了几百万字的著作。王仰晨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自学成才,先后编辑了《鲁迅全集》(1981年版)、《茅盾全集》《巴金全集》《巴金译文全集》等。1942年他与巴金就相识,从1963年到1995年间,两人有396封通信,巴金尚在世时,有人据此编辑了《巴金书简:致王仰晨》一书。周振甫和王仰晨两位编辑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编辑岗位,一生都没有担任社级领导职务。到了晚年,仍以抱病之躯继续为作者服务,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为读者打造精品力作。

三、如何打造精品

精品打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选题的策划到书稿的落实,从编辑加工到装帧设计,从图书推广到持续营销,需要编辑全流程全方位参与其间。

1.高屋建瓴,统筹全局

一个社出什么书不出什么书,社长和总编辑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既要着眼当前,又要谋划未来,既要立足于专业分工,队伍禀赋,历史积淀,还要研究市场趋势,竞争对手,读者变化,技术革新。

着眼当前,出版社要根据自己目前的队伍状况,产品情况,在市场上的表现,制订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着眼未来,出版社要在队伍建设、产品建设以及配套的制度建设上,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做出成绩。

出版社在统筹全局时,一定要研究市场的发展趋势,即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学、社会生活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新变化、新发展,特别是要研究与出版社本专业关系密切的领域,及时着眼产品布局。在产品规划时,不仅要知己,还要知彼,要研究竞争对手,密切关注对方的产品战略,随时准备采取应对措施。

因此,出版社的负责人,不仅要明确办社方向,选题思路,还要将此思路落实在每年的选题计划上。在制订年度选题时,出版社负责人征求各方意见后,一定要拿出自己的指导思想。出版社出什么书,不出什么书,计划朝哪个方向发展,要让全体编辑心中有数。选题策划最忌讳的是出版社负责人没有思路,没有方向,编辑们各展神通,报出来的选题如天女散花,形不成拳头和特色。

笔者在长江文艺出版社负责时,根据出版社的专业分工,资源积淀,制订了八条产品线的发展规划。其中,一是原创长篇小说,以“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为代表,先后出版了35位作家的优秀长篇小说。其中有获茅盾文学奖的《张居正》,有在全世界产生影响的《狼图腾》,还有入围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张一弓的《远去的驿站》,李锐的《银城故事》等。二是以《跨世纪文丛》为代表的新时期作家作品系列。三是历史小说版块,收录了二月河、唐浩明、孙皓晖、刘斯奋等人的36部作品。四是现代作家作品经典,如林语堂、周作人、鲁迅等人的作品。五是现当代作家散文经典。六是外国文学作品经典。七是当代新锐作家作品。八是文史文化类出版物。出版社重视原创,经营经典,做到了常销书与畅销书相结合的发展策略,出版社稳健持续发展。

2.触类旁通,由此及彼

精品图书的策划出版,有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影响不是模仿,而是互相启发。民国时期辞书出版方面,各家出版社之间你追我赶,形成了辞书出版热。如商务印书馆1912年由陆尔奎、蔡文森等费时五年编纂出版了新型语言工具书《新字典》,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欧阳溥存等人编纂的收录了48000个字的《中华大字典》。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陆尔奎等人编纂的词典《辞源》,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大型词典《辞海》。商务与中华互为竞争对手,互为学习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精品的出版。与此同时,他们的出版风格,又影响了更多的出版社。

在21世纪来临之际,很多出版社注意总结上世纪的文学艺术成就,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华百年散文精选》,在市场上反映不错,这时有一位散文家也编选了一本类似主题的书稿,这本书稿在一家出版社曾经三审三校过了,结果一直拖延未有出版。当他把这个选题告诉我时,我立即想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那本书,当即表态同意出版。后来我把这本散文集的题目改为《百年百篇经典散文》,定价28元,封面设计也很醒目,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销售了8万余册。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组织编辑沿着这个思路,编选了游记、美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微型小说,接着又延伸到国外,又编选了一些类似经典选本。这些选本的销售,一般的有三五万册,至少也有一万余册。后来出版社又多次改版,这套书现在成了常销书。

