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洲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实践研究
——以喀麦隆雅二大孔院为例

2019-03-23权,赵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刘 权,赵 洋

(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浙江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办公室,浙江 金华321004)

一、引言

根据《孔子学院章程》,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孔子学院,其主要职能是面向全球开展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文化传播的形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和外向传播,孔子学院的外向传播属于异质文化间的传播,也就是跨文化传播,李景强曾指出,跨文化传播是在特定的异文化群体之间进行的能够跨越特定文化差异实现意义共享的传播活动。[1]由于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拥有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因此会对跨文化传播带来一定的阻碍。

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生活土壤孕育了不同特质的文化形态,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中华传统儒家文化与非洲文化就是两种异质文化,刘鸿武指出,“中华儒家文明,本是一种建立于精耕细作之农业经济、诗书礼仪之道德教化、中央集权之统一王权基础上的东方文明,而那遥远热带大陆的非洲文明,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黑人文明,却是一种根植于自然生命之激情与活力,一种始终保留着浓厚而神奇的村社传统与部落精神的热带大陆文明”。[2]因此,一般的普通中国民众与非洲民众双方想深入理解对方文化的内涵并非易事。

但文化的差异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冲突的必然性,吴友富指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是文化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3]由此可见,文化差异是自然的、合理的。

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中非文化之间的差异,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在非洲开展文化传播的有利条件。首先,由于殖民历史的原因,非洲民众对于外来文化普遍表现出温和和宽容的态度,沈甘露指出,“非洲民众心态上已然接受本土文化必须与多种外来文化兼容的现实,当异文化前来友好交流、善意传播时,他们通常不会过度紧张或防范戒备”。[4]其次,中国历来都很重视发展中非友好关系,加强同非洲各个国家的合作,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关系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成为在经济方面对非洲国家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李忠人、高天宜指出,“自21世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长期坚持的战略选择,‘真、实、亲、诚’成为中非合作的四字箴言。”[5]因此,在中非友好的时代大背景下,在非洲开展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再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一股“汉语热”,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根据孔子学院总部官网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非洲44国建立了59所孔子学院,41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的建立促进了中非各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中华文化在非洲的文化传播正当时,孔子学院向全世界传达了一种新的文化导向,那就是中华文化要“走出去”,要积极地参与到中外人文交流与文化共享的行列中,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

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对非洲国家的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因地制宜,增强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努力赢得受众的文化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牛长松指出,“研究非洲地域文化的特点,了解非洲国家的文化历史、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研究非洲民众的思维习惯、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有针对性地推出孔子学院在非洲的课程,有针对性地举办贴近非洲民俗习惯和文化现状的文化交流活动”。[6]

各国孔子学院因地制宜,根据各所在国的具体国情,开展了一系列本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活动,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模式,成为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喀麦隆雅二大孔院为案例,调查和分析非洲孔子学院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开展的积极实践及有益尝试。

二、非洲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实践:喀麦隆研究案例

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简称雅二大孔院)作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07年11月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揭牌。雅二大孔院成立12年以来,立足喀麦隆当地实际,积极探索文化传播合适的话语表达方式,对喀麦隆民众的心理、习惯和思维特征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以增强文化传播的针对性,以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文化活动,在中国武术推广、中文歌曲比赛、足球汉语及联谊赛等方面开展了积极实践。

(一)中国武术传播实践

非洲人普遍热爱运动,对体育充满了狂热,田径、足球、拳击、摔跤等远动是喀麦隆普通民众日常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形式。武术是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与喀麦隆英勇尚武的传统和民间本土技击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深受喀麦隆人的欢迎。另外加上中国功夫电影的深厚影响,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等人在喀麦隆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功夫明星,中国武术在喀麦隆的传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喀麦隆人的祖先是有着悠久迁徙历史的班图族,至今仍保留着英勇尚武的传统。在喀麦隆两百多个民族中,根植着深厚的本土技击文化,如Messing(摔跤)、Mbeng(短棍搏击)、Sile Tia(对战二人双手沾满泥浆,被对方抹五次者败)。喀麦隆人最早接触中国武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八卦掌越南传人黄宁携子到喀麦隆南部经济重心城市杜阿拉经商,第一次将中国功夫呈现给了喀麦隆普通民众。

