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l Painter在现代素描创作中视觉空间创造的辅助性运用
2019-03-23许欣
许欣
摘 要:艺术家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才能使用Corel Painter妥善处理绘画平面,他们还必须将有关作品构成的理念合理地分布在二维的画纸上。形式与视觉空间语言是所有构图元素之间的内部联系。文章以创作成果为例分析Corel Painter对视觉空间创造及现代素描视觉语言形成的影响及辅助作用,总结Corel Painter在现代素描创作过程中的运用方法,通过创作实例找到传统架上绘画与数字技术的契合点。
关键词:Corel Painter;现代素描;形式语言;视觉空间
艺术创作中越来越多的自由和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素描当仁不让地处在变革的前沿。如今天天都有新的数字图像技术出现,数字技术在架上绘画创作过程中被证明是灵活的实验手段,数字技术在架上绘画创作过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力量和活力。
一、三维空间
詹姆斯·罗森奎斯特在《军用智能》(图1)里巧妙地处理了绘画平面,详细表述了作品的框架、特质,传达了神秘的信息,也符合21世纪艺术创作的相关主题。图中,镜框的内部如漩涡一般,缔造了舞台式的空间效果,其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眼镜。乍看之下,仿佛觉得有许多被夸大了的眼镜图形,但显露出的部分则使这种假象消弭于无形。作品的题目则直接向我们做了提示,因而,我们便从眼镜图形的暗示中明白视力与监视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才能妥善处理绘画平面,他们还必须将有关作品构成的理念合理地分布在二维的画纸上。形式,是所有构图元素之间的内部联系。它能使艺术家更好地表达各类构图元素。在艺术范畴中,形式是含义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形式的构成蕴涵了诸多绘画元素,比如作者对作品的设计、作品的基本结构,当然还少不了作者所营造出的气氛。正是种种绘画元素的巧妙结合,才促成了作品的诞生。形式还可以是艺术家所创造的一种绘画秩序。
南希·鲁宾斯的铅笔画《图画》并不像是一幅素描,而更类似于巴洛克式的雕塑。该作品气势宏大,展示了立体的形式效果。鲁宾斯选择质量较重的画纸,用铅笔为其上色,并使铅笔的笔触在画纸上形成灰色的光泽。画纸好似一块金属薄片,她故意将其弄破,并做了非常规的处理。经过褶皱、折叠、弯曲、扭转等多道工序后,最终得到了三维立体般的效果,最后,她将该幅作品用画框固定在墙上。
理查德·阿特施瓦格的作品《西北向的走廊》使用不规则的金属材料,并变化其形式,使其犹如二维的物品,再加上最难看的塑料贴面。观者常会从审美学的角度来欣赏他的作品,而作者本人则希望他们摆脱这种单一的欣赏模式。流行艺术常采用普通的材料,却能盛行全球,其魅力影响了许多艺术家。在各种装饰方法中,纯灰色画法十分特别。该作品由单一的灰色图形构成,似乎取自某幅房地产广告,它的边缘和结构也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并力图引起人们对主要物体的重视。阿特施瓦格为作品配上人造的木质窗框。作品的透视点是唯一的,窗框设计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将作品分割成几个部分,使观者的注意力从背景的空间环境转移到前景中来。窗框的设计有三重功能:首先,与未加窗框时相比,它构成了另一幅图像。其次,它表明了绘画平面的大小和形状。再次,形式颇具现代感,这与所营造的现代化空间相呼应。作品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窗内空间”创作法的全新尝试。窗框和窗内所展示物品的功能其实是互相对立的。窗展示了其内部的空间范围,让我们知道窗内景物的起始位置,并使我们觉得窗外的空间是略微退后的。虽然木质的窗框已经起到了表达空间的作用,但作者并没有忽略塑料贴面和隔音板的特性,并把这几种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吸引观者的视线。窗框在作品中地位特殊,且具有一定的分割作用。作者对窗框的设置近乎苛刻,并将它比作一种分隔线。
