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药结合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2019-03-25曹文胜曹覃梦佳

广西中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针药后遗症面瘫

曹文胜,曹覃梦佳

(张家界市人民医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我国每年发病率为(26~34)/10 万[1],面瘫未及时得到合理医治容易遗留下鼓腮漏气、口角流涎、眼唇歪斜等后遗症状,且易受风寒、劳累等因素再次诱发,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大部分面瘫经综合治疗后预后情况尚可,但仍有10%~15%的面瘫患者因各种因素遗留后遗症状。近年来,笔者采用针药结合分期论治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中医康复科就诊的门诊及住院病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药结合组(简称“针药组”)和康复组,每组各60例,根据病程长短,两组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各15例。针药组60例,男28例,女性32例,年龄32±6岁;康复组60例,男31例,女性29例,年龄33±7岁。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神经病学》[2],分期标准:发病 7天之内为急性期,发病 6~15天为静止期,发病16~45天为恢复期,发病45天以后为后遗症期。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神经病学》(第6版)[2]中周围性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②第1次发病者;③患者知情本临床研究并自愿签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高危疾病(如中枢性神经损伤)引起的继发性面瘫;②患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疾病以及合并肝肾功能严重异常、精神异常者;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均予激素冲击治疗(泼尼松片30 mg,每日1次顿服),第6天起改20 mg/d,每日1次;第8天为10 mg/d,第10天为5 mg/d,共用药10天。

2.2 针药组 予针药结合分期治疗。

2.2.1 取穴 顶颞前斜线2/5、翳风、牵正、地仓、四白、攒竹、合谷、太冲、足三里。

2.2.2 急性期 选用患侧上述腧穴,用轻、浅巨刺法,留针时不行针,留针时间短,静以候气为度。风寒证加风池;风热加曲池。每天用艾条温灸或TDP照射患侧30 min。

2.2.3 静止期 根据上述取穴方法取患侧腧穴,抬眉困难加阳白;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合谷、太冲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其余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

急性期和静止期中药治疗:荆芥、防风各15 g,白芷、川芎、天麻、桃仁、红花、僵蚕、白附子各10 g,葛根、丹参、钩藤各20 g,蜈蚣3 g,全蝎6 g。风热加金银花、薄荷;耳或颜面疖肿加黄芩、金银花;风痰甚加半夏、胆南星;气血亏虚加黄精、熟地黄、枸杞;瘀滞甚加路路通。中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2.4 恢复期 根据上述取穴方法取患侧腧穴,面部腧穴针刺宜深,刺激稍重,留针30 min。采用电针治疗,应用疏密波通电20 min,以患侧肌肉麻感及舒适为宜。

2.2.5 后遗症期 面部患侧和健侧同时对称取穴,针刺手法采用泻患侧补健侧,局部腧穴不宜深、重刺激,应以远端取穴为主。

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中药治疗:归尾、地龙、赤药、川芎、桃仁、红花各15 g,生黄芪、葛根、石菖蒲30 g,白附子、僵蚕10 g,全蝎5 g,蜈蚣3 g,路路通30 g。面肌痉挛加白芍、天麻;面肌萎缩加党参、白术;鳄鱼泪征加菊花、白蒺藜;口眼联动加木瓜;耳颞综合征加龙胆草、知母。

2.3 康复组 予康复治疗。

2.3.1 急性期 在茎乳突孔附近给予:①超短波治疗:将电极放置患侧乳突区与耳前区,选择无热量或微热量,每次10~20 min。②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口面部表情肌的功能训练,如抬眉、闭眼、示齿、鼓腮、努嘴、耸鼻等,每日2~3次,每个动作训练20~30次。2.3.2 静止期和恢复期 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将治疗贴片贴在患处,打开电源,放置电板,调节输出强度,刺激强度一般为6~17 mA,每次20 min,每个疗程10次。②康复训练:方法及次数同急性期。

