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萱草民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以湖南祁东黄花菜种植基地为例

2019-03-23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唐 睿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

萱草别名金针、黄花菜、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葱等,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基于草本形态和药用功效,它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又衍生出萱草忘忧、养颜宜男、添丁求子、萱堂孝亲等丰富的民俗内涵。黄花菜是萱草属植物,李时珍解释说: “萱草处处田野有之,……今东人采其花跗干而货之,名为黄花菜。”[1](P715)这正说明源于萱草的食用性才有了“黄花菜”这个十分接地气的得名。黄花菜在湖南省祁东县的种植历史超过500年,素来以肉厚味甜、营养保健闻名遐迩,它作为皇室贡品的历史更可远溯至清初。目前,祁东黄花菜占全国产量70%以上,位居全国之最。早在2002年,该县就被评为国家“黄花菜原产地”;2015年,当地又以“祁东黄花菜”为名,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将萱草文化与地方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相结合,促进其实用价值和民俗价值的创新性发展,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时至今日,为了振兴乡村经济,树立黄花菜文化品牌,祁东县已经连续举办两届中国黄花菜节,既大力开发黄花菜的实用价值,又结合萱草蕴含的民俗文化来推动祁东黄花菜产业升级。可以说,没有民俗就没有民俗经济,民俗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因此,必须超越一般经济需求的视角来研究民俗经济,将经济置于特定的民俗文化视域下,作为经济的推进器加以研究。[2](P93)

然而,当前学界多围绕祁东黄花菜的科学栽培、产业发展、区域布局规划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产业化问题开展研究,却较少对其民俗价值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3](P114)著名民俗学家田兆元教授从黄花菜和萱草文化在中国历史传统中的民俗意象和发展谱系出发,认为黄花菜就是中国的母亲花。同时,萱草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民俗谱系,有发生、发展、传播的历史过程,也出现了断裂的现实状态,当前复兴重整萱草意象,就是续接中华传统。①资料参见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27378故而,笔者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围绕湖南祁东黄花菜种植基地的个案,进一步探讨民俗文化如何服务于乡村经济的可行性路径,以及乡村经济又如何促进民俗文化品格转型、更新的双向互动进程。

一、萱草的实用价值和民俗价值

萱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又由于其具有庭院广泛种植的观赏价值,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分别衍生出了忘忧、宜男、孝亲等民俗内涵。

(一)实用价值

1.药用价值

萱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药效主要集中在滋阴补血、清热利尿、活淤消肿、小儿平喘等,在我国传统的药典中,如《神农经》《本草拾遗》《本草衍义》《滇南本草》《分类草药性》《本草纲目》等,均有详细的记载。作为萱草属之一的黄花菜性味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对吐血、大便带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疗效,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至少在六朝时期,萱草对妇女孕期的保健、治疗作用就为人所熟知。[4](P88)据《齐民要术》卷十“鹿葱”条载:“《风土记》曰:‘宜男,草也,高六尺,花如莲。怀妊人带佩,必生男。’陈思王《宜男花颂》云:‘世人有女求男,取此草食之,尤良。’嵇含《宜男花赋序》云:‘宜男花者,荆楚之俗,号曰:鹿葱。可以荐宗庙。称名则义过‘马舄’焉。”[5](P826)上述说法也在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五·萱草”条有充分说明。

2.食用价值

前已提到,黄花菜的得名与萱草的食用性息息相关。早在北宋时期,人们就开始在五月采花,八月采根,将萱花嫩苗及花跗捣碎以制作菹食,[6](P237)这在北宋苏颂《图经本草》中有明确记载。另外,明高帘《饮馔服食谱》也记载了一种用黄香萱煮制而成的食品。由此可见,萱草不仅是名花佳卉,也是佳肴良蔬,很早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常见食物。现代研究表明,黄花菜富含胡萝卜素、蛋白质、糖、维生素C、氨基酸、脂肪和微量元素,鲜花中多数营养素含量比普通蔬菜高3倍,可谓集味道鲜美与高营养价值于一身的传统蔬菜。[7](P148)

