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角下的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研究

2019-03-22罗小麟陈璐李晓晓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播学就业指导课程设计

罗小麟,陈璐,李晓晓

(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1 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现状及问题

在学生层面:面对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就业指导》课程,上课时存在这样的学生:带着一种好奇或者觉得这门课没什么意思的心态来的;带着高数、英语等作业来的;带着要追的剧、吃着鸡等游戏来的,如果课程有用就好好听。而好的就业指导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达到一种没听够的感觉。

在教师层面:课前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准备了自认为很丰富、很有用的内容。课堂上施展浑身解数、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但是学生却并不买账:做其他作业的、玩手机的、睡觉的比比皆是。教师怎么做好课程设计让你的课题有趣、有料又落地。该文尝试着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就业指导的课程设计,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供行内参考,丰富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的方法。

2 传播学视角下就业指导课程教育价值的有效性

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是否有效,实质是体现在能否满足教育者的价值需求、教育对象的价值需求以及社会的价值需求即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的持续开展是否有价值。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效性或者说结果,在传播学中称之为效果,“所谓效果指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狭义上指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实现其意图的程度以及受众的直接反应态度,也就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传播活动)对学生的(受众)需要和任课教师(传播者)意图的满足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结果对学生个体带来的价值实现。广义上指这一实践活动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产生的正面的、积极的结果和影响等。”传播学视角下可以从对受众的价值(有效传播)、对传播者的价值(有效结果)、对传播活动本身的价值这三个层面来看。

2.1 对受众的价值——对学生的价值

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受众即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作用于学生的实践,学生价值的满足应当是衡量课程有效性的标准之一。传播学视角下所谓对受众的价值,“指的是受众是否在传播活动中满足了自身的某种价值需求,其中包括对受众的认知需求、精神需求、发展需求的满足。”即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对学生的认知是否有提高,学生的精神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个人发展是否有促进,只有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才能算是有效的,并且应当排在有效性判定的第一位。此外,“传播学视角下要实现受众价值,在传播过程中必须注重受众的观点和感受、需求和偏好。”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个人价值的真正实现绝不是简单的迎合学生的喜好,而应当是完成思想上的引导,触发学生内心中的那个共鸣点。

2.2 对传播者的价值——对教师的价值

传播学视角下“任何有效的传播中都必须实现传播者的价值。”即该文中教师的价值。“人类通过自我劳动产生自我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实现最为直接的方式便是教育目的达成。”传播者在进行传播过程中都带有原始期望,传播效果的好坏应当以传播者的满足度为依据即就业指导教师原始的期望是否得到满足。值得注意的是,就业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当改变观念,要从传统的“传者本位”观念中转变出来逐渐变成“受众本位”。

2.3 传播活动本身的价值——就业指导课程的价值

传播学视角下“传播活动价值的实现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短期价值的实现是立竿见影的传播行为的完成、传播效果的实现”即以实际情况为依据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如学生能根据课程所学完成简历制作、自我介绍、面试礼仪礼貌等立竿见影的规范动作,满足求职市场的规范要求;长期价值的实现是传播活动的可持续、上升性发展趋势即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实现职业稳定性和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如学生能应对自己需求岗位的求职招聘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必须在不断地教授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

3 传播学视角下课程设计模式探索

如何提高课堂效果的质量其实是有章可循的。课程教学作为信息传递的一种渠道,可以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解析,探索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5W”传播理论: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首字母,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课程教学活动同样可以按照这一传播模式进行设计。

传播学中影响传播的四大因素:播者、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具体到我们就业指导的授课,传播者是确定的即我们的授课教师,传播对象也是相对确定的即我们的学生。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的选择和运用取决于传播者的抉择,成效有赖于传播对象的接触和反馈。教学效果的问题即传播链条中的传播效果问题是教学链条中的最终反馈,而教学设计主要是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进行整合规划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1-2]。

3.1 传播内容——“三点式”课程内容设计

上课讲什么是课程设计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教育部已经设置好了教学大纲,围绕着教学大纲在准备内容时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三个点来准备即痛点、痒点和惊叫点。

3.1.1 痛点

做好学生的需求调研。搞清楚听众的结构即什么人听,他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准备相应的内容。课程设计时可采用的方法有:(1)提前邀请授课学生代表搞一个座谈会,请学生反应目前在就业指导方面的现状,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困难;(2)课堂现场调研,了解听众的需求,根据大家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的侧重点。