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根据(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2]系统进行评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个疗程结束、第2个疗程结束、第3个疗程结束时进行评分。面部神经功能评定指标:皱眉时前额纹路深浅、眼裂的宽窄、鼻唇沟是否对称、口眼是否歪斜、进食后口腔内是否会有食渣残留、味觉异常、对痛温觉异常敏感、流泪、眼轮匝肌反射等10项指标。评分标准:均正常:0分;轻度(两侧面肌活动时轻度不对称):1分;中度(两侧面肌活动时明显不对称):2分;重度(患侧面肌瘫痪):3分;共30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中面神经炎的疗效标准。痊愈:面部肌肉活动无功能障碍,两侧表情肌对称正常;显效:面部无肌肉活动时左右对称,仅咧嘴时可见患侧口角轻微歪斜,皱眉及鼓腮时患侧功能欠缺;有效:面肌功能活动障碍有所改善;无效:面肌功能活动障碍无改善。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3个疗程后针药组总有效率为100.0%,康复组为85.0%,针药结合组疗效高于康复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3.2 针药组不同分期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针药组组内分期疗效比较 (例)

3.3.3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积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积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积分比较(分s)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针药组 60 16.61±6.09 2.84±1.45①②康复组 60 16.9±5.75 5.03±4.06①

3.3.4 两组不同疗程痊愈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不同疗程痊愈率比较 (例)

4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理机制多为神经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及水肿,继而神经轴突脱髓鞘变性,因此,病变早期应积极抗病毒、消水肿、修复神经损伤。中医认为,面瘫多因机体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气血闭阻所致,或因络脉失养,肌肉筋脉弛缓不收所致。《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其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中医传统疗法中针刺治疗面瘫见效快、疗程短、疗效显著,但是,在病程什么阶段介入针刺治疗、针法、刺激量等方面,存在颇多争议,临床上多为经验治疗。

本病急性期邪居浅表,病程进展,邪气旺盛,正气不足。依据人体左右同名经经气相求相互为应的原理采用巨刺,取穴精而少,此期针刺不但不伤正气,反而能迎锋挫邪,疏通经络,激发经气,折其病势,驱邪外出,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但此时关键是要掌握适度刺激量,针刺应以轻、浅刺为主结合循经选穴进行治疗,针用泻法;静止期症状明显,病邪由表入里,邪正相争,此时针刺能兴奋面部神经,激发正气,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恢复期为邪气渐退,鼓舞正气的阶段,针刺深度逐渐由浅入深,多以透刺及电针,针用平补平泻手法,并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加减取穴,此期为面瘫恢复的关键阶段,多数患者可在此期痊愈;后遗症期症状迁延不愈,正虚邪恋,治宜调理气血,针刺手法采用泻患侧补健侧,意在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疏调局部气血。因此针刺治疗时应依据病邪的症候、病证的性质、病位的深浅、病程的长短,在辨证的基础上决定腧穴及刺法。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度,深浅不得,反为大贼”。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从中医学角度来看,乃取其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效。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面神经的炎性反应导致局部组织水肿、神经根压及神经受损,从而引起局部功能区域活动障碍,适宜的针灸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加快神经水肿的减轻和炎症的消除,无论是急性期、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中药治疗均采用活血化瘀、疏风通络以及熄风止痉的药物,循经辨证论治,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更加有利于面神经水肿的吸收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本病对患者外观造成不良影响,也带来一些心理问题,应多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和疏导。同时,要重视患者患侧面部护理,每晚睡觉前热敷患侧面部,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恢复。

临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因此要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同时滴眼药水;同时应指导患者以健侧咀嚼食物,少量多餐,选用易消化、易咀嚼之食物,避免食生冷硬、煎炸等食物。

电针通过对患侧肌肉强刺激,使其因继发性兴奋收缩从而加速麻痹的运动神经恢复,然而,急性期患侧组织水肿明显,不适宜进行强刺激的肌肉电活动,因此急性期不宜使用。当病程进入恢复期,患侧面部组织水肿逐渐吸收,此时方可进行电针治疗。

面瘫多为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病变所致,因此针刺时多采用颜面部胃经和胆经腧穴,阳明胃经居多,此亦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体现,能够改善患侧面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促进炎性反应和水肿消退,从而减缓并遏制疾病的发展趋势。

本临床观察表明,针药分期治疗周围性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康复治疗组,恢复期针刺疗效最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针药后遗症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春天的“后遗症”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