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条件下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
2019-03-23周新院葛付婷张卫星
周新院,葛付婷,张卫星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 青岛266427)
学分制改革是当下高校改革的重点方向。2007 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对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提出具体要求;2010 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高校要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为高校学分制改革奠定了基础;进入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以生为本的学分制成为各高校改革的大趋势,涉及了学校的方方面面,其中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改革就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开展民办高校学分制下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对于深化民办高校改革,实现民办高校的战略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学分制含义及特点
1.1 学分制含义
学分制起源于德国,改进完善于美国,经过近百年发展,逐渐演变为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教育界大多认同的学分制定义为: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3]。当下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实施的都是学年制与学分制并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即学生的学习量以学分来计算,学生选课只是在少数的选修课程库进行,而专业课程基本都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设置,不能自由选择。
1.2 学分制特点
1.2.1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与学年制相比较,学分制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它认可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统一安排,而是让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时间。如此,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能力、爱好等选择合适的课程,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在学分制下,充分尊重个性,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
1.2.2 弹性学制
实施学分制,学生能够充分结合自己兴趣爱好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这种方式更能实现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对于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可以提前完成学业提前毕业,或者根据自身情况延长学习时间,放慢学习进度,利用课余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相对于学年制来讲,学分制更加人性化,弹性学制不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且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1.2.3 选课制
对比学年制,学分制最大的特点就是选课制,学生自行选择课程、确定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学分制除了一定的必修课程之外,其余都是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择业需求进行课程选择,这有利于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专长的学生可以跨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甚至可以选修第二学位。学分制能够充分考虑个性差异,将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提升其专业技能;选课制能够增加教师之间的竞争,迫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优化教师队伍;选修课的开设能够满足学生对其他学科及专业方向的需求,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交融,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培养复合型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2 学分制下民办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实施学分制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工作会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并带来深远影响,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内容以及辅导员队伍的素质等方面都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和挑战。
2.1 管理理念
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是“一管到底”,学生从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实行辅导员负责制,学生的一切事物由辅导员全权负责,对学生实施直接管理,甚至强制性约束管理,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等主要依靠班级、学校集体活动。而学分制以选课为主要特征,学生自行决定自己的研修课程、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上课时间等。因此,学生的学习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复合型。
2.2 管理形式
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下,民办高校以班级集体活动为主要方式,实行以班级为载体的硬性管理,而学分制下同一个班的学生上课时间、地点、教师等不再相同,学生发展主要依托社团活动以及校园氛围等软性管理。班集体的概念进一步淡化,班级的管理形式也逐渐转变为自我管理。
2.3 日常管理
学生日常事务(主要包括宿舍、上课考勤、学籍管理、资助、评优等) 主要通过综合素质测评和奖励处分等方式进行检测。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下综合素质测评的各项原始数据可以通过学生班级日常行为进行收集,但学分制下班级概念的模糊导致了原始数据的收集发生困难,学生评优评奖的标准、方式方法等需要重新定义。
2.4 管理内容
传统管理模式主要以教育管理为主,班主任、辅导员为直接负责人,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而学分制的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指导服务。学分制下学生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凸显,学生之间的矛盾也不可避免,辅导员要做到及时关注与疏导;弹性学制下,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可以休学创业,学生的选修、重修等工作量明显增加,学籍的管理难度加大;由于毕业时间的不同,就业工作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学分制下对第二课堂、社团建设、创新创业等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也应给予重点关注。
2.5 学生管理队伍要求
学分制条件下,选课是第一要务,学生根据教师的表现、口碑等选择相应课程,这在教师之间引进了竞争机制,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优化。同样,对于学生管理队伍而言,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形式、理念等都面临着改变。因此学生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模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积极应对挑战,加快自身成长。
3 学分制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策
学分制的实施起步阶段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肯定会对学生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民办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适应学分制的学生管理对策。
3.1 构建学生管理工作新理念
转变理念是做好学分制下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学分制的本质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发展,将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定位在学生身上。尊重学生,满足学生需求是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学生的自觉性得到激发是以基本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为基础的,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是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学分制下,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需要,所以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管理人员依靠自身知识阅历成为平等交流对话中的引导者,积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判断力。学生管理人员应转变思想,将过去的重管理转变成以服务为主,完善学生服务体系,增强服务意识,根据学生的需求,增加服务项目,满足学生需求[4]。因此,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立足点,满足学生需求,尊重个性发展,平等交流,增强服务意识。这就要求学生工作理念由“教育、管理”向“指导、服务”方向转变,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2 创新学生工作管理载体
学分制下,由于专业、课程、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不再统一,因此行政班级的作用进一步弱化,但宿舍以其较强的稳定性可以作为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载体,再有学生在宿舍中的时间相对较多,宿舍成为学生活动相对固定的场所。为建立有效的学生管理体系,可以以宿舍为基础单元建立社区班级。学分制下学生社团成为另一个重要有效载体。社团是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组成的,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非正式组织,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5]。因此,对于学生社团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协调和引导工作,保证学生社团健康成长,同时还应为学生社团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以及活动场地、政策的支持。但由于学生社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因此,仍需要加强社团活动的规范化管理。
选课制下行政班级的作用弱化,但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选课情况设置教学班级(由同一时间、地点、课程的学生组成),教学班级每次选课后随即成立,教学班级由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组成,并且存在时间只有一学期,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及不稳定性,因此教学班级同学之间了解不深,导致教学班级的凝聚力不能与传统的行政班级相比,班级工作开展也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应该成立教学班委会,班委由教学班级中的优秀学生担任,行使行政班级班委会和团支部的权利,以课堂为平台发挥教学班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3.3 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一个好的学生管理队伍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人员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学分制下制度建设,完善培养选拔机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培训学习,加快年轻辅导员的成长;建设高效学生管理团队,强化服务意识;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学生管理队伍职业化、终身化保障体系,建立辅导员晋升考评制度;建立学生管理队伍自我约束机制,保障学生管理工作合理、有序、高效运行,约束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学生管理人员认真履行职责,激发工作的主动性。学生管理工作需要辅导员具备综合能力,因此,要抓好辅导员的教育和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学生管理队伍。
新形势下,学分制实施势在必行,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作为民办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施。从构建工作新理念,创新管理新载体,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应对学分制改革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探索与学校实际相符的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