这种触类旁通决不是简单的模仿,如果是模仿,不仅有法律风险,而且不会有大的市场,也不会成为精品传之后世。后出者往往要独辟蹊径,填补空白,而且要超越以往,后出转精。

3.攀龙附凤,狐假虎威

出版社尽管提倡要培养新人,发掘作者,但真正能给出版社带来明显效益的,还是一批重量级的作者。一流的作者才有一流的作品,所以出版社在一定程度上要“攀龙附凤”,去“傍名人”。换句话来表述,就是要寻找、遴选优秀的作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才能保证出精品。

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中心将自己“傍名人”的战术概括为“掐尖”。意为不是一流的作者不做,是一流的作者就要争取过来。这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在精品出版的过程中,虽然普通作者也可能会写出有份量的作品,但从保险系数来看,一流作者写出一流作品的概率更大。

4.推陳出新,升级提档

我们在出版的过程中会发现,精品毕竟是金字塔尖上的少数,很多精品出版物,是通过修订、整合,形成规模化,才彰显出内在的价值。

湖北少儿出版社推出的《百年百部优秀儿童文学经典》,包括了一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精华。收入这套丛书的作品,有些过去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很多作品已经不为人所知。这次集中成规模推出,影响巨大,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的进程与收获,大系出版后,得到了创作界、学界的肯定,成为出版社的看家书和常销书。

再如商务印书馆的《中华学术名著丛书》日前发行了120年纪念版。这套书,商务印书馆1897年首创不久就开始出版,第一本是1912年出版的《马氏文通》,其后,陆续出版了一些具有原创精神并富于学术建树的精品力作。2009年,商务印书馆在此基础上,全面整理中华学术成果,一次推出了200种纪念版。据商务印书馆的介绍,该丛书收录了上迄晚清下至1980年的著作。以人文社科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丛书立足于精选、精编、精校,希望无论多少年,皆能傲立于书架。

著名出版家赵家璧在良友图书公司负责时,曾经推出过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这套书分十集,五百余万字,收录“五四”以来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精华,为后人研究现代文学史提供了十分系统的参考资料。无论是总序的作者蔡元培,还是分卷的主编,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这10名编选者各自写下了论述精当、切实中肯的导言。这些导言梳理了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发展情况,脉络清晰,从容有度,已基本具备文学史的雏形,被后世文学史家反复引用。

5.动若脱兔,风驰云走

精品的出版虽然需要精雕细刻,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竞争激烈,在选题的策划上、作品的争夺上,需要行动迅速。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周昌义在《记得我当年差点毁了路遥》一文中曾写到:“编辑拜访甚至纠缠著名作家,争取他们赐稿,是编辑的基本功。当时有‘四大美编之说,就是四个著名的美女编辑,在更加著名的作家面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还有一些不是美女,但坚韧执着超越美女。当时威震天下的天津作家蒋子龙,就曾经遭遇两个美女编辑抢稿,犹豫不决之时,去了一趟卫生间,桌面上的手稿就被人抢走了。”

当年开明书店出版林语堂的《开明英文读本》时,章锡琛一口气答应了林语堂要求每月预付300元生活费的条件。当时开明资本不过5000元。章锡琛的这个英明决策,为开明带来了一次重大胜利。这本书后来成了开明的摇钱树,吃饭书。

笔者在长江文艺出版社任职时,先是出版了二月河三卷本的《雍正皇帝》,后来希望将二月河的另外两套书拿来出版《二月河文集》。但当时争夺激烈,先是陈建功、雷达、作协书记翟泰丰出面要二月河拿到作家出版社出版,后来双方因条件没有谈拢而放弃,这时不少书商闻讯贷款要来做二月河的文集。因为当时二月河要求起印十万套,一次付清版税。按2001年时的定价,一套书简装也是300多元,精装是500多元,稿费需要400万元左右。2001年,这不是个小数目,但我与班子成员商量后,答应了二月河的条件,签合同首付100万元。我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底气,一是我经过了测算,如果销售三万套基本可以持平。二是二月河长篇小说《康熙大帝》版权已由中央电视台买去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如果播放,按照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影响力,不管效果如何,都会带动二月河文集的销售。三是干什么事一定要敢于承担责任。当时社里也还是有人担心,也有人告状,一次预付二月河一百万现金,不是个小数目。我与司机一起,驱车几百公里将一百万送给了二月河。

还有这次部编教材配套阅读课外读物的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现任社领导得知信息后,连夜乘车去找孙犁等作家,一举签下了几十本图书。等到其他社按部就班地去找作家,很多版权已经被长江社独家签走了。

