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气通络方对复发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远期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9-03-25魏卓恒

广西中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异位囊肿直径

万 纳,魏卓恒

(林州市人民医院,河南 林州 45655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黏膜以外的部位引起的疾病,其中侵犯卵巢最为常见,约占80%,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病、疑难病[1]。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虽组织学上为良性病变,但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等恶性生物学行为,严重影响妇女生育及生命健康。目前临床常采用手术、西医药物治疗该病,但具有一定局限性,复发率较高,远期效果较差[2],为此我院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治疗,旨在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接诊的91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女 45 例,年龄 23~45(34.63±2.49)岁;复发时间 3~51(27.61±5.36)个月;美国生育协会修订的内异症分级标准(AFS)分级法:Ⅱ级12例,Ⅲ级16例,Ⅳ级 17 例。观察组女 46 例,年龄 25~42(34.11±2.53)岁;复发时间 5~48(27.03±5.71)个月;AFS 分级法:Ⅱ级15例,Ⅲ级18例,Ⅳ级1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腹腔镜、B超等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3]。②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妇科学》[4]癥瘕中气虚血瘀证。主症:下腹结块,经前下腹胀痛,经行腹痛加剧。次症:月经量多,经色黯淡有血块,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黯淡苔薄白,脉细无力。③年龄18~50岁育龄期妇女。④治疗前6个月内未服用与治疗本病相关药物。排除标准:卵巢内膜囊肿直径>7 cm者,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者,生殖器恶性肿瘤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药物禁忌证者等。

1.3 方法 两组均给予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Astra Zeneca UK Limited,国药准字:J20160052,规格:每支 3.6 mg),于月经第一天皮下注射 3.6 mg,每隔28天注射一次,持续使用6次。观察组加用益气通络方:三棱 12 g,莪术 10 g,川牛膝 10 g,黄芪 30 g,党参20 g,水蛭 6 g,白术 15 g,鸡内金 10 g,甘草 10 g。水煎服,早晚分服,每日1剂,以1个月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6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对比两组疗效及复发情况。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按照有关文献标准[5]评估疗效。显效:疼痛症状缓解,盆腔触痛明显减轻,结节消失。有效:疼痛症状减轻,盆腔结节缩小、变软,触痛有所减轻。无效:疼痛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盆腔结节未见缩小。②复发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记录患者复发情况及复发率。③中医证候积分。主症经行腹痛、下腹结块,次症面色无华、神疲乏力依据症状严重程度记0~10分,分值越高提示症状愈严重。④两组均于治疗前后行B超检查,测量患者最大囊肿直径。⑤两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白介素 2(IL-2)及白介素 6(IL-6)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 n 时 间 经行腹痛 下腹结块 面色无华 神疲乏力观察组 46 治疗前 9.02±0.51 8.98±0.59 8.39±0.73治疗后 2.72±0.25①② 2.45±0.29①② 2.51±0.32①②治疗前 9.05±0.53 8.96±0.62 8.42±0.71对照组 45 治疗后 4.93±0.37① 4.59±0.48① 4.47±0.57① 4.26±0.64①8.29±0.88 2.36±0.42①②8.34±0.83

2.3 两组免疫功能及囊肿直径比较 治疗前两组免疫功能指标及囊肿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2水平高于对照组,IL-6水平和囊肿直径低/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及囊肿直径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及囊肿直径比较 (±s)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 n 时 间 IL-2(pg/ml) IL-6(ng/L) 囊肿直径(cm)观察组 46 治疗前 90.05±13.64 4.79±0.88 4.03±0.61治疗后 164.38±20.57①② 2.23±0.31①② 2.33±0.27①②对照组 45 治疗前 89.96±13.25 4.83±0.81 4.01±0.66治疗后 123.62±18.63① 3.59±0.62① 3.22±0.48①

