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学术强校发展方略 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
——以M 学院探索内涵式发展新路径为例
2019-03-24刘英刘赟
刘 英 刘 赟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州广东,51052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这对民办教育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转型起到了政策指引和推动作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模式,独立学院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发〔2003〕8 号)文件精神,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部分独立学院已成功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普通本科学校,部分正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独立学院正处于发展转型关键期,面临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严峻挑战,教育强国战略对独立学院改革与发展提出内涵式发展新要求。“十三五”期间,M 学院在第二个发展十年节点,启动了学术强校发展方略,以学术研究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探索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完善服务型运行机制,师生协同一心服务学术强校发展方略。
一、学术强校是独立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是治学的场所,是传承知识、讨论争辩、化育人才的现代“阿卡米德学园”。[1]独立学院作为一所普通本科层次的高校,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2]
(一)科研属于高校四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我国高校的四大职能。在高校,培养人才是根本,科学研究是基础。[3]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科学研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服务社会。
(二)学术是大学的核心职责,是高校发展的立足之本
纯粹的学术研究唯一通往的方向就是高尚的精神和道德修养。大学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是它必须明确自己的核心职责——学术,对于大学而言,从事学术既是首要责任,也是立足之本。[4]在论述大学责任时,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修养,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是人作为人应具有的素质。修养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通往修养的唯一路径就是纯粹的学术研究。[5]
(三)学术强校于独立学院转型发展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近年来,从宏观国家、社会、政府,到微观民众、家长、学生,他们都对独立学院的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力越来越关注,教育信息化、教育民主化催生了教育评价机构对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的跟踪式研究、分析和评价,为公民行使高等教育自主选择权产生了积极影响,已成为学生、家长、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评价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2016 中国民办本科高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显示,M 学院2016 年位列全国266 所独立学院第12 位,与2015 年相比提升16 位。这样的进步是可喜的,一方面彰显出学院实施学术强校发展方略,重视学术、发展学术的初步成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启动“六大人才计划”重视人才、发展科研的重要价值。
一言以蔽之,学术是大学的核心职责,科研是办学的重心工作,与教学相辅相成,唇亡齿寒,是提升教育质量、办学层次、学科水平的动力源泉。学术强校发展方略是独立学院中长期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亦是M 学院“十三五”时期的核心工作。
二、学术强校是独立学院探索内涵式发展的创新之径
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直接决定着它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层次、学科建设水平和大学文化精神品位,决定着“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即“四重”建设的引进资格,决定着新增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申请资格,决定着它的办学水平、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目前,独立学院普遍面临学术氛围不浓、学术共同体不成熟,学术意志薄弱、“教书匠”式教师居多,学术团队力量薄弱、人才结构呈“哑铃状”失衡,学科发展同质化、缺乏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学术运行机制不健全、经费保障不力等制约因素,为突破现实瓶颈,增强科研核心竞争力,M 学院决定实施学术强校发展方略。
(一)学术强校重在科研,但不等同“科研强校”
在学术界,“学术”也不等同于“科研”。学术Academia 源于古代雅典的“Akademeia”,当时,柏拉图汇聚众多追随者于此交流学术,碰撞思想,成为了学习中心。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立了“旧学院”、“中世纪学院”,衍生了“新学院”。在现代,学术常以学科和领域来划分,以开展科学研究、激发学术创新、繁荣学术文化等学术活动为旨意,定位更高,更为全面,更契合高等教育的学科发展特点,如果将学术强校等同于科研强校,是将学术相对狭隘化了。
(二)以应用型研究为主,走产学研用合作道路
学术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工作,是培养学生学术视野、学术精神、科学研究方法、创新创业能力的孵化器。独立学院主要是培养普通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更精确地说:应该是“现场工程师”型的应用人才,其科研工作要围绕有利于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走应用型研究和产学研结合之路。[6]
(三)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发展需求为突破口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新形势下,独立学院主要为地方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服务,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高校应与地方政府和行(企)业建立机制灵活、模式多样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人才聚集、信息资源等多方面优势,通过科研成果转让、技术转化、联合研制和推广应用等方式,为地方行(企)业的经济建设活动发挥积极作用。[7]
三、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服务学术强校发展方略
做好学术强校工作,需构建一个自由、开放、纯洁、浓郁的师生学术共同体,从上至下由内而外形成一种浓郁的学术至上、以人为本、质量过硬、国际视野、协同攻关的意识和氛围,吸引有学术志趣的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参与其中,帮其实现学术发展和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术强校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一)构建从上至下由内而外的“师生学术共同体”