学生的需求往往具有一定的共性,教师可以提前准备,避免出现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提什么问题情况的尴尬。上课时,学生有什么问题,课题上就针对性地讲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用收集好的问题提问,教师要充分运用好“共性”性特征,多准备罗列一些问题。这样的就业指导课,学生有感觉、有压力,开始思考,课程才有效果。这一系列的准备其实就是在找学生的痛点,找到痛点,学生受刺激,听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提高。

3.1.2 痒点

痒点即学生需要解决痛点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技巧等内容。需要针对学生最想了解的内容进行设计。例如,学生投递简历时总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是学生的痛点,分析原因,有可能是简历做得有问题,那么怎么做一份成功的简历就是学生的“痒点”。专门针对学生的痒点进行讲解,有此痒点的学生自然听的比谁都认真。

3.1.3 惊叫点

改良现有课程模式找到学生的惊叫点。上就业指导课对教师本身其实不难,因为目前各大高校针对就业指导课程都会有相应的内部集体备课会或引入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形式,都会有很多的范例,参加过一次就能很快掌握上课的知识和技巧,依葫芦画瓢也能把一学期的课程讲下来,但是上好一门课却并不那么容易,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极大地心血。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一定要对集体备课或培训机构的课程进行改良。改良的原则:(1)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课程内容。例如,不同层次的学生(研究生、本科、专科)、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不同性别、不同家庭出生的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时需要采取的措施肯定不同;(2)深入实践研究充实理论课程讲授,有理有据的课程内容才会更加的丰满,才会更加有说服力。例如,高校大学生就业率的结构,省属本科院、地方本科院校和“985”“211”高校的学生的情况肯定是不一样的,要做针对性的研究,哪怕是一个数据也是和听课学生相关的数据。与学生息息相关,学生便更认同课题内容,这比讲一些虚无缥缈的案例更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对课程内容的设计作为传播者的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三个点并多加练习。作为就业指导教师要有“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态度和毅力多加练习,同时也对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也是巨大的。

4 基于香槟塔模型的课程模式实施途径

传播手段的选择即通过什么手段和方式,什么结构来呈现课题内容。该文提供香槟塔模型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去理解和设计自己的课程。香槟塔酒杯里的酒是从上往下一层一层倒满的,只有上面一层的酒倒满后下面层次的酒才开始倒入。每一堂课台下每个学生的脑子里都有一个香槟塔。这个香槟塔有三层结构,从上往下依次是态度杯(信念)、知识杯(主体)、技术杯(落地)。

4.1 信念杯——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说服

课程的开场是和态度杯结合在一起的。前5min就决定了听众会不会继续听下去,所以,课程开场应该具有功能性,好的开场应该真正打开听众的心扉,让听众的需求和课程做一个有效的链接,才能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听你讲下去。

怎么才有一个好的开场?课程刚开始就讲明课程的价值,为什么要来听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程能达到什么好处,这是倒信念杯的目的。倒信念杯的目的可以用两个字来描述即说服。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说服?推荐几种方式:故事和案例、多媒体、互动游戏。

4.1.1 故事和案例

故事和案例其二者的区别在于案例往往是真实的,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故事可以是自己的和别人的,也可以是一件事情的感悟。不管是故事还是案列上课时的关键点在要讲的跟真的一样,尽量不用代入感不够的寓言故事,真实度往往决定了学生对你的可信度。对于案例的积累,这需要在平时就多关注、与学生闲聊交流或者接待学生的咨询,学生咨询的问题往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咨询多了,经历多了,案例自然多了,这样的案例很容易牢牢抓住听众的心,注意力自然在课堂上。

4.1.2 多媒体

最典型的就是放视频,和故事、案例的要求一样,找好相应的、真实的视频争强说服力。例如,就业指导课按照教学大纲,在求职前准备章节,要让学生做好心理能力等各方面的准备,选取视频参考:我是演说家的选手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盲人选手董丽娜,这个视频告诉学生们,不要因为自己的能力、缺陷而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每个人通过努力都能有可能与梦想紧紧相依,避免干巴巴地讲大道理,类似的视频很多需要好好筛选精心的布置到课程设计之中。每讲一个理论播放一段真实的佐证视频,学生受到的触动很大抓住人心。

