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下的汉字文化和汉字教育

2019-03-22李树真

传媒论坛 2019年14期
关键词:汉字文化教学

赵 欣 李树真

(嘉兴学院文法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1)

文化自信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汉字,作为世界上产生较早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和显著标志,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和精神支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离不开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汉字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的基础性教育课程,更需要在新媒体时代下,将汉字的传播途径进行创新,让古老的汉字重新焕发生机。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转变固有思维,适应不同载体上的汉字书写,将新技术与汉字教学充分结合,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重新培养汉字美感的要求,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一、汉字与汉字文化

文字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是语言发展到较高形态后的产物。作为中国最早的符号体系,汉字是一套系统的语言表述工具,我们常说的语言传情达意的功能可以直接归结到汉字这一表述工具上面。如同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样,汉字并不仅仅是一套系统的语言表述工具,它更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汉字在承载传统的汉文化过程中表现的各种形式和现象就形成了汉字文化。汉字文化是一个很难准确定义的概念,我们只能用描述性的定义大致界定其基本内容与外延边界。汉字文化凝聚了汉民族(也包括其他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对各种认识对象的理性认知过程和成果。汉字的形音义及其研究成果构成了传统汉字文化最基本的内核。形音义作为汉字文化的基本骨架,一直是我国汉字研究的重点。特别是近些年来,汉语推广遍及全球,古老而又神秘的汉字成为汉语言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汉字与全球普遍通用的拼音文字还是有很大差别,汉字是一种符号,一种由形音义三者共同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形体符号。[1]形音基于义而产生,形将义所表达的事物通过文字符号的形式描摹出来,并将语言中的音和义结合起来,使三者的关系相对稳定与长久。由汉字的字形又发展出了相对独立的汉字书法艺术形式,汉字书法艺术也理所当然成为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的形体,从殷商的甲骨文、金文到如今的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的简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汉字的象形性,但提高了书写的速度,可以说是汉字文化传承和汉字使用效率之间平衡的结果。值得一提的是,书法的发展,使汉字的象形性得以传承和发展,纵观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寻着古人的脚步,我们清晰地看到,书法接轨社会发展,深刻地反映出当代精神风貌。以汉字作为表达工具,以书法为目的,体现了汉字独特的线条之美。书法是东方艺术和文化的典型体现,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汉语的词汇、成语典故也可归入汉字文化范围,因为古汉语中的词多是单音节词,而单音节词是通过单体的字来表达的。而汉字的音韵美也可以归结为广义的汉字文化中。字的字义、词的词义通过音形来展现,是汉字文化层的反映,把汉字当作研究的本体,考察其字形结构、书体特征以及丰富的异体字,都能从中发现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汉字文化与文学、典章制度乃至汉字灯谜、析字游戏等无一不具有盘根错节的关联。从字到词,到典故,到诗歌到典籍,我们不仅能学到字(词语)的创造史,更能从中悟出做人处事的大智慧。

二、新媒体对传统汉字教育和汉字文化认知的双面影响

作为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内涵,传统教学活动中,老师在讲授汉字时,主要在课堂上讲授,主要针对书本上的汉字讲授,主要依靠板书讲授,学生们会觉得汉字很难写、很难记,使汉字成为学习语言的障碍。学生越来越觉得仅仅依靠老师传统的汉字书写教学,不仅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汉字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且对于汉字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具体表现为仅限于课堂上书本上的汉字认知,仅限于现行简体字认知,仅限于汉字表面化的形、音、义的一般认知,不知有繁体字、不知有古文字,更不知它们之间的演变轨迹和规律,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汉字文化的浸润功能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学生也很少体验到通过学习汉字来深入了解汉字文化的乐趣。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引入,课本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也逐渐被屏幕所取代。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允许同学们带手机和平板电脑,老师也通过投影设备来取代板书,网络作业的发展使得书本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学生不需要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只需拿着手机和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一天的学业。学习汉字早已不再拘泥于课堂上老师的教导,学生们在看视频,玩游戏中就能学到很多汉字。而书本的沉重和知识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们更加偏向数字阅读,数字阅读不仅可以获得海量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新媒体技术的引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汉字认知的空间、范围和手段,但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多媒体技术和产品在汉字认知方面越来越多地承担了本应由学生亲力亲为的若干事项,学生在汉字认知方面过分依赖于技术和机器,这使学生对于“汉字的体验度”大大降低,典型的表现如一些学生离开了电脑,许多字都不会写了。这种情况说明,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对汉字的教学和汉字文化的认知和传播又具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因素。