6.精雕细凿,如琢如磨

一部精品,必须是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才能经久不衰。这就要求图书的出版像一件艺术品的诞生一样,需要编辑精心设计、精心打磨。在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思想内涵、学术价值、语句规范、知识准确方面,做到精准无误。中国有一句成语叫“一字千金”。说的就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纂了《吕氏春秋》。他让人把书抄写了一部,悬挂在咸阳的城门上,说如果有谁能够增减一个字,就赠予千金。这说明吕不韦对这套书的自信,也用来说明精品是经过反复的切磋与推敲的。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楚辞的文化破译》,出版后曾获得中国图书奖等奖项。作者萧兵是淮阴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师,他将书稿交给编辑后,由于字迹潦草,多数字编辑需认真辨别才能辨认,责任编辑为此做了很多的工作。如责任编辑在审读报告中写他做了如下的工作:“①调整全书框架,从原稿中抽出165个字目整理出详细的章节目录;②原稿近3000页,90万字,有不少的错页,径予调整理顺;③核对主要资料;④就少数观点与作者商改;⑤增加本书作为一部高质量学术著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附件,如英文内容介绍,有关评论文章摘要汇编;⑥增选大量图片,计彩图8码12幅、黑白插图75幅;⑦较为繁复的版式设计;⑧最后与作者商榷在此书基础上向国际学术前沿靠近,用人类学方法来破解中国文化,将此书列为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第一种。”

湖北与四川编纂的《汉语大字典》起步于1975年,第一卷完成于1986年,全书共收单字54678个,总字数超过2000万。不仅收了现代汉语,还收录了古代汉语。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形音义有史以来最大的字典,并且收录了能反映字形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篆、隶等形体,注音分上古、中古、现代三部分。释义按本义、引申义、通假义顺序排列。最开始实行老中青、工农兵相结合,900多人参加。有工人、农民、军人,粉碎“四人帮”后,才由知识分子来编写。

由湖北崇文书局策划并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大辞典》是一部综合性学科辞典,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工具书。这套书题材重大,涉及范围很广,参与编写的作者单位多达44个,包括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求是》杂志社、中央编译局、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其中作者人数多达90多位。

这本大辞典的编写能否成功,质量十分关键。作者根据编辑体例和分工撰写条目后,各分卷主编和副主编两轮审稿,出版社经过三审三校后,又委托十位外社资深编辑外审;编委会则委托中央编译局专家和侯惠勤(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田居俭(现任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丁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导)、任大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专家作为外审。另外,根据中宣部出版局的要求,安排北京大学等全国十二家重点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对书稿又进行了通读审阅。

尽管书稿经多轮审改,交稿时仍难免还有文字错讹。因字形相近,或译名同音误用,打字时或审阅时容易漏过。同一名称的不同译名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同作者采用不同来源的资料,更易出现不同用字。在前后不同、相距较远的条目中找到这些译名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进行专项检查,根据《辞海》和中央编译局翻译的经典文献进行统一规范。有时《辞海》与经典文献不一致,还需征求作者意见,决定取舍。经过多轮会战,清样出来后,又请本省编辑抽查,仍发现好几处引文与原书有出入。于是,他們出面请作者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找博士生对全书引文一一核查,同时请人民社安排十多位编辑再通读全稿,重点核查引文及作者名、作品名、人名、地名、作品发表时间、人物生卒年等资料。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巢峰,把辞书的出版当成一生的事业,八十多岁高龄还在兢兢业业坚持工作。据巢峰透露,编纂《辞海》第五版时,审稿者提出了详细的审稿意见。其中有个学科400余个条目,终审时的意见有21页。某个收900余个条目的学科,终审意见有22页。另一学科900余个条目,复审意见有99页。条目合并后,又进行了三次通读和八种专项检查。正是基于这种层层把关的一丝不苟精神,《辞海》被称之为精品。

7.咬定青山,锲而不舍

精品的出版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往往也会出现挫折。同时,既然要打造成精品,往往旷日持久,需待以时日,当初就不能寄希望很快就会“闻达于诸侯”。编辑要有定力,而且对于名利要有淡泊之心。但只要你自己认定这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努力一定会得到承认。俞晓群在辽宁教育出版社主持编纂“新世纪万有文库”时,沈昌文为这套书写宣传语时,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而将永远存在,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热泪。”作为编辑,要坐得冷板凳,必须牢牢记住马克思的这句话。

(作者系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