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9-03-24莫小俊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莫小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文化同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文化而生的文化认同问题悬而未决。基于文化认同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重要地位,对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表明其对国家之发展强盛、民族之独立振兴和人民之尊严幸福不可或缺,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去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性。

一、文化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承认、认可和赞同,由此产生归属意识,进而获得文化自觉的过程,其本质是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不仅要求人们对所属群体文化的理解和认可,更要求是一种行为阐述与表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个体思想形成规律与特点的把握,就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个体的思想引导、理念塑造、价值陶铸,实现化民成俗的愿景。在这一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造就文化认同与思想形成的密切关系,这其实就是一个文化认同的过程。

(一)文化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其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它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文化问题与思想问题,是文化影响人,文化如何影响人,以及以什么样的文化影响人的思想的问题。这一逻辑之所以成立,原因就在于人的本质特征——文化人,它是社会人的现实表征,因为无论哪种社会,都是通过一定的文化来表现,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标志着一个社会。因此必须通过回答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问题,才有民众思想问题之解决的可能,才有民众价值观问题之解决的可能。

文化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文化问题关键在于个体或者群体的文化认同问题的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有在充分了解个体与群体文化认同的类型、机制与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好地实现观念统一与精神引领的目标。如果一开始就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文化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就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偏离其“人本”目标的轨道,容易导致许多不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律的错误举措,进而影响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文化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应基本目标分别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在政治立场上认可国家、阶级和社会制度;内化品德规范,外化品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培养健康人格。这些内容实际上包含着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价值。在长期生产生活环境的文化浸染下,人会自然地认同相应的文化价值与文化理念,并随之趋向和认同包含这种价值的文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要促成受教育者达成对某一先进文化的认同,如果无法实现文化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就达不到理想目标。

(三)文化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是在人的基础之上开展的以人的思想和精神促成为本质的一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流在现实文化,出路在超越和重构现实文化,文化造就了思想政治教,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凝练、形成着文化。由此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几乎可以同文化育人划等号,文化首先保障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进行。

个体的文化认同表现为对于文化观念、文化理念的选择与实践,个体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这一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正是经由文化认同,个体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了稳定的生活态度、政治取向、精神信仰等,这说明思想形成其实就是文化认同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在现实的环境中,依照确定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方法,依托先进文化去教育人和影响人,在思想观念上逐步消除分歧和隔阂,接受并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这实际就是促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文化认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在于人们有一定的文化认同,目标是引导人们实现文化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文化认同。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不解决文化的问题,就无法解决文化认同的问题;不解决文化认同的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人的问题,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问题,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大打折扣,并有可能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话语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认同挑战

(一)多元文化的多重选择性

多元文化的多重选择不易于文化认同的生成。改革开放带来了所有制、利益主体等的多种改变,直接造成了文化的多元化。西方意识形态涌入我国后,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从多元文化自身的积极性来看,在促进世界文化更加繁荣、增强民族文化创新力、消除文化霸权主义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正能量”,但决不能因此而忽略其强大生命力和积极作用之后的“负能量”。一般而言,多元文化的盛行必然造就多元价值观的盛行,这对青年大学生是极大挑战,他们在此环境下必然面临多重的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选择越多,越不知所选,越难认同本国文化。这会使得大学生难以适从,如果再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正确标准原则,易使大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混乱和错位,给个人心理健康造成许多阻碍,甚至会冲击整个社会的原有秩序,增添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引起社会震荡。

多元文化的多重选择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依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多元文化的出现直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难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难把握。大学生面对随多元文化蜂拥而至的各种思潮,将导致大学生做出各不相同甚至矛盾冲突的多样选择,易使其思想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不良社会现象扰乱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多元文化往往就是一个多元社会,某些本应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道德品质、行为方式等在此却不再像以往那样“美好”,使得有些青年大学生模糊了对真善美的判断力和选择力,甚至在认知和实践上陷入“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的误区。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陈旧。社会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总结为“灌输论”,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一向带有浓厚政治导向性,甚至被贴上“洗脑”的标签,这些现象多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合理方式方法所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疏于全面,现实中往往就是一位教师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或者一个命令一纸文件,这种模式长期停留在书本、课堂和考试的循环中,欠缺从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大学生群体中达到“内外化”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本义是为了大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但在实践中却常常偏离这一出发点,只是依靠行政力量和强制要求等把学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此举其实不易使学生从心底里认同教育本身和这种环境下的文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难让社会满意,人本性目标难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创新和丰富内容,因为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实中却因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形势迅速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发展而饱受诟病。进入新时代,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创新,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注重理论阐述,缺乏对新问题、新情况、新趋势等的分析研究,理论与实际断层,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代感,导致不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趣无用,内心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义。

(三)新媒体文化的时代性挑战

新媒体时代随着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悄然而至,衍生出一种新媒体文化。大学生作为青年一族,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热情,是新媒体文化的主要认同者和践行者。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其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大学生广泛接受和使用新媒体已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行为。新媒体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电子文化中心,发挥着重塑文化的贮存、传输和表现形态的功能,成为影响社会的符号秩序、价值和信仰的中心。这对多元文化并存且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并不完善的情境中,会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深刻影响。

青年大学生在新媒体文化充斥的社会中自主性会得到极大增强,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话语,这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新媒体文化盛行,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弱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甚至会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这就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明确面对国家主流文化如何成为大学生文化认同的主导这一挑战。

三、提高文化认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

面对多元文化盛行给予文化认同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应明确以深化当代中国文化认同作为强有力的回应,就是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本职所在。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现实目标,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根本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更是文化认同的实现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集合,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在大学生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挑战下保持头脑清醒,明确他们是谁,该干什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保障。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调节和革新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属性,文化也体现着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应作为一种特殊而又先进的文化看待。因此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应以增强大学生对此文化认同为落脚点,只有学生打心底里认同这种文化,才能在行为上表现这种文化内涵。要着力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化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记为师生互动互认;要革新用结论去验证事实的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致力于对话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表达、对话、协商和寻求利益均衡点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缓解和消除抵触性、反感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而不在于简单粗暴地改变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无需太多的行政命令和形式主义,要更多地发挥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环境等的多向互动,发挥各方面的能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须用文化的视野去看待。文化是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在固本的基础上突破创新,要以中华民族的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导向,处理好认可、弘扬和传承的关系,深刻把握民族精神的内涵,凝聚对本根文化的认同。要理性面对和接受外来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先进德育经验的示范,增强对各种异质文化和不同价值规范的适应与提高,以利于大学生在不同文化的互动中认识、创造新文化。

(三)新媒体文化的积极适应和有序引导

新媒体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的话题,在多个方面对大学生文化认同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全方位影响。新媒体文化使众多大学生拥有了平等对话、自主选择、展示个性的机会,倍受大学生喜爱认同,但可能导致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失位与任意发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适应,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要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新媒体文化,培养和提升选择能力、理解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新媒体文化,帮助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增强甄别力、提高自律力和深化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媒介素养。

促进新媒体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新趋势,增添自身鲜活感。当然,新媒体文化的发展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社会各界也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进一步加强文化环境建设,为新媒体的发展创造优良的大环境,促进其健康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