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型人才孵化式培养模式探索

2019-03-22苏考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辅修学分人才

苏考辉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厦门 363105)

近年来,高校专业化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高等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一方面加强各专业化教育,培养更优秀的专业化人才。另一方面促进各专业的融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在加强各专业融合起到重要作用。如何培养合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呢?为此,提出了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孵化式培养模式——辅修证书形式。

1 现阶段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1 从高校角度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缺乏资源共享和统一协调机制

高校的双创教育由多部门参与,如: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教务部、学工部、实习与就业中心等等。每一部门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这些部门及资源缺乏协调统一,造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效果差。许多大学生只参与其中1~2 个门部门活动及获得相应的教育资源,很少有大学生参与大部分的部门活动。这样造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缺乏叠加及深入开展。

1.2 从教师角度看,各单位教师没有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不仅是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等少数部门的参与,更需要各教学单位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才能得到更好地培养效果。大多数专业教师没有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主要原因: 一是大多数专业教师认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任务,本专业教师只要教好本专业课程即可。这样的教育思想不利于创新创业与各专业教学深入融合。不利于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二是缺乏合理的奖励措施,缺乏积极主动性。三是缺乏跨专业跨部门的合作机制,无法深入开展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1.3 从大学生角度看,大学生没有形成清晰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实践途径

每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复合型、 高级型创新创业人才,但不知如何实现。 形成这种情况主要原因:一是大学生缺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自我意识。大多数大学生将自身培养定位为本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其次才是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二是大学生没有获得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引导和启发过程。 三是有些高校没有给予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2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各专业培养的融合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是走专业化教育之路。按社会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招生,如软件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级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这种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也越来越显示出缺陷来:一是有的专业越分越细,像母猪产后护理专业就太细了。一旦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减少,就将面临失业的风险。 有的专业太冷门,如哲学专业等,不利于大学生将来的就业。 二是不利于引导大学生综合性发展,会给大学生一个错觉: 认为学好本专业即可。渐渐地在大学生中形成专业化发展思维,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三是高校逐渐关闭了大学生综合性发展之路。即使有大学生想综合性发展自己,但高校能给予实现途径却很少。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 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当今社会,任何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 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引发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的变革。 许多国家的教育界早已纷纷摒弃了专业化教育模式,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模式,其中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各专业培养的融合是很好的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给予大学生综合性发展自己的一条可实现途径。 大学生在学好自己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跨专业学习实践,使自己成为复合型、高级型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高度发展需要。

3 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孵化式培养模式——辅修证书形式

3.1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引导和报名阶段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起点是对大学生宣传和引导,特别是对大一新生来说。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大多数对自己未来比较迷茫,通过学习生涯规划等课程,本系辅导员的解说,本系专业教师的宣讲等过程,逐渐对自己的未来方向有大概的轮廓。 而对于将自己培养为复合型、高级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更需要高校和教师的引导和宣讲。 并进一步发现、挖掘和培养。 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一是大学生自愿报名参与辅修。对于自愿报名的大学生来说,不论自身素养如何,都具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更主动的参与性。这将更有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但这样的学生所占比例不高,大约在1%~5%。 如对于每年招收4 000 多新生的嘉庚学院来说,这样的大学生每年约有40~200 人。二是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教师每年都给所有的新生讲授2 门必修课: 上学期讲授《生涯规划》课程,下学期讲授《创新与创业基础》课程。 这2 门课程在启蒙和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位创新与创业孵化中心的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挖掘和引导,每年可以提名5~10 优秀的学生报名参加,该中心所有教师提名的大学生每年大约50~100 人。 三是各系、各专业教师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也会发现和挖掘本专业优秀的学生。 由各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现了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融合,更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400 多位的各专业教师自愿参与比例大约10%~40%,假设每位专业教师每年提名1~2名大学生参与报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共约40~300人。 通过以上这些途径,再加其他一些途径,预计嘉庚学院每年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估计在200~600 人,这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起点。