三、汉字教育、汉字文化认知与新媒体结合的可行性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鲜产物普遍被年轻的90后、00后所接受,但是如今年轻的一代并不能真正领悟到汉字的魅力,甚至因为习惯打字而提笔忘字。真正老一辈研究者又不能将传统汉字认知和汉字文化传播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以跟上时代的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汉字认知和汉字文化传承的冲突和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书写的困难已成为国人文化危机的一种反映,阻碍了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弘扬。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全面接管现代社会的运转,重塑现代生活的面貌。[2]当今世界,如果放弃电子工具一味坚持书写,也就意味着放弃了高效,放弃了与世界接轨,也就是放弃了文化产业的“现代化”。我们既要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提倡文化多样性。所以,我们需要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汉字教育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汉字教育既定思维,让古老的中国汉字适应时代对于信息传递、视觉表达、用户体验等方面所提出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相对于汉字学习、汉字文化认知而言,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那么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强化汉字教学和汉字文化认知、认同呢?作者认为以下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在原有的汉字教学过程中强化汉字文化的认知、认同;二是强调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与汉字教学、汉字文化认知内容的有机结合。

在原有的汉字教学过程中强化汉字文化的认知、认同,以此补救传统汉字教学仅局限于汉字形音义一般认知的弊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讲一个“斤”字,在讲到“斤”作为“刀斧”之义时,你可以举出若干带“斤”字的字,如斧、析、断等,说明这些字现在或过去都与“斤”有着密切的关系,你可以讲“斧正”这个词或“运斤成风”这一典故,通过讲解这个词或典故,让学生了解古人对批评和被批评的正确态度、古人推崇的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雅量。你在这样讲授汉字“斤”时,就不仅仅在讲汉字,而是深入汉字文化这一层面,相信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在强调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与汉字教学、汉字文化认知内容的有机结合方面有许多可做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将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充分融入汉字的教学与学习过程,革新汉字教育的传播途径和方式,让学生们在数字信息时代能更好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通过建立汉字教育信息化服务公共平台,开展数字化校园的实验工作,开设各种“汉字数字化学习”先行试点,开发“汉字微课程”,将汉字学习变得充满趣味性和现代化。通过语文老师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引入识字教学过程。汉字作为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是由音、形、义三要素构成的复合体。结合汉字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造字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并建立起三者之间的统一联系,使低年级识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汉字,我们还可以设立书法学习小组,增强汉字的体验度,以书法为目的,体现汉字的线条之美。

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许多介绍传统中国文化的节目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比如央视的《百家讲坛》《汉字书写大会》等节目,这些节目或者将传统经典内容的义理阐发与电视传播手段结合,或者将传统经典文化内容与知识竞赛、音乐、歌曲、观众参与互动、电视平台展现手段相结合,都达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播效果。针对我国语文教育长期处于“低效乏术”的窘境,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和能力对于学生的汉字教育、汉字文化认知认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毋庸讳言,有些老师自身对汉字文化的认知并不深刻,只能浅显地教授给学生汉字表面的书写、拼音、词语等,而对于一个汉字深层次的演变发展和文化内涵是很难讲清楚的,这种情况下,期望学生能深入了解认同汉字文化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总之,深入了解汉字,也就是深度了解、认同传统文化,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在新媒体下,面对汉字所处的困境,应该增强汉字的体验度,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们能深刻地感受汉字的魅力,进而提升整体的人文修养。

猜你喜欢

汉字文化教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谁远谁近?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