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学习焦虑中自我能力知觉差异研究
2019-03-23霍文华
霍文华,陈 佳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110034)
焦虑是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的心理状态,焦虑的分类方法很多,最为常见的是把焦虑划分为个性焦虑、状态焦虑和特殊场合焦虑[1]。文章中所提及的外语学习焦虑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所以毫无疑问它应该是特殊场合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外语学习焦虑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伊莲·K·霍维茨,她认为外语学习焦虑是一个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这门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著的自我知觉、信念和情感情结[2]。霍维茨也提出了将外语学习焦虑具体分为交际畏惧、考试焦虑和负面评价恐惧的分类方法,被研究者广泛接受。后来,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系教授萨拉逊认为考试焦虑就是带着恐惧心理来看待考查过程中成效不充分的倾向[3]。另两位美国研究者华生和弗莱恩德将负面评价焦虑解释为“对他人的评价有畏惧感,对负评价产生的沮丧心理以及担心其他人会对自己做出负评价的预期心理。”[3]世界各国的研究者们较早开始了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但是因为在研究初期缺乏为大众所认可的测量工具,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早期的研究缺乏科学可信度。最后随着霍维茨设计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的问世,外语学习焦虑研究的僵局才被打破。在此后许多研究者通过实践操作证明了该测量表有较高可信度,因此,大多数研究者会采用该测量表原表,或者根据自身研究的特点将原表加以修改作为他们测量研究的工具。
1 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学习成绩关联度研究
近年来许多学者和专家对外语学习焦虑与学习成绩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美国波尔州立大学杰瑞尔·C·卡萨迪和普渡大学的罗纳德·E·约翰逊[4]的研究对象是自愿参与研究的168 名大二和大三的在读本科生。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考试焦虑进行研究,发现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越高,他们的考试分数就会越低,也就是说焦虑与学生成绩存在负相关。上海交通大学的郑佩芸[5]主要研究大学英语课堂提问时的焦虑控制问题。郑佩芸组织了70 名非英语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调查研究。该研究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方法充分证明了外语学习焦虑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表现产生显著负面影响。在问卷答题中,研究者发现“speaking(说)”居然被近半数参与研究的大学生标注为英语学习中最害怕的部分,所以“哑巴英语”现象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也很常见。另一位英语研究者许昕[6]对外语学习焦虑与语言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她选取了330 名外语学习者,通过分析,发现外语学习焦虑水平越高的外语学习者越少使用外语学习策略,反之低焦虑水平的学习者会更频繁使用外语学习策略。除了英语研究,阿拉伯语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种负相关。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埃尔卡法菲[7]研究了学习阿拉伯语的200 多名美国大学生,通过对外语学习焦虑与听力焦虑的研究,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阿拉伯语学习者的听力焦虑水平越高,他们的听力分数、期末总成绩的分数也会越低。阿拉伯语学习者的听力焦虑与他们的外语学习焦虑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紧密相关的结构体。综上所述,多年以来国内外的大多数相关研究都表明外语学习焦虑与外语学习成绩存在负相关。
2 影响外语学习焦虑的相关因素
外语学习焦虑是一种因心理感受而产生行为变化的焦虑状态,影响外语学习焦虑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可以大体被分为内在因素(比如自我知觉的外语能力、负面评价恐惧等等) 和外在因素(比如外语学习经历、性别差异等等)。负面评价恐惧是外语学习焦虑“三分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也一直是研究者研究的重点之一。纵观2000 年至今的相关研究,很容易发现外语学习焦虑与负面评价恐惧存在正相关。美国学者北野[8]的研究对象是两所美国州立大学的212 位日语学习者,得到的有效数据说明日语学习者的负面评价恐惧与他们的日语学习焦虑水平成正相关,换言之,日语学习者的负面评价恐惧越高,他们的外语学习焦虑水平也会越高。国内的研究者郑佩芸[5]在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研究中也提到,她的研究对象反映上课回答问题时很害怕教师打断或者纠错,害怕同学窃窃私语或者嘲笑。他们会格外关注其他同学的表情、态度、动作等,可见他们对负面评价的心理恐惧很强。
性别差异也是外语学习焦虑中的一个重要变量。2000 年以前的外语学习焦虑研究常常显示出男性外语学习者的焦虑程度要低于女性外语学习者,但是2000 年以后的研究总体结果有了较大变化。石运章[9]、成艳萍等[10]的研究表明性别和外语学习焦虑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可以说,国内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的整体变化,使男女担当的社会角色差别变得模糊,而这种模糊会体现在关于性别差异研究的各个方面。
外语学习经历是时间长度和地点变化的结合体。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学习,所以国外学习经历也成为外语学习焦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的两位研究者松田和戈贝尔[11]研究了外语学习焦虑与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关系问题。国外经历是语言学习的浸入式环境,它会使外语学习者浸入在使用目的语的大环境之中,外语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接触、使用目的语,同时,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生存,国外语言学习者会有更强烈的外语学习动机和内驱力。总而言之,国外经历会增强外语学习者的自信心,降低外语学习者的焦虑心理。时间长度在大学生外语学习经历中主要表现为年级差。阿拉伯语研究者埃尔卡法菲发现高年级阿语学习者的外语学习焦虑水平要低于低年级阿语学习者,这一发现印证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麦金太尔和加德纳的理论,即随着经验和能力的增长,焦虑也会相应地降低[7]。
3 外语学习焦虑中自我能力知觉差异研究