1969年由雅温得基督教会组织,身在雅温得的中国洪姓拳师应邀表演中国气功碎石、擒拿、散手搏击等,万人空巷,各大报纸均争相报道,中国功夫的威力深深地震撼了喀麦隆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1年中喀两国建交,两国在各领域进行了真诚友好的合作,大批援建项目花开遍地。其中援外工人们工作之余练武强身,使喀麦隆民众零距离地接触到了中国功夫。20世纪80年代援建首都雅温得议会大厦的项目中,“夏”姓八极拳师傅和“刘”姓太极拳师傅以及铁路部门八卦掌师傅邸国勇等闲暇之余的习练,吸引来众多武术爱好者。当时喀麦隆民众已在李小龙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对中国功夫充满了无限向往,众多年轻人成群结伴慕名而来学习讨教。这些师傅们虽没有太多精力收徒传艺,却使一大批年轻人接触到了现实中的中国功夫,许多今天活跃于喀国武术界武人的功夫路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Mana Jacques在法国历经5年学习少林拳,1985年回雅温得创办Ecole Train武校,学校持续数年,期间名噪一时,先后有学员数百人,教授内容为少林拳基本功、套路、对练等,为日后武术在喀麦隆的传播培养了中坚力量。之后喀麦隆的中国武术传播多以少林拳为主。

Toni Blingua就是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刘”姓太极师傅的影响下萌生了对太极拳的兴趣,后来赴英国师从泰籍杨氏太极拳师Superwan Green,于1990年回喀国创办太极拳俱乐部Putput,10年间培养了大批杨氏太极拳弟子。

2004年Victor Fouletier(?—2011)创办喀麦隆武术联合会。主席Fouletier曾以外交官身份驻日本工作多年,系统学习过日本柔道。然而由于对中国武术文化的陌生,武术联合会出现过相当长时间的探索时期:认为武术是“宗教”,“只有和尚才能练武”(直至今日,很多喀麦隆武人形成了着僧衣练武的习惯),“只有一种武功是正确的”等等,以至于喀麦隆的武术发展长期处于一种摸索状态。

在此期间,各地大小武术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然而这些多以模仿功夫电影中的动作为主,或结合网络自学,加上跆拳道、柔道和本土搏击的元素。在此风潮下,杜阿拉形成了本土色彩浓郁的新型搏击Mipijo——以踢击为主,比试中选手主动拍击自己的大腿发出激烈清脆的响声,亦制造节奏,亦迷惑对方。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非洲,持续地为喀麦隆中国武术的发展指引方向。2007年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成立,鉴于武术发展在喀麦隆当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地民众非常喜爱中国武术表演,孔院专设太极、长拳、功夫电影赏析等文化课程内容。至今,在雅二大孔院课程安排中,二十四式太极拳一直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教学,该课程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喀麦隆学生。

2009年,陈氏太极拳传人徐胜林赴喀麦隆传播太极拳,在杜阿拉系统传播太极拳将近一年,培养出一些功底深厚的陈氏太极拳弟子。期间徐师傅多次受邀于驻喀麦隆中国使领馆、华侨商会、孔子学院、地方武馆、社团等进行武术表演,后期成为总统保罗·比亚的太极拳教练,教授总统两月之久。

2010年,喀麦隆武术发展促进协会成立,目前拥有会员400人,主要分布在雅温得、杜阿拉、桑梅利马、巴富萨姆等4个城市,是喀麦隆武术联合总会下辖25个武术协会中最大的一个。会长Fabrice MBA极具号召力,他曾是喀麦隆2011、2013年度的搏击总冠军。8岁时在议会大厦看中国工人练功夫,之后便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功夫,与中国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2015年6月,MBA作为喀麦隆武术学员代表,参加了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和河南省文化厅举办的第三期“非洲武术学员培训班”。3个月的少林寺之旅,MBA紧凑而系统地学习了少林基本功、套路、擒拿、散打、禅修、少林针灸、按摩、推拿等内容。少林之行不仅使其掌握了纯正的少林技巧,而且使其在今后的武术发展过程中更加自信。

自2013年以来,喀麦隆中国武术发展促进协会与雅二大孔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喀麦隆武术发展促进协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孔院给予协会器材、资金及武术师资上的资助,例如雅二大孔院在2016年赞助了大量武术器械给武术协会,自此协会会员有条件系统学习刀法、棍术等器械内容。此外,雅二大孔院每年还向武术协会提供一些免费学习汉语的名额,以帮助武术协会会员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武术文化。另一方面,喀麦隆武术发展促进协会与雅二大孔院亲密合作,积极参加孔院各项文化、教学宣传活动,如孔院春节联欢晚会、“喀麦隆好声音”中文歌曲大赛、汉语桥比赛、文化月宣传、中国功夫日等活动,每年参加孔院各项宣传活动达20余次。这些场合既是武术协会的武术汇报表演平台,也是雅二大孔院重要的对外宣传阵地。王静、宋薇指出,“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符号之一,不仅被国人认同为‘国术’,更为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圈的民众所认同并逐渐接受,这就是中国武术文化能够迅速让世界上很多民族接纳并喜爱的重要优势”。[7]结合喀麦隆当地的武术发展基础和优势条件,雅二大孔院在喀麦隆开展中国武术推广活动,无疑是融入当地有的放矢开展武术传播的一项重要实践。

