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倦怠状况的个体干预性研究
2019-03-23董云青张乳霞
董云青,任 颖,张乳霞*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2)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病人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具有社会性、随机性、紧急性、流动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复杂、体力强度大等特点[1]又使院前急救护士经常处于高压力、高负荷的状态中。本文对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了一定的干预性对比研究,旨在对我国院前急救护士干预对策提出自己的观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研究以济南市从事院前急救工作一年或以上的49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0-55岁,平均年龄为(29.11±7.7)岁;性别构成为男2名,女47名;已婚者25人,未婚者24人;学历:中专3名,大专38名,本科8名;技术职务:护士29名,护师13名,主管护师6名,副主任护师1人。
1.2 方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个体干预,在干预前后用职业倦怠量表(MBI-GS)进行对比性问卷调查。为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对研究对象进行统一培训,统一发卷,共发问卷49份,收回49份,合格率100%。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进行t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3 个体干预措施
Pines & Aronson(1988)提出了个体干预可以使用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压力管理以及态度改变等方法。本研究根据院前急救护士工作突发性、紧急性、复杂性、随机性、社会性的职业特点和需求及前期调研结果,科学选用了放松训练、时间管理训练、自我审视和社交训练四项需求度高、实用、易行的内容进行立体组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和自媒体进行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训练,并制定为期2个月的打卡制度,使研究对象将干预过程内化成固有习惯。
1.3.1 放松训练 分为呼吸放松和肌肉放松。所有研究对象都进行呼吸放松,每天至少1次。肌肉放松根据研究对象的个人意愿,分为瑜伽组和冥想组。采取打卡制,以保证每天训练30分钟。
1.3.2 时间管理训练 时间对于院前急救来说尤其重要。根据帕累托原理,指导研究对象随时将需完成的事按轻重缓急分为四组:重要且紧急、重要且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
1.3.3 自我审视 研究对象每天对抢救和与患者家属接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回忆和正视,并通过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来释放压力、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对于工作常见的问题,后期进行专业培训。
1.3.4 社交训练 针对院前急救常见的几类问题进行情景设定和角色扮演,将过程录制下来回放讨论,制定恰当的沟通路径,编制规范化的沟通语言。研究对象通过视频反复重现规范的沟通过程。
2 结 果
为期2个月的系统干预前后,49名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倦怠三维度比较结果如下表。研究对象在情绪衰竭上的职业倦怠水平有显著降低(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干预,院前急救护士的情绪衰竭水平有明显降低,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提高。
表1 干预前后院前急救护士职业倦怠三维度比较结果
3 讨 论
3.1 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
院前急救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跨出了医学护理专业领域,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工作性质紧张 ,工作对象及家属焦虑、恐惧,对医护人员期望值高,其心理落差容易造成误解和冲突;院前急救经常面对生死离别,护士因此而产生的内疚、沮丧、失望等情绪容易造成心理失衡;院前急救是医院对外的窗口和形象代表,医院内外强大的监督力量也给院前急救护士带来了强大的压力。Janssen等人的研究表明,职业倦怠与院前急救工作的多变性、工作要求或责任过高过重、工作中风险过大、工作满意度不断受到冲击有很多关系。
3.2 院前急救护士的干预效果分析
对职业倦怠的干预分两个方面:以人为本的个体干预和以环境为主的组织干预[2]。本干预方案是针对院前急救护士的个体干预,旨在通过放松训练使其学会释放因工作造成的身心压力;通过时间管理训练,结合其专业判断能力,使其对繁杂的工作成竹在胸,提升专业自信心;通过自我审视,找到自己工作中的问题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通过社交训练,有的放矢地提升其职业沟通能力。所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提升了心理承受力和职业自信心,降低了职业倦怠的核心——情绪衰竭的程度。但是,去人格化和个人无成就感两个维度上则没有出现很好的干预效果。
3.3 不足
无组织干预、样本量小、时间短是本次研究的局限所在。
3.4 未来方向
3.4.1 加大干预力度和广度。Maslach 和Leiter (1997) 的工作匹配理论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与工作情境有关的社会现象;只有个体和组织干预双管齐下,才可能收到满意的效果。管理者加强对护士职业倦怠感的理解和支持是缓解护士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3]。因此,加大系统的组织干预力度势在必行。
3.4.2 建立互助团体,扩大研究范围。支持团体、联系护士等方法是国外相关研究中较为成功的干预措施,可以借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