3.观赏价值

萱草除了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外,还有极强的观赏价值。萱草为多年生宿根草木,六七月开花,花色繁多,色彩鲜艳,以橙黄、红色、黄色居多。其春季萌发甚早,叶色媚绿,在园林中多丛植于岩间石畔、幽径路旁。萱草适应性广,栽培容易,又耐半荫环境,故也适宜庭院绿化。晋夏侯湛《宜男花赋》说:

体柔性刚,蕙结兰芳。结纤根以立本兮,嘘灵渥于青云。顺阴阳以滋茂兮,笑含章之有文。远而望之,烟烛若丹霞照青天。近而视之,晔若芙蓉鉴绿泉。萋萋翠叶,灼灼朱华。炜若珠玉之树,焕如景宿之罗。[8](P1396)

其遵循屈原《橘颂》的写法,对宜男花的花蕙、根茎、花色、绿叶、颗粒等进行全方位的刻画描写,对其刚柔相济、阴阳顺遂的和谐品质大加褒奖,体现了萱草极高的观赏价值。

(二)民俗价值

萱草具有忘忧、宜男和孝亲的民俗内涵,忘忧反映出了古代文人的感伤情绪与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结,宜男则表现为子孙繁衍、夫妻和谐的情感主题,孝亲更体现了中华传统的思亲、崇孝的道德主题。

1.忘忧

《说文解字》解释说:“萱,忘忧草也。”《诗经》中萱草又作“谖草”。《尔雅·释训》说:“谖,忘也。”“谖”音“萱”,忘却之义。因为萱草具有凉血止血、养颜平喘、健胃补脾、通乳利尿等妇科药效,能够有效地抑制相关疾患带来的身心痛苦,故而可以起到“忘忧”的作用。继而,谖草在“忘却”的基础上又延伸出“忘忧”的文学含义。[9](P143)如《诗经·卫风·伯兮》描写思妇想念东征的丈夫说:

其雨其雨,杲杲日出。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妇人口中的“伯”是位追随周公东征的武将,东征三年而尚未凯旋,妇人忧心如焚,因思成病。她应该了解萱草的药效,希望在居室所在的北堂大量种植,以解除病患。随着包括《诗经》在内的儒家六经在汉代的权威化、经典化,萱草忘忧成为深入人心的精神印记。如嵇康《养生论》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10](P977)

因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地缓解妇人的疾患,附加在它身上的人伦价值也日益显著。南朝梁任昉《述异记》称萱草为紫萱、忘忧草、疗愁花,正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

2 宜男

萱草因其药用价值和对妇科疾病的有效治疗,故而其文化意蕴多与女子、母亲等固有类群相连结,又被称为宜男花。如曹植《宜男花颂》说:

草号宜男,既烨且贞。

其贞伊何?惟乾之嘉。

其烨伊何?绿叶丹华。

光彩晃曜,配彼朝日。

君子耽乐,好合琴瑟。

固作《螽斯》,惟立孔臧。

福济太姒,永世克昌。[8](P1397)

颂文中《螽斯》为《诗经·周南》中的一篇,郑玄笺说:“凡物有阴阳情欲者,无不妬忌,维蚣蝑不耳,各得受气而生子,故能诜诜然众多。后妃之德能如是,则宜然。”“太姒”,则为周文王之妻、周武王之母,实为上古圣母的典范。该赋除了描述萱草花叶外在的美好形态外,还指出其“好合琴瑟”的人伦价值,即能够促进夫妇婚后生活和谐、子孙藩茂。唐高宗时期在宫城西修建上阳宫,其中有亭命名为“宜男亭”,即为其例。

3 孝亲

除此之外,萱草还有专指母亲或慈母亲情的人伦内涵,这种观念在唐代基本定型。中国传统的院落大多为三进三出的布局,南堂为祭祀及迎宾之所,北堂为主人起居及母亲、妻子等女眷活动之处。诗中提及在北堂种萱草,以后就逐步演变为以萱草代指北堂,进而又借指母亲。古往今来称母亲为“萱亲”,其居室为“萱堂”,生日为“萱辰”,共同构筑了萱草作为中国母亲花的深刻内涵。最为人所熟悉的莫过于唐代孟郊《游子诗》所说: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11](P4211)

