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在“互联网+”背景下适应艺术职业院校基础文化课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2019-03-22宋怡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课职业院校互联网+

宋怡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41000)

1 “互联网+”时代深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1.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艺术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许许多多经过艺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凭借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成为艺术行业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和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国艺术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新局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专门的部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良好全社会职业道德操守的高素质人才。

1.2 “互联网+”对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改革更是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5月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撑。 2017年8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要求各地普遍建立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机制; 数字教育资源基本覆盖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和各专业领域。

“互联网+”时代的职业教育要求国际化、信息化程度、社会服务的能力、创新能力越来越高,需要我们的教学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先进教学理念,构建智慧课堂教育环境,职业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互联网+”对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有效利用互联网各种教学平台对文化课基础教学增加了海量的知识信息;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是对基础教育传统形式的教学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 艺术职业院校文化课的课程教学手段急需调整的紧迫性

2.1 艺术职业院校基础文化课课程设置现状及文化课学习现状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就是课程设置,它包括课程定位及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定位需要结合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即该课程所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包括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目前,我们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各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一般艺术类大专阶段课程体系包括两大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公共基础的课程设置其中有教育主管部门指定课程: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还有根据各专业就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素质拓展要求,艺术院校一般必修课有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艺术概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等课程, 素质拓展的选修课程。

艺术院校的学生们大都以学好专业为目标,公共课受重视不够。 他们在入校前文化课基础打得不够扎实,平时参加的排练演出和比赛,也会耽误部分文化课程,一些前后知识相互关联的学科如英语、计算机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怎样让文化课变得浅显易懂,容易被他们消化吸收,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2 亟待探索适应艺术院校基础文化课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传统教学方式拘于定式:其一,文化课课堂教师在上大课讲理论时,一般会采用大篇幅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明显不高,教学手法上缺乏创新;其二,教师结构复杂:随着学院招生人数的增多,在编教师人数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教师队伍的构成有在编、院聘、系聘和一些兼职教师,有些老教师虽然有些教学经验,但是他们缺乏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有些是在读研究生和高校毕业生,他们虽然有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但是他们理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不足;其三,学生培养不够全面;社会需要职业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具备一专多能,学生在专业教学上除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之外,忽略了计算机、时事政治、人文素养等通识知识的学习。

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基础文化课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建设一批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开设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优质课程,充分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要求。艺术职业院校基础文化课的教学方法、 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互联网+”时代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

当下互联网突破了课堂的边界、 学校的边界、 求知的边界,“万维空间” 挑战“三尺讲台”,网络深刻影晌着青少年一代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如何做好引导规范,扬长是避短、趋利避害,如何促进线上与线下正向融合、虚拟与现实良性互动,非常现实地摆在笔者的面前,信息化教学手段是职业教育基础课教学方式改革的重点,深化推进是当下的重点。

3 “互联网+”时代艺术职业院校加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设想

一些专家学者们提出很多改革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的方法。有研究者提出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模式。即让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这一方法已被广大院校接受并加以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另有研究者提出,从创新人事管理体制上入手,将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放在专业院系。这种文化课教师融入专业系的改革机制也是较为先进和有前途的。 还有学者提出,完善文化课选修制度,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文化课选修课程,也是增强二者联系,淡化二者界限的良好手段。

3.1 打破传统固有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形式、方法

信息化既是提高教育深度和效率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训练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和空间。学生职业、 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实践离不开信息化的手段和平台。信息化是解决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重要手段:网络教育在可以缓解师资短缺的问题,信息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需求,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是必然选择,它有着深度、高效、开放。 故此产生了很多与互联网有关联教学形式。与当下互联网教学息息相关——微课,由美国新墨西哥州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 彭罗斯于2008年率先提出。 微课以其教学时间短,主题突出,制作简单,传播性强等特点迅速被大家所接受和运用。佛山教育局全国首创“微课堂” 点击率破5 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微课教学对于教师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一个极好的手段,教师通过精细的讲解,针对难点问题的剖析、使用贴切的、独特的教学手法,在有效时间内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既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又可以分享给其他渴求知识的学生,解决了教学资源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利用翻转课赏( 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学模式,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自主权转移给学生,开展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奥尔巴尼大学学习数字取证的学生在课外使用虚拟实验室观看视频讲座,在课堂内与教师一起讨论解决网络安全的问题。 对于我们艺术职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课堂传统教学手段是一个补充,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针对问题进行讲解,有的放矢,从而取得效果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 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 加州硅谷地区的圣何塞州立大学和波士顿地区的邦克山社区学院分别利用麻省理工学院在edX 平台上的课程进行了SPOC 教学实验,并取得初步成效。SPOC 课程在传统的MOOC 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基础上增加了学生群组学习、 教师全勤主导和以案例讨论为主的课堂对话。 小规模眼执行在线课程采用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既融合了MOOC 的优势,又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与传统课程以及网络课程相比,国内有些职业院校提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并开展了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既满足了对申请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个性教学,同时也保证了基础教学资源公平开放。

微课、翻转课堂、慕课、SPOC 等这些新的课程模式的开发和应用,给大家开辟了新的教学领域,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受此启发,我们思考,将“互联网+”下的教育模式以合适的形式推广到艺术院校的文化课教学中,去推动文化课在艺术院校的发展,帮助文化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互相融合。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开展基于教育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为学习平台,进行线上学习、网上辅导,和线下组织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 我们在基础文化课教学中目前利用教学平台上优秀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开设了双创课程、时事政治、语文阅读,学生可以在任何时段、地点登录学习,便于学生在有效的学习阶段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 中提出:“综合考察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资源、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效果与影响、团队支持与服务等要素,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方式,2017年前认定1 000 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到2020年,认定3 000 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但是2017年高职课程非常少。《2016 中国慕课行业研究白皮书》却显示,90%的中国高校尚未开展慕课课程或平台建设。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截至2017年7月31日,境内高校在全国性公开课程平台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完成两期及以上教学活动的全日制本科和专科层次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以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 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教育课程等为重点。 此外,境内高校在国际知名课程平台开设,对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慕课也纳入本次认定范围。 ” 互联网趋势势不可挡,不能扭转,那我们只能适应和应用,技术背后是思想!互联网思维对于教育教学有巨大影响,职业教育是开放的,就需要开放思维、开放的平台和开放组织实施内容,更需要时空不限、协作共享。

3.2 开阔思路,因材施教,开辟新的教改之路

艺术类学生更擅长感性思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以影视图像符号为基础表意系统的视觉语言。 传统课堂教学很难长时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互联网教学包含图文、动画、视频、声像等信息载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符合全媒体时代艺术类学生读图式的学习特点。如果把互联网教学引入文化课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会挖掘出艺术院校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热情和潜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课成绩。

互联网以其灵活便捷连通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符合国家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学习方式对学习环境提出的要求。 尽管信息技术培训已经开展了十几年,但走进课堂,我们发现除了多媒体替代了传统的板书外,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 只能说是之前的互联网发展对教育的冲击力度还不够,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如今,“互联网+”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革新。 从此人人能够创造知识,共享知识。 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 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 互联网思维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更大,更是解决教学资源不均衡、投入不足、不能因材施教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教育领域的互联网思维对教育、对学生、对课程、对教学方法乃至对整个教育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细腻的过程。 教师的手势、语言、情感对增强教学效果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师生间的交流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所以不能完全抛弃传统课堂教学,现代和传统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 必须让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文化课职业院校互联网+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体育舞蹈中等专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兴趣程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