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冬至节食俗文化内涵
——以大姚县铁锁乡为例
2019-03-23王倩倩
王倩倩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650091)
彝族的食俗文化繁多,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中,这些食俗文化无不反映着当地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彝族人创造了灿烂的彝族本土的食俗文化,他们以具象的食物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彝族的一种饮食习惯的表达,而是彝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的一种集中表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观念、信仰等文化内涵。楚雄大姚县铁锁乡的人们通过在当地比较隆重的“冬至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展现了绚烂多姿的彝族食俗文化传统,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观念。
一、楚雄大姚铁锁乡概况
据《大姚县志》记载,“铁锁乡地处大姚县山区较边远的地区,位于渔泡江流入金沙江的汇合口以南,小百草岭的西北坡外。在没有修建公路以前,是大姚盐丰(今石羊)通往宾川,然后过金沙江通往永胜、丽江的古驿道。古时曾在渔泡江口架设铁索桥(至今尚存)。故名‘铁索’,后因地方方言之故,定名铁锁,民国初建立‘乐春乡’的乡级机构至今。铁锁乡是连通大理州的宾川县及丽江地区的永胜县的交汇地。古时由于交通闭塞、物资运输非常困难,商品交流十分匮乏。因此人们就于每年的冬至节这一天,在这里进行一次商品集市贸易,同时也欢度冬至节,一直延续至今,有史以来从未间断。是时,来自三州市各地的群众聚集于此,人马拥塞、生意兴隆、络绎不绝,持续五七日之久。”[1](P145)由此可知,铁锁乡的冬至节正是在这种山路闭塞的环境下通过商品集市贸易的形式进行物资交流、与外界进行联系的。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铁锁乡的交通条件逐渐变好,村民们外出更加便利,当地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铁锁乡境内山梁隆起较高,地形变化较大,海拔较高。在这种高寒的气候条件下,铁锁乡的村民们因地制宜,利用地形条件发展农副产业,美名远扬的地方特产有:核桃、花椒、小灶酒、小米辣、糍粑、生态小火腿、黑山羊等,物产丰富。
铁锁乡是民族聚居地,居住着汉、彝、傈僳、傣、苗、白六种民族,属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管辖。铁锁自古人杰地灵、山川秀丽、物产丰富,主要以烟草、畜牧业和经济林果为主要经济收入。而一年一度的冬至节,又是当地人民欢庆的节日,该活动在当地比较隆重,主要以冬至节的赶集为主,兼有欢庆歌舞和民族服装制作,当然也包括了前期节日里各种食材的准备。
二、铁锁乡彝族冬至节食俗文化活动
(一)节日糕点:糯米粑粑的制作
糍粑在当地又称“糯米粑粑”,是铁锁乡冬至节里必不可少的食材。当地的村民们在冬至节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制作。笔者通过走访当地农户了解到,在做糯米粑粑之前,都要提前筛选好稻谷,从收获新稻谷开始,当地的村民们就把新打下来的稻谷中较好的保留下来,作为制作糯米粑粑的原材料。据当地村民谷永聪介绍,“新打出的稻谷做出的糯米粑粑才更有黏劲,吃起来口感也比较好,我们这里每逢过冬至节都是这样做的,大人小孩都爱吃。”①谷永聪,男,彝族,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铁锁乡幸福村村民,访谈时间:2018年12月21日;地点:铁锁乡幸福村。
铁锁乡糯米粑粑的制作在随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在过去,打糯米粑粑靠人工进行。村民们用木质的糍粑槌来作为击打糍粑的工具,他们先在地面挖出一个大坑,放上事先准备好的用石头凿出的一种凹形的石臼来舂米,打糍粑时,先将煮熟的糯米倒进石臼内,年轻力壮者用一个形似棒槌样的工具捶打稻米,捶打到糯米不见颗粒为止。当然这种打法比较耗时耗力,效率并不高。后来,当地的人们开始用机器来制作糯米粑粑,整个过程只需三人合作即可完成:一人盛放糯米;一人将机器里打出的糯米团至成型;一人把成型的糯米粑粑放置于干燥通风处进行晾晒。这样通过机器来制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在当地,糯米粑粑的吃法主要是放于碗内蘸蜂蜜吃,蜂蜜又是当地纯天然的特产,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吃到嘴里的糯米粑粑更加美味可口。有些家庭里做多了吃不完,还会拿到冬至节的集市上卖,一些从未见过此类食品的游客都会买来尝尝鲜。