外语学习者自我能力知觉差异会影响他们的外语学习焦虑程度,常被认为是产生学习焦虑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对2000 年以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首先是日语的相关研究。比较会导致自我能力知觉差异,也是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时的大忌。但是很多外语学习者都会自然而然地和别人比较。北野[8]的研究对象学习日语时,就总爱把自己的表现和其他学习者的表现进行对比。当他们感知到自己的日语学习能力水平较低时就会紧张,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在另一项相关研究中,松田和戈贝尔[11]得到的研究结果却不同于北野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日本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在日语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外语学习知觉能力差异与他们的外语学习焦虑之间存在负相关。但是他们的研究对象只是大一学生,而且研究只针对留学生日语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
上文提及的日语相关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日语环境中(日本和美国),日语学习者的学习表现会有所不同。在日语为母语的学习环境中(日本),外国日语学习者在日语学习的最初阶段(大学一年级),自我知觉的外语学习能力差异与他们的外语学习焦虑之间存在负相关。但是在日语为非母语的学习环境中(美国),在日语学习较高阶段(大学三年级),日语学习者已经较熟练地掌握日语,这种相关度就会改变。
其次是阿拉伯语的相关研究。埃尔卡法菲[7]在研究中指出因为阿拉伯语语言自身的特点,在阿拉伯语学习的不同阶段,句法和口语表达等方面会有较大的难度差别,因此阿拉伯语学习者所感知到的自身外语学习能力差异与他们的外语学习焦虑之间相关性不明显。同时,研究者指出,对于阿拉伯语学习者的相关研究表明,语言学习不同阶段的难易程度会影响到语言学习者的焦虑心理。所以课程设置就应该循序渐进,不应该各阶段之间难易相差悬殊,否则会影响到语言学习者的焦虑心理。
最后是国内英语的相关研究。国内对于外语自我知觉水平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英语学习层面,而且都是硕士论文。江西师范大学郭薇[12]的研究对象是498 名小学五年级、初一和初二的学生。她的研究显示英语水平主观知觉的差异在外语焦虑及其各个层面研究上都有着较大差别。总的来说,语言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主观知觉越高,外语焦虑就会越低。语言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主观知觉与其所在年级及其外语焦虑的交际恐惧和对负性评价担心两方面的交互作用均呈现出显著相关;同时,外语水平主观知觉与不同性别在自信心有无层面上也呈现出显著相关;语言学习者外语水平主观知觉与家长的期盼在外语语言学习焦虑及其自信心有无这两个层面和交际恐惧层面均呈现出显著相关。李玉[13]的研究对象是小学生,在对小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研究中,高年级的小学生不会因为家长的期盼和自身的性别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外语学习焦虑差异,但这些小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会因其所在年级不同和他们的外语自我知觉水平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高年级学生(主要是六年级学生) 在交际恐惧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主要是四年级学生) 的得分,外语自我知觉水平越高的小学生,其外语学习焦虑水平就会越低;反之,外语自我知觉水平越低的小学生,其外语学习焦虑水平就会越高。另一位研究者郑涛[14]的研究结果表明,外语自我知觉水平低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焦虑的各个层面的平均得分都比外语自我知觉水平高的英语学习者的平均得分高。英语学习者的外语自我知觉水平在英语学习焦虑的各层面上都呈现出显著相关,这一研究结果十分清楚地说明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越高的英语学习者,其英语学习焦虑就会越低。
国内三位研究者的研究结果都清楚地表明在国内的中小学阶段,也就是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英语学习者的外语自我知觉水平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其外语学习焦虑状况,从而最终影响学习者的英语学习水平。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是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如果语言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就产生严重的外语学习焦虑心理,进而形成较差的语言学习习惯,那日后的语言学习之路会变得崎岖万分。因此,找到提高外语学习者自我知觉外语能力的方法尤为重要。
4 提高学习者自我知觉外语能力的方法
在近些年的相关研究中,不难发现自我知觉外语能力对外语学习焦虑有很大影响。对于自信心强的学生来说,自我知觉能力可能超出自己的真实能力,但是这种自信会使他们从中获利,学习焦虑会较低。反过来,自信心弱的学生可能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那么他们的外语学习焦虑就会升高,从而影响他们的外语学习。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消除学生心目中的消极的自我认识。在有关自我知觉的外语学习能力的各种研究中,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学习的秩序和纪律,及学习负担是预测外语焦虑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学习者自我知觉外语能力方面较为重要的因素。
对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比较,北野[8]认为应该很难让学生不去和外语的母语说话者进行比较,因为学生会从磁带或者录像带等多渠道来听原声材料,而且会进行模仿。因此,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格外关注自我知觉外语学习能力过高的外语学习者。因为过高的自我感知会使学习者制订过高的学习目标,从而会使这些学习者产生较高的外语学习焦虑。在实际的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和学生讨论他们的外语学习状况,进而帮助学生确定可适时调整的短期的学习目标,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外语学习焦虑。
对于不同阶段的外语学习者要给予不同的关注。从上文提到的英语学习者的相关研究中容易发现,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的起始阶段,自我知觉的语言能力对焦虑心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时,应该更加注意外语学习零起点的学生,只要教师能帮助他们树立起较强的外语学习自信心,在未来的外语学习中他们的自我能力知觉会逐渐增强,他们的外语学习焦虑水平也会随之降低,外语学习成绩会更好。
在外语学习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重科学性,循序渐进。每一课的语言点和应用技巧应该由易到难,单元与单元之间,不同册书之间都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但是如果自己阅读其他外语教材时就会知道,有的教材每单元、每章都自成体系,缺少连贯性,而且时难时易。有的教材册与册之间,跨度太大,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所以教师如果遇到这样的教材,应该事先备足课,然后调整教学顺序以适应学习者的学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