(二)中文歌曲传播实践

非洲人的性格相对于含蓄、内敛的中国人而言,显得更加外向、开朗和张扬。非洲人能歌善舞,唱歌和跳舞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非洲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和休闲方式。周海金、刘鸿武指出,“来自社会底层的音乐和舞蹈如同非洲人的性格一样,原始、热情、奔放,既是即兴型的,又随意无固定章法。舞蹈随着拍子的变化扭摆胸胯,动作随意、自然、毫无约束,没有基本或固定动作与步法”。[8]非洲人在音乐节奏和音乐天赋方面的突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语言与音乐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音乐方面有独到天赋的非洲学生,在语言方面特别是外语能力方面也会表现出特别的优势。缑斌指出,“音乐与语言、音乐才能与外语能力同源同宗,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产生强有力的正迁移效果”。[9]这一点在喀麦隆学生身上得到很好的印证,学生大多掌握两到三种语言,外语能力比较突出。

汉语作为汉藏语系的一支,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具有明显的音乐性特征。实践证明,在国外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中文歌曲来开展汉语教学,这是一种有趣、有效、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学习中文歌曲有助于通过音乐的刺激来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输入,促进语言三要素的学习。

推广中文歌曲能有效促进学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方面的学习和习得。学习中文歌曲是学习汉语的有效辅助手段,为了充分体现非洲人特有的歌舞天赋及表演才能,雅二大孔院顺势推出了中文歌曲大赛,目的就是为喀麦隆汉语学习者提供一个展示与交流的舞台,“以歌会友,以歌促学”,提高学生们的汉语水平,使他们通过中文歌曲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彼此的友谊,促进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

“喀麦隆好声音”中文歌曲比赛作为雅二大孔院的品牌赛事活动,起源于2014年4月由雅二大孔院主办的“声动喀麦隆”首届中文歌曲大赛,到2019年已经成功举办第六届了,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加深。除了成人中文歌曲比赛以外,为了给雅温得各小学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汉语水平和音乐天赋的舞台,让当地人通过喜闻乐见的歌曲形式了解中国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及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2015年5月雅二大孔院还推出了首届雅温得小学生中文歌曲比赛。在中国文化中,早期的诗与歌是不分彼此的,中国人干脆把诗称为“诗歌”。因此,2016年5月,雅二大孔院在上一年歌曲比赛的基础上增加了诗歌朗诵的环节,主办了喀麦隆中小学生学中文“诗·歌”比赛,此次比赛采取合唱形式,将诗歌朗诵和歌曲结合起来,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比赛中。

除了举办专门的中文歌曲比赛以外,中文歌舞类节目还穿插在雅二大孔院各大文体演出、比赛、竞技甚至仪式、典礼活动中,成为每次文化活动宣传和展示的重头戏。另外,为了更好地发挥中文歌曲和中国舞蹈的熏陶作用,雅二大孔院每年暑期的文化夏令营都开设了专门的中文歌曲和中国舞蹈课程。以2016年暑期文化夏令营为例,歌曲方面雅二大孔院分别开设了中国戏曲、中国流行音乐和中国民歌三门课程;舞蹈方面也开设了专门的中国舞蹈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孔院,雅二大孔院师生共同创作完成了院歌《一起来学汉语吧》,并制作了MV。该歌用中、英、法三语创作,由学生谱曲、孔院教师填词,演唱和舞蹈部分由师生共同完成。朗朗上口的旋律加上动感的舞蹈,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雅二大孔院中文歌曲推广,结合了喀麦隆学生的歌舞特长和汉语音乐性强的特点,一方面为能歌善舞、表演天赋突出的喀麦隆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表现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学习汉语,在歌唱中体会汉语的音乐美,在歌声中感知和理解中华文化。