糯米粑粑外形是圆形的饼状,也象征着团圆、和美,寄寓了铁锁彝族村民们美好的祝愿。铁锁乡彝族人制作、食用糯米粑粑的习俗与北方大部分汉民族的吃饺子习俗比较起来也展现了我国不同地区的饮食风俗的差异。
(二)肉类:牛肉、狗肉、羊肉等
铁锁乡的彝族人会在冬至节前一天就提前准备好羊肉和狗肉、鸡肉、鱼肉等作为待客食品。肉类的制作过程主要是先选择好宰杀的牲畜,待宰杀完后,放血割下牲畜的头置于主厅供奉仙灵,然后再将剩下的部分进行清洗、切块、烹饪。
铁锁乡的彝族制作肉类主要是以坨坨肉为主,先将肉切块,在热水中放入盐巴煮熟,不放任何佐料。“火候”一到(即肉质不软不硬)后捞起,大碗盛装,撒上铁锁乡当地产的花椒、辣椒、大蒜等作料,装于盘子内端上餐桌趁热食用。铁锁羊汤锅的做法主要是“将宰杀后肥羊的所有部位全部切成块,放在一锅煮,煮的时候除了放盐,不再放任何佐料,当食用的时候再放花椒、辣椒粉、薄荷等。”[2](P56)这种肉类的做法已经成为铁锁乡的饮食文化的特色。
彝族人食肉的习性反映了当地在高寒的气候条件下与自然相抗争的必然。喝羊汤也是人们在冬至节御寒保暖的一种食疗方式,随着冬至节的到来,天气愈来愈寒冷,身处高寒地区的彝族村民们通过食用各种各样的肉食来抵御严寒。此外,铁锁乡的村民们热情豪爽,每逢有客人来必杀鸡宰羊制作美味的肉食来招待客人,在重大的节日里吃肉表现了人们对节日庆祝和喜悦之情。节日供奉的肉食祈福保平安的行为也传达着彝族节日仪式感和民族信仰。
(三)山珍:松茸、天麻、菌子等
铁锁乡崇山峻岭,山脉环绕,在当地的冬至节,除了市场上的各种野生山珍外,也有村民们从山上采摘来的松茸、天麻等山珍。如今,在乡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当地的经济作物也得到了合理栽培与种植:“经济林果核桃、花椒是铁锁乡的传统产业,大部分村寨均适宜种植。乡党委、乡人民政府提出‘长期抓核桃、中期抓花椒、短期抓白芸豆和小辣椒;依托备牧优势产业打造铁锁生态小火腿品牌’的发展思路。把发展核桃、花椒与退耕还林及四旁植树结合起来。”[3](P61)铁锁乡的地形条件适合核桃、花椒等植物的生长,销量也比较大,由于光照充足,野生的植物营养价值比较高。
在冬至节前后,当地的村民们会宴请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到家中吃饭,野生菌之类山珍,都是待客的美味。这些野生的山珍,营养价值高,有滋补功效。
(四)酒文化
彝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关于酒俗,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汉藏彝三族居于一山,情同手足,便结为兄弟。有一年,三弟彝族荞麦大丰收,请汉藏兄弟来吃,因煮得多,剩下的饭在第二天变成了水,散发出奇异的香味,舀进碗里,三兄弟围着火塘你推我劝,慢慢品尝,因此有了酒的发明和‘转转酒’的饮俗。”[4](P110)彝族人尚酒,也注重酒在餐桌上的“酒礼”,饮酒是彝族在节日里连同日常生活里都非常重要的饮品之一。同时,酒也是沟通彝族人与神灵间交流的一个重要媒介。彝族人用酒供奉神灵,进行各种祭祀活动。
每逢铁锁乡的村民们过冬至节,在餐桌上,酒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彝族有“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和“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之说。彝族人走亲访友都将酒作为礼品,相互赠送表示相互的尊敬和礼节。铁锁乡的村民们有家里自制的小灶酒,用当地粮食酿造而成,在招待客人时,往往不会把酒放在酒壶里,而是直接倒在一个烧开水的水壶里,这样可以大碗的喝酒到起来也比较方便,也反映出彝族人好酒的习俗。客人进餐前先给每个人斟满一杯酒,敬酒完毕再开始用餐。
另外,在冬至节晚上的篝火晚会中,酒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村民们集中在铁锁乡政府组织的一块场地内,用几张桌子拼在一起,上面摆满了啤酒,现场参加的人们可以免费品尝,喝酒助兴,借着酒劲人群中跳起欢快的左脚舞。
三、铁锁乡彝族冬至节食俗文化的功用
(一)待客、情感交流之用