斯图亚特·卡斯韦尔在作品《纠结之灾》(图2)中运用可辨识的物体作为主题,观者因此摆脱了画面邊界的影响,进而认为物体正在不断地向外延伸。比较卡斯韦尔和波洛克两人的作品,后者作品中泼溅而出的笔触仿佛融入了前者作品中纠缠着的金属线中。两幅作品中有相似之处:两者都蕴涵了含蓄的情感;主线条都在画面中自由舒展;明暗都隐藏在图形之后,并相互重叠,造就了复杂的画面层次。
克莱斯·奥登伯格将三用插头放置在作品《漂浮着的三用插头》的中央,使其仿佛被固定在画面中。作者在图形的周围又绘制了许多不规整的形状,突显了主要图形的静态感。个别的椭圆形笔触更是加强了这一感觉。该作品剩余空间的处理限定了插头周围的空间,使其无处可去,只能停留在已设置好的空间内。奥登伯格创造性地用一根线条将插头一分为二,使其仿佛漂浮于画面之中,如此怪异的造型颇具象征意义,我们可以认为该图形正悬浮于天空与水之间,也可以认为插头的两个部分正浸没在空气和水里。解读该作品时,不能忽略图中隐藏着的暗示:在图形四周有些潦草的笔画,我们能在这些笔迹中发现这样的字样“日落余辉下漂浮的插头”,这会使我们联想到图中三角形的插头正在进行着一次特殊的航行。画作的上半部分有些潦草的放射状笔触,象征着太阳的光芒,这使原本沉静的空间活跃起来。
二、二维平面空间
用图像填满画面也能改变绘画平面。该方法会使人不知着眼于何处,但许多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对此相当推崇。作者创作出毫不相干、大小不一的图形,其比例和位置也不同。他们会选用任何方法来处理画面,因此,该类作品的逻辑性并不强。威尔士艺术家克莱夫的作品《母亲2号》就是极好的例子。他选用一面墙大小的巨型画纸,用石墨颜料和橡皮创作了一个密集、纷乱的空间,用线条勾勒图形,并使其保持层次分明。作者为母亲的死而悲痛万分,对母亲的爱和失去她的痛苦促使他完成了该作品。作者粗略地描绘了一个机械形的图形,并使其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这部“机器”似乎正在盘旋而上,与穿插在画面边缘的急救室内的图形相辅相成,使人仿佛看到了惨祸发生的那一刻。作品中的某些图形比较容易识别,诸如电灯、插座、电线和其他医疗设备。图形充满动态感,也提升了整幅作品的水平,使其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作者在创作时不仅突出了图形本身的特点,更为其增添了神秘的气氛。他努力克服自己悲伤的情绪,运用直截了当的绘画技法,使其直观性更强,从而造成了震撼人心的效果。炭笔画就而成的图形与毗邻的零星的图形相结合,不仅体现了作者本人的情感需求,也表述了对于全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视。
亚历克斯·卡茨绘制了一幅肖像《向弗兰克·奥哈拉致敬》(图3),使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因此,负空间就少得可怜。该作品是平版印刷制品。人物十分年轻,却以空洞的眼神凝视着远方。肖像的大小超出了绘画平面的边缘。头发、肩膀等被人为地裁剪掉了。作者在绘制该肖像作品时,忽略了画纸的大小,这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呆滞的眼睛和平淡的脸部造型上。卡茨笔下的人物图形极为简约,但都是肖像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帕特·斯泰尔选用普通的几何图形进行构图,《菊花》(图4)就好像电影中的几个分镜头。他参照了近摄特写技术,将作品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中的花是同一朵,但大小不同,观者需要随时调整情绪才能捕捉到每个部分的独特韵味。作者在第一部分中绘制了花瓶和菊花,最后一部分则强调了菊花的局部。从绘画风格上来看,前者具有写实主义的风格,而后者的风格则与巴洛克样式有点类似,因此,界定整幅作品的艺术风格就变得十分困难。
三、结语
每一个观察时代发展动向的人,都会发现今天的世界,已被各种传播文化与机械所共同复制的广告、画册、摄影、电影、电视等各类静态或动态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构成了我们今日的生活景观。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从根本上动摇了千百年来绘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赛勒.素描艺术[M].周炎琼,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M].胡菊兰,张云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