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19-03-23王毅南
王毅南
摘要:近几年,传统教育体系结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引入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后,教育开始走向科学化发展道路。社会对学生提出知识、技术、文化、能力等多项要求,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教师必须运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以补足、完善当前教育的缺陷。本文分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德育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德育 高中地理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素质教育提升了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发展地位,让地理教学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除了学习基础知识之外,还要从多个角度完成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任务,找到适合的方法和契机,渗透德育思想,从而实现高中地理素质教育。
一、正确对待德育
高中生独立意识较强,价值追求多样,个性特点鲜明,并且可塑性很强,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学校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在教育领域有这样一句话:“身体素质不合格是残品,科学文化素质不合格是废品,思想道德素质不合格则是危险品。”因此,高中生德育观念的培养是各项教育工作的灵魂与核心。
德育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育后,就目前的落实效果来看,该理念的操作价值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主要问题是教师不敢行使开展德育工作的权利,且意识淡薄,依然注重理论性知识教育。由此看来,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要重视德育观念的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开展不应有学科界限,不同学科都有可以延展德育内容,思想意识的越凸显,其教育改变的程度越高。
其次,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教学方法,了解、考查现代地理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从教学要求入手,宣传德育工作与相关课程。同时,教师要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尝试引入、渗透德育知识的方法。
最后,教师要纠正观念性的错误,有针对性地改变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德育问题。
二、优化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模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有目标地挖掘和创新知识,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要以社会发展方向构建地理教育体系,进而突出德育在课堂教学的渗透价值与意义。如教师可以将课堂知识学习的选择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预习、搜集社会资料等方式提出问题,找到教育的根本问题。教师还可以创设情境,结合教材,设计一些超常规、具有创造性的课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另外,地理知识涉及的内容众多,教师可以删减,择其重点,从德育工作的角度引入社科类话题或课题,从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地理环境等角度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仅如此,学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寻找可以证明自己思想和理论的依据。
三、创造“互通”平台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是德育工作极为重要的方式。教师可以先设置师生互动型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并针对某一地理知識和地理文化展开讨论。学生会脑洞大开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不要阻碍学生的思维,应辅以正确的引导,将学生牵引到正确的学习、思想道路上来。然后,教师可以座谈会的形式,通过讨论、交换意见,侧重性地给予学生德育启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从理念、模式和方法等多方面深入挖掘。教师只有融入更多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明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探究[J].华夏教师,2017,(17).
[2]安景武.新课改下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
[3]田猛.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渗透漫谈[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12).
[4]张冰.对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