慈祥的母亲靠在门前,思念着远方游行天涯的儿子,双目失明,已见不到萱草盛开的模样。孟郊借萱草充分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宋代刘应时《萱花》也发扬了思亲的主题,其云:

碧玉长簪出短篱,枝头腥血耐炎晖。

北堂花在亲何在?几对薰风泪湿衣。[12](P24236)

此诗以萱草犹在而亲人已逝,表达物是人非、孝养不及的痛苦。明代以来以萱草歌咏母亲的作品很多。如唐寅《六如自题写生诸画·萱花》说:

北堂草树发新枝,堂上莱衣献寿卮。

愿祝一花添一岁,年年长庆赏花时。[13](P750)

此诗可谓借萱草为母亲祝寿的同类题材的代表。

明清以来,萱草更是大量出现在诗词歌赋、戏曲小说、绘画雕刻、楼牌匾额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标志性符号。然而近代“打倒孔家店”、西学东渐等教育、思想、文化改革,萱草经典性地位得以传播的官方通道日渐关闭。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时代的思想文化体系及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语境下,萱草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被日趋消解,其民俗价值、文化属性值得大力挖掘和弘扬。

二、萱草实用价值的创造性转化——祁东黄花菜的经济价值

为了振兴乡村经济,祁东县充分开发黄花菜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大力打造其观赏价值,使其在乡村旅游中扮演核心角色。到目前为止,祁东县已经成功举办两届中国祁东黄花菜节,即“2016中国·祁东黄花菜节”和“2018中国黄花菜之乡·祁东黄花菜美食文化节”,切实将黄花菜的实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并促进黄花菜经济产业大发展。

(一)黄花菜药用价值的研究

目前黄花菜的药用价值已经被学者广泛关注,如2016年的黄花菜论坛上已有学者探讨黄花菜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此后,在2018年黄花菜文化论坛上,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世界药膳与养生产业联盟主席谭兴贵以黄花菜的药膳食疗应用与研究为题,从黄花菜的药理作用、常用药膳方法及药膳方的临床应用三个方面,辅以解析黄花木耳猫肉汤、黄花鸡肝汤等8个黄花菜品做法,研究了黄花菜的营养价值与医用价值。今后黄花菜的药用价值和医学价值还会被深入开发研究,从而促进其经济价值的提升。

(二)黄花菜食用价值的开发

祁东县不断开展与黄花菜有关的厨艺竞技,深度挖掘黄花菜的食用价值和饮食文化。2016年,举办“舌尖上的黄花仙子”名厨竞技黄花宴,邀请国内名厨,现场制作中华黄花菜第一席,突出“量多、味鲜、菜香”等元素,以孙中山“四物素汤”为原型,打造“国父养生汤”;挖掘苏东坡、纪晓岚喜食黄花菜的典故,开发丰富多彩的黄花菜新菜肴;开展“黄花宴品评会”“黄花仙子的农家乐”等配套活动,让黄花菜更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又举办了黄花菜厨艺大赛、“指尖情·母亲花”祁东美食抖音小视频拍摄大赛、祁东黄花菜标准宴研发制作和品鉴会等多项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参与面广的活动,全方位打造祁东黄花菜的饮食文化。

(三)黄花菜观赏价值的重建

为了发展黄花菜民俗旅游,该县打造了“百里花海饱眼福”“黄花产地购黄花”“黄花乡里寻风韵”和“魅力黄花留倩影”4条精品旅游线路,构建黄花菜民俗资源与旅游产品的地域认同。祁东县还建设了黄花源景区、中国黄花菜博物馆、黄花摄影基地,同时加强文物古迹修缮保护,全面启动洪塘贞节牌坊、管锄非故居、沙井湾古民居建筑群三大修缮工程,深度挖掘其历史内涵,丰富了黄花菜景区的配套旅游资源。如果特有地域景观与民众形成了深刻认同,特有地域特产与民众形成了认同,特有习俗与民众形成了认同,那么民俗旅游就找到一个重要的抓手,亦即实现了对于民俗资源的认同性与构建民俗旅游产品的认同性。[14](P54)祁东县通过黄花菜景区的地域景观、地域特产、特有习俗与民众形成深刻认同,构建民俗资源和民俗旅游产品的认同性,从而以民俗经济的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三、萱草民俗价值的创新性发展——祁东黄花菜的文化价值