3 讨 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病、疑难病,常侵袭盆腔内生殖器官和邻近器官的腹膜面,其中以侵犯卵巢最为多见。临床常采用囊肿剥除术治疗,但手术治疗不可避免地造成卵巢组织的缺少,加之该病本身对卵巢功能的破坏,导致术后卵巢储备功能降低,且术后复发率较高。对于术后复发患者临床常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西医学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最终发展为结节或包块。认为该病与卵巢激素过多分泌有关,故采用GnRH-a以耗尽垂体GnRH受体,使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从而导致卵巢分泌的激素下降,出现暂时性绝经,进而达到治疗效果[6]。戈舍瑞林是临床常见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其可抑制垂体的促黄体生成激素的分泌,使血清雌二醇浓度受到抑制,并在持续的治疗中维持在绝经后水平,但长期服用极易出现绝经后症状,不利于患者预后[7]。

在中医古籍文献中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病名,临床常根据其症状特征,将其归类于“癥瘕”“痛经”“不孕症”等范畴。中医认为育龄期妇女由于思虑过度,情志内伤,或久病初愈、手术创伤等原因损伤脾气,致脏腑功能失调,冲任损伤,气血失和,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凝滞,冲任瘀阻,血液离经,久成瘀血,结于腹下,致瘀血阻络,脉络不通,发为痛经,瘀血积久形成癥瘕,瘀血阻络胞宫,致两精不能结合,以致不孕,故又属中医血瘀证。治则当为益气健脾、活血逐瘀、通络止痛,方用益气通络方,方中重用黄芪、党参以补气升阳、补中益气,共为君药,气虚得补则运血有力,瘀血自解。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莪术性温,重于破气消积,二者合为臣药,增强破血行气之功。白术健脾益气,水蛭破血逐瘀、通经止痛,鸡内金运脾消积、化坚逐瘀,川牛膝逐瘀通经、引血下行,以上诸药共为佐药,甘草为使,缓和药性,调和诸药。纵观全方用药,益气活血、逐瘀通经,攻补兼施,谨遵“补虚不留邪,攻邪不伤正”的原则。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三棱中总黄酮是其活血化瘀的有效活性成分,其可有效对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全血黏度、血细胞压积及血沉速率,延缓凝血时间,缩小囊肿直径[8]。川牛膝可有效降低血小板聚积性,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9]。黄芪可双向调节免疫功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使白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使巨噬细胞吞噬百分率及吞噬指数上升[10]。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由于手术创伤、长期药物治疗使患者处于免疫功能降低状态,手术、激素类药物治疗宗旨均以清除或抑制异位病灶为主,难以对患者免疫状态起调节作用,当逆流的内膜不能被正常清除时,导致疾病复发。研究表明辅助性Th细胞在该病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正常人体中Th1/Th2保持动态平衡,平衡被打破则提示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易引起疾病发生[11]。IL-2 和 IL-6 作为 Th1、Th2细胞分泌特征性细胞因子,其水平及比值的变化被认为可间接反映Th1/Th2平衡状态[12]。有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IL-2水平低于正常值,IL-6水平高于正常值,使IL-2/IL-6比值变小,提示Th1/Th2平衡被打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预示复发的可能[13]。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IL-2水平明显升高,IL-6水平明显降低,提示益气通络方可有效调节IL-2、IL-6水平,维持Th1/Th2平衡,从而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复发可能,结果亦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囊肿直径、复发率均于低/小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益气通络方可有效缩小囊肿直径,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还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利于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异位囊肿直径
各显神通测直径
山水(直径40cm)
哪些表现提示我们得了巧克力囊肿
爱虚张声势的水
预爆破法处理大直径嵌岩桩桩底倾斜岩面问题
自发型宫内妊娠合并异位妊娠1 例报道
会厌囊肿术后并发会厌部分缺损1 例
米非司酮结合MTX用于异位妊娠治疗效果观察
横卧哑铃形Rathke囊肿1例
骨内腱鞘囊肿的MRI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