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电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
——以福建广电媒体为例

2019-03-22

传播与版权 2019年2期
关键词:福建传统文化

赵 洁

(福建省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4)

当前,面对网络媒体的崛起,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更应该守住文化阵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传播有成效,这是作为广电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1]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这里有昙石山文化的遗址,有“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里建成了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也涌现了不少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朱熹,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铁路建设专家詹天佑等。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源远流长,同时也是著名的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一千多万人,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火把节”等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正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桥梁和纽带。

福建既有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拥有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到工人运动领导人林祥谦、王荷波,从古田会议到福建苏区建立,福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福建广播电视媒体对于本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福建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人文资源文化,决定了其媒体文化对百姓生活的贴近性。福建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又为福建媒体的跨境融合创造了可利用的合作空间。

福建媒体可利用本土文化的先天优势,以年轻人作为节目的受众主体,兼顾优质的节目内容与多样化的表现形式,通过求新求变、不断创新,使福建本土文化节目的传播日益广泛,使福建主流媒体文化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何借鉴优秀的文化类节目,结合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节目,树立福建的文化特色品牌,传承文化,传播经典,需要广电媒体积极研究和探索。

一、内容的包装升级

内容为王。优质的节目内容始终是受众的根本追求,即使是传统文化类节目,也需要新型内容的包装。而优质的节目内容,首先就是要贴近百姓的生活和需求,讲好福建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文化类节目需要故事的内涵,故事能帮助电视节目走向观众。以莆田电视台《秋生讲古》节目为例,该节目是一档莆田方言类讲古节目,用莆仙方言话讲述莆田的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历史典故、奇闻佚事,力求打造一档传统文化风格浓郁、主持人风格特色鲜明的知识普及类文化节目。莆仙讲古,是说书艺人以口语化、说书风格的莆仙方言讲述故事,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语言艺术,是一项深受莆仙大众喜爱的民间文艺。《秋生讲古》节目的广受欢迎,就是莆仙讲古这一传统文化形式与当代媒体联姻的一次例证。一些来源于福建地方文化、来源于福建方言的优秀传统故事,既可以保持方言传播的方式,也可以改编为普通话来讲述和传播,广电媒体所使用的视听语言是没有“区隔”的,将福建传统文化故事经过改编制作成广播电视节目,从而进行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广更多的观众看到。

广播电视媒体在制作文化类节目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包装上推陈出新,主持人服饰、灯光、道具、舞台、音效、镜头画面,各种景别搭配,环节设置,VCR回顾等,甚至可以引入VR、MR等新技术的传播手段,尽量做到文化的可视化、可听化。

二、节目形式的创新

何种类型的文化节目与何种节目形式相结合,都是广电行业可以研究和探索的。如纪录片、广播剧、电视公开课等,将民风民俗、传统工艺、戏曲等融入其中,结合不同类型的节目形式来表现不同的文化现象,也能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1]如美食与纪录片结合,乡村旅游与综艺节目结合,政论节目与TED形式等。如福建东南卫视的《中国正在说》,在节目形式层面,该节目创造性地吸收了广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络TED(专注于邀请世界上的思想领袖与实干家来分享他们最热衷的事业)演讲形式,同时也结合传统电视讲坛和新型真人秀等各类传播形态之所长,既保持了政论节目的严肃性、庄重性和权威性,同时又能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大大提升了节目的传播效果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

通过福建地域文化的精细剖白找到文化和价值观表达的多元落点,将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家风文化、旅游文化以综艺的方式释放出去,拓展了文化情怀的深度,也为综艺节目创作开辟了更多的可能性。[2]东南卫视的综艺节目《好运旅行团》,将综艺内容与自然景观、文化民俗相结合,透过人们的日常劳作、民俗民风、田园风光等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的魅力传达给观众,给观众以新鲜有趣的感受。

找到传统文化和内容制作的契合点,不仅能吸引受众,也成为福建乡村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拘泥于呈现文化本身,电视节目在制作时,完全可以将文化与新颖的形式相结合,将趣味与文化结合,将历史与现代结合,用创新的节目模式,新颖的视窗架构,高科技产品的应用,多样化的文艺表现形式等,来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力,让优秀的文化可感可知。

三、多元拓展营销渠道,跨屏推广

目前,广播节目的播出平台已经呈现多屏化、网络化的趋势,利用当前新媒体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的特点,在两微一端,贴吧、知乎、豆瓣等社交平台,甚至各大直播平台上推介节目,宣传造势,已是常态化的手段。电视节目也经常用吸睛片段,或者幽默、或感人、或惊奇,引起受众的口口相传,让受众成为节目的“自来水”,通过人际传播,来引发收视兴趣。但有时候新媒体宣传也会遇到“尴尬”:在各类平台上已经推送,热度却上不去,特别是一些文化类节目叫好不叫座。

好口碑如何转化成高流量,宣推如何助力内容“叫好又叫座”,应该依靠提炼高质量话题,形成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讨论。如《大咖一日行》的一期节目中,“先定一个小目标”的言论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刷屏”,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福建新闻广播在2016年推出的百集系列节目《留住抗战老兵的声音》,2017年又以建军90周年为契机,推出《八闽军旗红》以声音营造画面,采访内容故事化,引人入胜。在微博、微信、视音频APP等各媒体平台,以短视频或者短音频来形成话题流量,从而引导收视(听),提升传播效果,是文化类节目推广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线上+线下”交互式推广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传统文化节目完全可以利用AB站、秒拍、头条、游戏等各类移动应用平台,提高互动性,或者与唱吧、喜马拉雅等音乐、广播类型的新媒体进行结合,以复合式、立体式的传播方式,扩大人群覆盖面,尤其是提高青少年群体对节目的认知度。以节目内容为核心,辐射网络视频、直播、游戏、文学、社交,为大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体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繁荣。以《中国正在说》为例,在节目拓展方面,还可以从线下着手,走进校园,以巡回讲座、校园现场录制等多样化形式呈现,继而开发下游产业链,如出版丛书、开办论坛等,提高知名度,形成节目品牌效应,这对于年轻群体坚定政治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也是一次很好的推广传播。

广播电视节目创作要不断发现新的视角、巧的构思、真的故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与一线人民生活的实践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灵感,才能真正做到把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贯穿创作生产播出全过程,进而实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等全方位创新。小切口,大主题,接地气,将继承与创新并重,才能创作出生动的故事,来展现中国的形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3]广播电视媒体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始终植根民族文化,在传承发展中推陈出新,只有扎根于中华文化的这片沃土,不断从中萃取精华、融入当下,才能创作出更多有中国风格、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走出更广阔的天地。

猜你喜欢

福建传统文化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那个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