通过前述历时性的分析,可知萱草的实用价值与其民俗价值密切相连。古往今来围绕萱草而展开的文艺创作,又极大地提升了萱草的文化品格,促进了萱草民俗文化的传播。祁东县通过提升黄花菜研究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价值,改进黄花菜产品的设计包装和视觉形象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进行了萱草民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振兴乡村经济,树立文化自信带来了契机。

(一)举办学术论坛,促进黄花菜的科学研究

祁东县定期举行黄花菜学术论坛,邀请国内黄花菜科研机构和知名专家教授学者参加,推动祁东黄花菜的科学研究和深入开发。2016年7月举办的“中国祁东黄花菜高峰论坛”,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乔延江主持,近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黄花菜企业主,就黄花菜产业升级进行研讨。论坛研讨内容涵盖黄花菜功能性食品的工艺和产品开发,祁东黄花菜产业链创新研究与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议,转变保鲜和加工方式等,旨在促进黄花菜产业健康发展。

针对黄花菜的历史文化与产业潜力,2018年7月祁东县举办了“黄花菜文化论坛”。以“包容含蓄、顽强拼搏、与人为善”的黄花菜精神和祁东文化发展为主题,中国乒乓球世界冠军樊振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果蔬研究室副主任毕金峰、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田兆元教授、中南大学孟泽教授、中南大学聂茂教授、安徽省湖南商会会长张友吉等知名人士参加,就“萱草文化的传承与母亲意象的重建”“黄花菜精神与创业精神”“文化自信与祁东气派”“黄花菜的历史文化、产业现状、发展趋势”等相关论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二)与高校合作,提升黄花菜的文化传播

任何传统都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文化实践而形成,萱草民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则需要地方与高校的强强联合。祁东县拟与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共同弘扬萱草文化,促进中国黄花菜产业的蓬勃发展。祁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雷建军在华东师范大学第六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上,就祁东县黄花菜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作了专题报告,阐述了祁东县黄花菜产业基础、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等情况,着重围绕产业文化提出了倡导,把祁东黄花菜打造成为中国母亲花成立中国母亲节,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院所几十位在场教授、专家、博士的一致认同,引起了强烈反响。通过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研究黄花菜文化的契机,双方展开扶贫、教育等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华东师范大学也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能够联合国内外学术界精英,建设成为全球母亲文化的研究中心,全球母亲文化的传播中心与人才中心。

(三)改善产品包装,重塑黄花菜形象

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和设计理念,改进黄花菜产品的设计包装和视觉形象,也是推动黄花菜文化的重要途径。当前黄花菜产品包装的结构、平面以及材料上均较为传统、老旧,无法将当地特色很好地凸显出来;传统包装缺乏一定美感和创新;视觉形象识别系统(VI)系统性不强,符号识别力偏弱;包装二维码扫码不够清晰,宣传度偏弱;礼盒装包装没有改变传统包装的特性,同质化严重。①资料参见祁东特产网:http://www.qdtcp.com/article-229-1.htm l为了改变这些视觉形象缺点,祁东县利用第四届湖湘景观设计艺术大赛的契机,改进黄花菜产品的设计包装:以黄花菜的历史渊源、当地特色为切入点,从规范企业视觉形象系统,到黄花菜高中低各档次和不同价位的系列产品,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设计和包装;打造黄花菜视觉设计和衍生文创产品,加强品牌营销,摆脱以前低价农产品的定位。

可以说,祁东县深度挖掘祁东黄花菜民俗内涵,提升祁东黄花菜文化价值,实现了乡村经济与民俗文化的双向互动。通过解读萱草的文化价值,复兴中国的母亲孝道文化符号,举办黄花菜节日,推进了该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推进黄花菜民俗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建议