铁锁乡彝族在冬至节的食俗,体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他们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以他们的豪情和盛情招待邻里和朋友。“彝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待客需杀牲以示尊重,其中杀牛为最贵,其次为羊和猪等。”[5](P101)因此,这种杀猪宰羊的方式在铁锁乡体现了彝族人的待客之道。冬至节期间各种饮食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联系人际关系的作用。
关于铁锁乡的冬至节的由来,在当地有这样传说故事:“很古的时候,铁锁这个地方原属一个姓灰的彝族土司所统辖。这个灰土司很重视农耕,带领彝族同胞在乐春山上操兵习武,后京城皇帝怀疑他有谋反称帝之图,就派兵进剿,将灰土司家斩尽杀绝。彝民被官兵撵上了高山密林,坝子被官兵占据,那时,彝族人民终年不敢走下坝子,也吃不上盐巴,他们就堵断了流向坝子的山泉,不给官兵喝。为了争盐抢水,山上山下常发生械斗。后来有个姓董的彝族老人,他不忍看着彝汉人民这样常年争打,就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彝民的友好愿望,下山去与坝子里的汉民们说合、劝解。这天正好是冬至节,彝汉人民吃够了相互械斗的苦头,经老人说合,坝子里的汉民也经常上山去。为纪念这个友好的日子,双方约定在每年冬至节这天,彝家人背着山货、土特产品到坝子里做客,并通过农产品换回盐巴。坝子里的汉民就早早舂好糍粑来招待彝家客人。白天,他们互换土特产,同杯共饮水酒,同声共叙友情;夜晚他们吹笙打跳来庆贺民族友好国结,这种热闹的场面要连续三天。节日过后,彝家人背着用土特产品换来的盐巴高高兴兴地回山去,彝汉联姻的习俗也从这时兴起。这个古老的习俗,年复一年,一直沿袭至今。”[1](P143)因此,可以看出,铁锁乡的冬至节也是为了民族、邻里的团结之意才进行物资交流买卖的,通过各种各样的食俗文化,彝汉两族人民进行了友好联络交流,又缓和了矛盾,减少纷争,促进了民族团结。
(二)祭祖拜神之用
铁锁乡的彝族人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通过他们在节日里的祭祀活动展现了族群独有的民俗观念,是民族独有的文化特色。彝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祖先崇拜文化的民族,祖先崇拜是彝族文化的核心。“祖先崇拜渗透到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牢固的心理意识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在千奇百怪的自然诸神和人为宗教神灵面前,‘祖先神’始终居于首要位置,在纵横交错的诸神祭祀仪式中,祖先神祭祀仪式成为盛典。”[6](P1)铁锁乡的村民们在冬至节用各种食物祭拜祖先的行为也体现了彝族的精神特质和特有的人文关怀。祭祖祈福禳灾是彝族人的宗教信仰以及万物有灵观的集中展现。
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看到当地村民在冬至节期间祭山神的场面,而这种祭祀山神的由来是因为“作为山地民族的彝族,其先民世代繁衍生息于山峦中,狩猎、放牧于山林,采集、耕种于山坡,终年与山打交道,对日夜出现在他们面前的直插云霄、陡峭峻岭、终日云雾缭绕的庞然大物,必然会产生阴森、神秘、威严的恐惧,认为高山是山神的化身,神灵的住所,通往天界的路径和撑天的柱子,是主宰世间一切自然灾害又能给人类降福的神灵,于是便产生了山神崇拜。”[7](P44)铁锁乡的彝族人用上好的食物来祭祀山神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蕴含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三)促进地区的经济繁荣
铁锁乡彝族的冬至节的食俗文化,体现了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当地的人们通过冬至节“赶集”的方式,加速了物资交流和商品市场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种以节日为主开展的各种食俗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在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乡政府组织的物资交流点处会进行销售各地带来的小吃,也丰富了铁锁乡的商品市场的种类。当地的人们用自己的民族特色饮食文化传统来宣传本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加快了铁锁乡“走出去”的步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铁锁乡彝族食俗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对本族人民还是其他民族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冬至节是铁锁各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也是铁锁乡加强对外交流、向外展示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精神风貌的一个重要平台,积极推动了铁锁“民族文化之乡”的繁荣和对外交流。