20 世纪,英国哲学家布朗依最早提出“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他认为,学术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共同规范的社会学者群体。学术共同体理论将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具有学理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学术集合体,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其成员必须具备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学术规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直的人文品格,有团体公认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取向。[9]黄达人曾在指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直译即“教师与学者的共同体(community of teachers and scholars)”,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术共同体”。[9]因此,高等学校作为一个以高校教师、学者和学生组成的,以传承文化和知识创新为目的的学术共同体,学术性仍是其最高价值和根本属性。[8]
独立学院学术共同体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应用研究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以学术助推人才培养,依托产学研用合作学术平台,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来开展各类项目;共同体纵向即从上到下,以从学校到各二级教学单位的学科、专业为基本单元由校内外科研导师、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师、学生组成的学术人才团队即“师生学术共同体”。在这里,每一名有学术志趣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学术导师来实践学术思考、涵育学术精神、培养学术能力;共同体横向即由内而外,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实现各共同体间学术力量的合作、支持、交叉、融合,联合开展协同攻关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为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需求、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
(二)完善“师生学术共同体”服务型运行机制
学术制度创新既是学术生产、传播与利用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也是学术利益关系制度化的动态过程。学术制度创新与时代提供的机遇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10]要维系任何一个组织的正常运作,均离不开相应的制度,要让一个组织的运作富有效率和成效,必须要有好的制度安排。学术共同体也不例外。在这里,大家认同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并遵循这些道德和规范的制约。这些制约,为的是在大学中尽可能地维护学术的纯洁性,大学是一个学术的共同体,如果学术腐败了,大学就腐败了。大学行政机构是现代大学根据发展需要逐渐演进而成的,可以说天生就是从属于学术的。[9]在独立学院实现学术强校,首先要为师生学术共同体完善以服务为宗旨的运行机制,即服务型运行机制。包涵以下六项机制来确保整个学校“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有效运行。
1.学术管理机制
大学内部按学术标准分为学术群体和非学术群体,“师生学术共同体”成员属于正式群体中的学术群体。在学术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学校及学院(系)学术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管理各类学术建设工作,确保高校的学术权力及地位。与此同时,学校应明文规定学术管理委员会职责及权限,建立健全学术共同体规章制度。
按照大学群体的学术性与否来划分,可分为学术群体和非学术群体,“师生学术共同体”则顾名思义为大学中的学术群体。
服务和指导各级各类“师生学术共同体”的高效运作、合理结构、稳定发展。
2.人才引育机制
学院为推进学术强校落地,“六大人才计划”顺应学术强校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该计划充分利用母体学校强有力的学术资源,以及校内外、海内外的人才资源,在短期内初见成效地解决了学术人才匮乏、结构失衡、不稳定欠归属、学术动力和后劲不足的人才建设问题,重点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专兼职高素质学术人才,对青年教师进行“老带新”“传帮带”,并提供校内外学术交流、科研培训、访学再深造的机会,以培育学术共同体内青年有生力量,为学术强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学术激励机制
依据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的“基层需求层次理论”,学校需出台学术成果奖励、学术工作量化管理、优秀学术成果奖励、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以及学术道德规范约束等系列政策。各级各类学术共同体内部也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利益分配制度,激励广大师生重视并参与学术强校,来满足师生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打破国际、校际、学科、专业的区域空间限制,充分考虑交叉型共同体成员的绩效考核,促使学术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4.学术评价机制
卓越的学术团队需要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来保障,可以借鉴契约机制,通过制定类似于“合同书”的学术契约,详细制定科研考核的内容、阶段性科研目标的推进情况,来实施过程监督和评价。同时将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纳入系统的学术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确定合理的考核周期,建立校外专家评价机制,及时就考核评价情况进行公示,制定合理成果奖励政策,确立畅通高效的反馈机制,并就存在问题则及时调整。
5.成果转化机制
加强学术成果的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意识,设立专门机构来负责学术成果,如论文、著作、软件、发明等的著作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加大产权保护和成果推广的宣传力度,提高认识。推进学术研究成果服务教学需求,引领教学、支撑教学,把教学需求转化为学术动力,将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把学术成果转化和科学技术转让为现实生产力,让学术、让科技走出校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6.经费保障机制
独立学院要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科研经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人财物的有效供给。一要整合好校内资源配置,把好科研课题的评审立项关,指导学术团队组建,统筹协调教学科研资源,加强科研经费拨付和使用的审核和监督,确保科研经费的“有限投入,最大产出”;二要积极与其他高校政企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利用校内外学术平台和科研资源为跨单位综合研究创造条件,争取社会经费支持;三是加强学术成果转化与技术转让支持科研经费;四是积极申请政府相关部门的科研项目及经费。
四、结语
学术水平和科研实力业已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对于独立学院,如何通过学术强校发展方略实现独立学院阶段性发展目标,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育高素质的备受社会青睐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和未来一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命题。毋容置疑,学术强校是独立学院可继续发展、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