4.1.3 互动游戏

好的互动游戏能够极大的震撼到学生的内心,触发他们去思考。这个环节的关键点在于,首先对游戏的设计要求比较高,需要有趣味性,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游戏,要能够很好地隐喻到职场中或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现象,这样才能有触动学生的可能。其次对讲师的功底要求高,游戏玩得嗨思考和总结不足,将教学和游戏割裂开来,这些过程要做的悄无声息自然而然,而不是强行拉回,这个过程对教师的功底要求很高。参考游戏“心中的图画”:让学生围成一圈每人发一张白纸,先通过冥想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然后自己先在白纸上作画画几笔后喊停,然后传递给下一个人继续作画,若干次传递之后再把这幅画传递给最初所有者手中,让大家给这幅画打分。根据高、中、低的分值进行总结分析。高:别人画出来做自己内心的那幅画或者别人画的画超出了自己的预期,给了自己惊喜;中和极低一般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别人画的画不是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者相差甚远,自己想要的那部分别人没有画出来。通过课堂活动的讨论引出课程的目的,告诉学生自己的未来如果不主动描绘就只能任由他们涂抹。

4.2 怎样倒知识杯

教师授课就像喂小宝宝吃饭。喂小婴儿,孩子愿意吃饭的时候,喂一勺吃一勺,很快就吃饱碗见底,但是不愿意吃的时候,嘴巴紧闭,追着喂,再怎么哄劝都不吃。要想让小宝宝吃饭,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怎么让小宝宝愿意吃饭,这是让小宝宝倒信念杯的任务,然后才是怎么让小宝宝吃起来好吃,愿意继续吃,换到课程上就是怎么让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不觉得课堂难熬,这就是倒知识杯这个环节要努力的方向。这个部分是课程的主体部分,体现的是讲师的专业性,课程有没有料,学生从课堂上能学到多少东西就取决于这个环节。传统的知识点罗列方式,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优势在于这种方式从传输知识的角度有一定的逻辑性,能够让学生明白课程的逻辑结构是比较清晰的。但是,从传播的角度讲这种方式就有局限性了。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书中指出“人际沟通是一个高度循环的动态过程,并且沟通双方都是沟通行为的主体,双方的有效沟通,必须通过共同的意义空间来进行。”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设计,上课不仅是要把知识点罗列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听懂要讲的内容并且学会课堂讲授的方法,这就需要深加工课程内容,加点盐,加点肉,小宝宝们吃起来才会更香。如何将课堂讲授知识进行深加工,该文有三个大招即游戏化设计、左右脑切换和U型原则。

4.2.1 游戏化设计

例如,学生们喜欢打的吃鸡游戏。做过调查问学生:什么样的原因才能让学生停止吃鸡游戏,答案一般是:宿舍熄灯了、女朋友或者男朋友打电话来了、手机没电了……学生的回答中可见,他们是很少是因为累了、烦了才停止下来,如果我们就业指导的课程设计能够营造出打游戏的感觉学生必定感兴趣。但是,要想达到吃鸡游戏程度的游戏化设计是很难的,该文的游戏化是指将本来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通过精心的设计,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强化学习效果。一般是先抛出一个理论,然后有一个体验性的游戏活动,让大家在游戏中体会和领悟理论的内涵,既有趣又有用[3-4]。

4.2.2 左右脑切换

人的左右脑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左脑负责逻辑,讲模型,讲原理,分析数据;右脑负责讲故事、情绪或者画面,接收情绪,处理情绪,课程的呈现采用左右脑方式,缺一不可。如果只用右脑的方式,课程设计中一个案例接着一个案例讲,完了放视频,学生倒是很感兴趣,不打瞌睡,但是作为课程没有干货,达不到课程设计的要求,理论没有得到很好的传输。反之,只用左脑的方式讲课,课程设计中一个理论接着一个理论,将数据,分析数据,讲模型,模型提炼出来之后再解释为啥会有这样的模型,这样的课程设计往往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这种干巴巴的知识,营养虽充足但是不好吃。一盘好菜应当是既有营养又有味道,一门好的课程也应当如此,既要有足够的干货又要充满趣味,干货由内容决定,趣味由形式决定,左脑决定有料,右脑决定有趣,好的课程应当用左右脑切换的方式设计。例如,课程设计中就业指导就业形势章节参考示例:先讲一个真实的案例,然后再给出一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每一次话题的升级都是右脑在前,因为右脑生动形象,可以很轻松地引导听众,然后再给出数据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实实在在的干货。这样就提高了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将本来枯燥的部分变得生动起来。这就需要讲师在平时多读书多积累案例,真实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效果不错[5-6]。