四、铁锁乡彝族冬至节食俗文化的内涵
(一)顺应自然的和谐观
铁锁乡彝族人在冬至节的饮食习俗,是他们顺应自然发展的结果,为了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他们通过各种食俗活动来满足自身对生存、发展的需要,例证如下:糯米粑粑被当地人们所喜爱,一方面是由于其味道鲜美,另一方面食用糯米粑粑满足了传统的农耕生产的需要,“农忙时节,劳动时间加长,劳动强度加大,饮食上则改粥为饭,同时加餐为一日四餐或五餐,以增加体力,满足稻作生产的体力需要。糕团由于其耐存放,食之耐饥,饱腹感强,同时部分糕团制作省时,又方便携带,随时可以食用,因此成了农忙时节最理想的加餐、随时补充能量的食物。”[8](P27)因此,对于南方人来说,冬季虽农活减少,但因铁锁乡海拔较高,寒冷的气候下人们的活动需要一种便携的食物来储存身体能量,食用糯米粑粑适应了他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农耕的生活需要,冬至节食用糯米粑粑为他们进行各种劳动提供了能量。此外,冬至节喝羊汤、饮酒的习俗也能起到生热、驱寒的作用。
(二)对美的文化追求
彝族人追求美的性格不仅体现在民族服装、头饰等的装饰上,还体现在食物的制作过程里。糯米粑粑的制作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又大又圆的糯米粑粑象征着民族大团结、和谐和圆满。用在炭火上烤好的糯米粑粑蘸蜂蜜,象征生活的甜蜜、蒸蒸日上。冬至节里的各式各样的小吃,类型多样,外形也讲究一种舒服、美观。有些食品还引进了外地的食材来加工制作,在盛装摆盘的时候也讲究一种视觉上的美。他们往往会在各种肉类熬制的汤锅上加上几朵鲜花,撒上葱花之类讲究色彩的搭配。
铁锁乡的彝族人在对美的追求中,也通常选择绿色、天然、健康的为原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遥相呼应,体现出一种生态美。
(三)饮食礼仪文化的传承
饮食作为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韵味。铁锁乡的彝族人在冬至节的饮食习俗中还蕴含了一种传统的秩序观、和谐观。彝族人喝酒必唱敬酒歌,“彝族人民心中传统的歌谣就是酒歌,它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歌不仅体现了彝族人民世代交流的过程,表达着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彝族人民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9](P106)除了敬酒歌以外,铁锁乡的彝族人在冬至节的宴席上也遵守饮食礼仪,如先让长者动筷子其他人才能开始吃,把老人安排到向阳的位置;家中有客人来,要先请进门,递给客人烟,请客人先用餐等,都体现了食俗上的长幼有序、尊敬宾客的特点,这种文化观念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也不断传承下来。
五、结语
“节日文化,是民间文化这一民族文化的始元、根基与神话原型、民族精神、价值观念这些民族文化核心的交会地带。它既是民俗文化这一最经常、最大众化的文化始基的集合点,又最为集中鲜明地表现、传承、强化着民族精神,以及以神话原型为核心内容的集体无意识。正是节日文化,使西南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气质得以高扬,以外显的、物态的形式(即节日习俗活动)竖立起来,成为西南少数民族珍惜传统、迈向未来的精神支柱。”[10](P3)铁锁乡冬至节中的食俗文化,体现了彝族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生态和饮食习惯,也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革新,吸收有益因素。这种食俗文化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和谐观、对美的追求和地域的饮食礼仪。继承和发展铁锁乡彝族的饮食文化,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整合和改造,是我们应当关注和思考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