(三)足球汉语传播实践

足球起源于中国,我国古代将足球运动称为“蹴鞠”。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英国。非洲人拥有强健的体魄,黎永泉、刘苹指出,“强健的肌肉是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最重要的资本。而在足球场上,非洲的黑人们更是找到了一展所长的用武之地。非洲球员身材挺拔、肩宽体阔,非常勇猛。大自然赋予他们超人的奔跑能力,无论在变速方面还是耐力方面均要优于亚洲、美洲甚至欧洲球员”。[10]在足球运动方面,喀麦隆是非洲大陆一支传统强队,被誉为“非洲雄狮”,曾7次晋级世界杯决赛圈,他们也是第一支打进世界杯八强的非洲球队,曾赢过4次非洲杯冠军和2000年的奥运金牌。

因此,足球运动在喀麦隆作为当仁不让的第一大运动和国家体育名片,是一项引以为豪的国民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无论是田间地头、学校操场,还是在马路附近、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到处都能看到踢足球的人群。足球已经成为喀麦隆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喀麦隆开展足球汉语推广和足球联谊赛,从而扩大孔院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实乃明智之举。

2013年12月,雅二大孔院与喀麦隆前足球著名前锋、现任喀麦隆总统顾问、巡回大使的罗杰·米拉(Roger Milla)达成合作意向,孔院与米拉基金会合作,为喀麦隆优秀青少年足球学员提供汉语和中国文化培训。2014年年初启动了青少年球员的选拔,最终确定了23名青少年球员参加为期一年的汉语培训。2014年5月6日,雅二大孔院举行了隆重的罗杰·米拉基金会青少年球员汉语培训班开班仪式,基金会15至16岁年龄段的23名青少年球员将参加孔院专门开设的汉语培训班,并计划于2015年暑期赴华参加足球与中国文化夏令营。足坛名宿米拉大叔出席并致辞,活动取得热烈的社会反响。此次合作拉近了孔院与当地足球界的距离,是雅二大孔院在喀麦隆首次实现“足球与汉语”的结缘,是一次全新的跨界合作,也是孔院进一步融入当地主流文化的一大举措。双方的这次合作能充分发挥罗杰·米拉“意见领袖”的作用。罗杰·米拉作为喀麦隆家喻户晓的足球传奇人物,雅二大孔院此次和他的基金会开展足球汉语合作和推广,迅速、有效地扩大了孔院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为孔院汉语推广与文化传播做了一次很好的代言,也为今后孔院在当地开展合作交流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通过汉语学习,不少青少年球员通过了HSK一级或二级考试。一年来,青少年球员汉语培训班的学员还代表孔院与当地社区或学校开展了多场足球交流活动,提升了孔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雅二大孔院积极宣传和推广足球汉语培训班,并将足球汉语与当地青少年球员的未来职业规划相结合,引起热烈反响。2015年4月7日,雅二大孔院参加了罗杰·米拉基金会关于中喀足球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会上,孔院青少年足球汉语班代表就汉语学习体会和赴中国实现自己的足球梦想进行了发言;4月20日,孔院教师一行考察了Mbalmayo市即将启动建设的足球与汉语培训基地,继续将足球汉语推广到其他城市;6月24日,雅二大孔院举行青少年足球队员汉语培训结业仪式暨结业足球友谊赛,喀麦隆足球名宿罗杰 米拉受邀出席,并与雅二大孔院中方院长为汉语班青少年球员颁发结业证书。青少年足球队所有参加汉语班的运动员都表示很喜欢中国,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以中国足球俱乐部命名的名字,希望学好汉语,今后能有机会去中国学习或加入中国职业俱乐部踢球。

足球作为喀麦隆的文化符号之一,是一项全民性的运动,将足球和汉语推广有机结合起来,是雅二大孔院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做出的一次崭新尝试,这种真实、亲切的交流方式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三、结语

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属于跨文化的文化传播,在异文化的语境中,传播者和受众较多地受到不同语境场的制约。开展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双方应共同建构一个“共通的意义空间”。而开展当地受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传播实践则是建构共通意义空间的有效途径,这是全球孔院文化传播的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式。

喀麦隆雅二大孔院结合当地实际,有的放矢,在中国武术传播、中文歌曲传播和足球汉语传播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和有益的尝试,赢得了受众自觉自愿的文化认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在世界各地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公共外交平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由规模化建设成功转入内涵式纵深发展阶段,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孔子学院未来发展的方向,非洲孔子学院应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的研究和认识程度,文化传播应在中非双向互动和交流中体现出“走出去、融进去”的传播理念及方式,不断提升非洲孔子学院语言文化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