4.2.3 U型原则

在精力旺盛的时间段,讲师需要多讲干货,如理论,补充知识,这个时间段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精力,但在谷底附近千万不要这么干,谷底时可以讲一些知识密度低同时又不太需要集中注意力去思考的内容,多互动多演练。

4.3 怎样倒技术杯,让课程落地

上课就像喂小宝宝吃饭,倒态度杯是让对方想吃,倒知识杯是让对方觉得很好吃,按照此逻辑倒技术杯则是让对方好消化易吸收,快速地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清晰地知道如何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如果没有转化到具体的行动那么学习就是无效的,倒技术杯是让行动转化为技能的关键。怎么利用课堂短短的时间把内容落地,该文提供两种方法即理解记忆和让学生学会独立运用。

4.3.1 理解记忆

先理解再记忆,理解得深了才更容易记,否则就是死记硬背。课堂中常见的两个问题:(1)讲得太复杂,简单的内容呈现出来应该是简单的,复杂的内容呈现出来也应该是简单的,这个才是讲师的价值。最悲催的便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复杂的内容吧学生讲蒙圈了;(2)对方都听懂了也认可,但是听过之后原来怎么办,现在还怎么办丝毫没有行为上的转变。也就是虽然听懂了你的话但是没有真正理解你的观点,你的讲述没有冲击到他的内心。例如,一个小宝贝的眼睛出来一点问题,妈妈带着去看医生,医生检查之后告诉说:宝宝看东西的时候当被观察物体超过一个特定距离之后会在视网膜前偏离正常焦的地方产生一个和本体相叠加的虚像,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从生理学上的角度来讲是因为调节晶状体曲率的结状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晶状体丧失了部分复位功能可以通过手术来矫正。各位,大家听出来这个孩子怎么了吗?医学背景的人可能听处理孩子是近视了,但一般的人能听出来吗?答案可定是否定的。这个医生就是犯了用自己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内容,但是对方不一定能够很容易的理解。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一书中这样阐述“沟通者遵循有效宣称的原则,一定要使用双方或参与沟通者都能够明白的语句,特别强调对等主体和交互意识。”对于讲师,在上课时得找到学生的理解层次。把专业的语言翻译成学生能够听得懂的人话,然后用他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授,这才能保证对方能够快速地理解。理解之后还能回忆起来,这是课程落地的基本要求。课程设计是如果能将理论、专业术语同大家最熟悉的语言、名词、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联系起来的时候课堂效果瞬间好起来。

现在都讲职业化、专业化,怎么做到职业化、专业化,该文认为要做到三点即专业化知识、专业化思维和专业化行动。例如,学生聊到一则新闻某地公务员考试,笔试第一名的考生在面试时却被刷了下来。学生吧这则新闻当成一个社会的黑暗面来给教师吐槽。但是作为专业化的教师马上就会产生疑问:这个人报考的是什么岗位,如果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一个人但是报考的是外交部或者是经常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岗位,那么她被刷下来,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进步,因为打破了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并非所有学习好的人都适合进入仕途。用这种思维去看待世界的时候好的案例俯拾皆是。为了了解学生的语言体系,随时关注大学生的动向,每次出现新词问百度或者问问身边的学生这是什么意思,然后尽快地运用到课堂上去。比如,当年的难受香菇,还有现在的吃鸡,萌新。在上课的时候用一下就很容易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4.3.2 让学生学会独立运用

技巧有三:第一是演练,第二是演练,第三还是演练。比如,讲面试,可以给学生一个典型的场景让他们去模拟,把各种情景都模拟一遍,演练的过程当中就会把一些真实的问题在课堂上暴露出来,讲师来做点评,指正,这样的掌握才算是落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暴露问题,教师需要及时纠正,反馈学生们在做的过程中的表现。对做得好的地方一定要做旗帜鲜明的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理解运用的成就感;做得不好的地方也要明确地指出,告诉学生哪种处理方式更好一些,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问题具体在哪里。

猜你喜欢

传播学就业指导课程设计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中秋明月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