祁东县在提升黄花菜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方面进行有效打造,促进黄花菜的产业升级和战略发展。在保持之前的发展优势上,还需要继续推进黄花菜产业的转型,从生产驱动走向文化驱动,提升本土文化品牌,构建文化认同,打造国际竞争力。

(一)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增加产品附加值

黄花菜传统手工蒸煮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祁东人民的劳动智慧。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怀远堂村民发现野生黄花菜可鲜食后,便移植到园内栽培,并创造了黄花菜蒸制技术。黄花菜传统加工制作工艺科学而独特,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让黄花菜的产业经久不衰。20世纪70年代以前,菜农加工黄花菜唯一的方法,就是将鲜菜放在锅内一筛一筛地干蒸杀青后,第二天摊晒,加工的干菜质量上等,色泽鲜亮,称之为原干菜。传统的蒸煮法加工原菜,尽管加工程序复杂、费工、费时、费能源,仅限晴天采用,且久贮变色,但其加工技艺属于纯原生态加工方法,加工出来的黄花菜干菜品质优、营养好、口感佳。祁东县黄花菜产业大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保护传统手工技艺,扶持掌握技术的传承人,保持绿色有机黄花菜的手工传统优势。这样既可以在发展民俗旅游时作为游客参观的项目之一,又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黄花菜的经济价值。

(二)丰富民俗文化,打造文化认同

目前黄花菜文化战略主要强调了其萱堂孝亲和中国母亲花的文化内涵,力争把祁东建设成中国萱草文化传承传播基地,建设成中国母亲花与母亲文化的传承研究基地。同时祁东县不能忽略萱草忘忧和宜男的民俗价值的开发,应加强黄花菜的文化价值的解读,除了孝亲之外,还应进一步丰富其民俗文化价值,将其忘忧和宜男的象征符号加入黄花菜品牌和文化自信的建设中。重申萱草文化中蕴含的忘忧意象,将其作为忘记忧愁,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符号;强调其生育意象,将其作为多子多福,赞颂爱情的文化符号。

为了丰富黄花菜的语言叙事,祁东县还需讲好“纪晓岚爱吃黄花菜” “陈胜和萱草”“黄花闺女”“黄花菜都凉了”等黄花菜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故事。打造黄花菜的文化认同,反过来提升黄花菜的经济价值,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发展。

(三)提升本土文化品牌,打造国际竞争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黄花菜的民俗价值挖掘可以借鉴康乃馨的成功经验。康乃馨原名香石竹,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草花。宋朝王安石《咏石竹花》就说:“春归幽谷始成丛,地面纷敷浅浅红。车马不临谁见赏,可怜亦能度东风。”[15](P6733)康乃馨在欧洲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1907年就被美国作为母亲花,并印在邮票上,其形象深入人心。后来随着西方的母亲节传入中国,康乃馨也成为母亲花的代表。在这场花卉文化的博弈中,中国的母亲花萱草逐渐被康乃馨所替代,对现在的年轻一代而言更是如此。尤其是每年5月12日西方母亲节的时候,康乃馨供不应求,价格大幅飙升,而萱草则无人问津。目前的黄花菜消费带有浓厚的“民族情结”,国外消费群体仅限于东南亚一些与中国消费习惯有渊源的华人及华人后裔,[16](P3)黄花菜和萱草文化很少能打入北美和欧洲市场。祁东县是中国黄花菜的原产地,应提升产业发展战略,效仿西方奢侈品原产地打造的营销战略,既强调黄花菜的实用价值,又将其打造为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高端精品,提升其品牌附加值,在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上,以本土文化品牌的形式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

总之,祁东县以黄花菜为核心的民俗经济,是指与黄花菜民俗活动密切相关的乡村特色经济,它不仅包括与黄花菜民俗直接关联的衣食住行的商品生产与消费,也包括以黄花菜为主题的民间文化转化而来的民俗消费。乡村发展振兴,应当从弘扬文化遗产开始,文化振兴先行。祁东县充分挖掘了民俗的经济力量,拓展了民俗经济的功能,将民俗消费的研究引向文化生态研究。黄花菜民俗经济是该地历史形成的重要经济与文化资源之一,其强大的黄花菜实用价值与民俗文化对于我国整体民俗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