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钻井式”教研的教学片段与评析

2019-03-25楼旭珍

儿童大世界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结合律交换律加数

楼旭珍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实验小学,浙江 金华 322100)

这次活动的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参加活动的教师先独立备课,再确定其中一位教师上前测课;课后教师集体评议,修改教案,再次抓阄确定一位教师上研究课;然后进行第二轮评课,整理教案,完成展示课。下面就三次课堂设计的一些教学片段,来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前测课教学片段:

师:(出示主题图)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参加跳绳的和踢毽子的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式计算?[根据回答,教师板书:(13+45)+15与13+(45+15)]

师:这两道算式的和不变,加数也不变,像这样的两个算式,可以组成一个等式,即(13+45)+15=13+(45+15)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例吗?(学生举例略)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但运算的顺序变了,最后的结果却没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把这个规律概括出来?

生:(a+b)+c=a+(b+c)

评析:教师利用主题图引出加法的运算定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并且运用所学的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课上完了,还有学生说两个数相加就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三个数相加就是运用了加法结合律;甚至有学生回答说有括号就是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没有括号就是运用加法交换律。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运算律的本质特征,没有让学生真正经历规律的探究过程。再者,运用简单归纳推理时,不能仅凭简单的几个例子就得出结论。

经过教师们的深入讨论,认为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质疑、猜测、观察、举例、验证等数学学习方法运用的全过程,然后归纳提升这些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思考、实践、再思考的境地,最终学到终身受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认识,于是有了第二次教学。

研究课教学片段:

师[出 示(2+3)+5 与2+(3+5);(13+45)+15与13+(45+15);(7345+63)+37与7345+(63+37)三组算式]:分别计算这三组算式,看看是否相等,为什么?

生:不论谁先算了,得数还是一样的。

师:谁听明白了?

生: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也没变,但运算的顺序变了,最后的结果却没变。

师:是否所有三个数相加,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请举例验证。

生:经过验证,发现所有的加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规律。

师:你能不能也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生:(a+b)+c=a+(b+c)

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评析:研究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出示三组算式:从一位数到两位数再到三位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学生观察其特点,判断每组算式之间能否用等号连接,并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猜想。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不难发现:教师力图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举例——验证”的学习过程,自主探索加法运算规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但是,教学时教师不够放手,始终带着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导致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兴致明显不如先前。本节课在学习加法交换律之后,应指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教学加法结合律时,应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方法自主学习。

展示课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加法交换律的?

生:先猜想、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猜想——举例——验证”的方式,小组合作研究加法的另一种运算定律,组长把研究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表格如下):

填上合适的符号(2+3)+5 ○2+(3+5)(12+27)+13○12+(27+13)(120+32)+48 ○ 120+(32+48)猜想、验证我的发现

评析: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之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通过猜测与探索、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结语:不难看出,经过一次次的教学、一次次的讨论和反思,我们对于本节课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围绕一节课,进行“前测、研究、展示“的研究,好像勘探钻井一样,不断地深入,丰富了教学智慧,是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好形式。

猜你喜欢

结合律交换律加数
分解加数
高远处立意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高观点立意 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苏教版四下《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究本溯源,提高计算能力
不计算也能比大小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探究求和问题
基数意义下自然数的运算(二)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