3.2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及淘汰机制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包括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包括孵化中心开设的十几门创新创孵化课程及各专业教师开设的被认定为创新创业课程的。 要成为合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大学生必须获得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学分6 学分及以上。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活动、校外被认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活动、 被认定的各级别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且获得名次等。 这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按一定比例折算为学分。 要成为合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大学生必须获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分2 学分及以上。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时间为3年及以上。 在这一过程中,未能按进度学习的或自动放弃的大学生将被淘汰。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一学年需要获得创新创业课程2 学分。在学习创新创业课程时,教师引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获得创新创业实践2 学分,如不能获得创新创业实践2 学分的大学生需要再获得创新创业理论课程2 学分,即共4 学分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学分,否则将被淘汰出去。估计被淘汰及自动放弃的大学生占总数的10%~30%,继续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剩余约150~500 人。同样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二学年也需要获得创新创业课程2 学分和创新创业实践2 学分。 或者获得创新创业课程4 学分。未能达到培养要求的大学生将被淘汰出去,估计被淘汰及自动放弃的大学生占总数的10%~30%,继续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剩余约100~400 人。 同样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三学年也需要获得创新创业课程2 学分和创新创业实践2 学分,或者获得创新创业课程4 学分。 如果在之前未获得创新创业实践2 学分的大学生必须在本学年获得创新创业实践2 学分。 未能达到培养要求的大学生将被淘汰出去,估计被淘汰及自动放弃的大学生占总数的10%~30%。 最终完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且合格的大学生剩余约50~300 人。

3.3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制度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采取双导师制度,即其中导师之一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教师,另一位为专业教师。这样做有以下优势: 有利于参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学习,教师的指导及参与能够提高培养的质量; 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同专业教育的融合,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基础上,参与创新创业学习,使自己成为复合型和高级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有利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继承和延续,更容易获得创新创业的成绩和成果。

3.4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辅修证书颁发及培养质量控制问题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需要经过3~4年的培养时间,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获得12 学分及以上,其中必须要有创新创业实践2 学分及以上。 在此基础上,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创新创业相关报告或论文撰写过程,并通过答辩过程的大学生将给予颁发辅修证书。

为了控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引入竞争的意识,需要对每年颁发辅修证书数量进行控制。每年颁发的证书的数量为每年新生入学数量的1%~2%左右,大约为50~100 人。 如果每年最后符合颁发证书的学生少于以上的数据,则按实际学生人数颁发。否则,可以按以下方式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质量把关:一是按学分高低来选优,在获得合格数量的学分基础上,获得学分越高者越优秀。 例如:一位学生获得14 学分,另一位学生获得12 学分,则优先选择14 学分的学生。 二是同样学分下,按学分质量来选优。 例如:同样获得12 学分的学生,则获得6 学分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6 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的学生比获得8 学分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4 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的学生优秀,以此类推。

3.5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毕业后的跟踪和反馈系统

为了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培养后的延续问题,需要建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毕业后的跟踪和反馈系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培养一位合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不容易的。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不仅是大学本科四年学习培养阶段,更重要的是还包括毕业后跟踪和服务阶段。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毕业后的跟踪和反馈系统的具体内容: 建立联系方式及变更维护;每年节假日时寄送慰问贺卡;邀请他们作为学校各种活动比赛等嘉宾及评委; 聘任他们中的佼佼者为校外导师及顾问等。 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毕业后的跟踪和反馈系统并发挥作用,有以下好处:一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毕业后学习和深造。通过与母校的互动,更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和成熟。 二是促进提高本校新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 新一届进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通过与已毕业的往届大学生的交流、学习和合作,以及往届大学生的成功案例启发教育,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动力。三是有利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继承和延续,提高成功比例。

猜你喜欢

辅修学分人才
人才云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学分美食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京津冀地区外语辅修专业及辅修二学位现状研究和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