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编纂出版《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的可行性

2019-03-22杨泽彬

传播与版权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技史气象研究

杨泽彬

(气象出版社,北京 100081)

一、目的与意义

(一) 响应国家、中国气象局繁荣气象文化的号召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1]中,习近平同志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自信对我国建设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就是运用气象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总结和探讨中国古代近五千年气象科技事业发展的史实和规律,揭示其对古代社会全方位的影响。2012年1月4日,中国气象局党组印发一号文件《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推进气象文化发展的意见》,这是中国气象局党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全面推进气象文化发展,增强气象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要求“着力打造气象文化精品”。

(二)继承老一辈学者研究气象科技史、气象文化的优良传统

自1928年竺可桢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开始,气象学逐渐从地学独立,近代气象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也奠定了气象学科独一无二的学科地位。竺先生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影响深远的论文。著名气象学家王鹏飞教授曾言:“我国有悠久及丰富的气象历史遗产,我国气象工作者有责任挖掘并开发和研究这份历史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不负先人们在气象领域中所化的辛勤劳动。”我们应将这些气象研究前辈开创的事业继续推向新的高度,责无旁贷。

(三)气象科技史、气象文化史研究的严峻性

我国是一个史学极其发达的国家,但气象科技史却是一个很少有学者涉及的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科技史研究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出版了科学史刊物,取得了不少成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作为基础学科之—的科学技术史和科学方法论更是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不少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开展这方而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规模空前的科技史学术会议,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我国科技史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对研究者的交叉学科素养有极高的要求。1983年王鹏飞与谢义炳、吕东明、洪世年等创建气象史志研究会,挂靠于南京气象学院,是我国专门从事气象科技史研究的学术组织,旨在培养气象史志人才,交流气象史志研究成果。发表了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出版了气象通史类专著,可是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出现学术研究的断层。

(四)整理研究气象古籍文献的紧迫性

我国有关气象内容的文字记录散落在浩若烟海的各类古籍中。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天气现象的记载,有晴、昙(云彩密布)、阴、霾(天气混浊)、雾、虹、蜺(副虹)、霜、雪、雷、电、雹等字。西周初年的《诗经》记载七个月中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的内容,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物候记载。据统计,1911年以前编纂出版的8000余种地方志中,都有气象内容的记载,许多“官书”如《史记》中也有气象内容记载,《吕氏春秋》《四库全书》中甚至设专门章节记录气象内容。西汉时期的《天文气象杂占》、唐代的《相雨书》、明代的《天象灾瑞图解》等则属于记载气象的专著。历代正史中有关气象内容的记载史不绝书。在古代,一方面,古代人民在实践中积累总结了大量的气象知识和物候知识,以气象谚语的形式广为流传;另一方面,气象知识又是标准的官方文化和御用工具,直接由朝廷掌管。目前,气象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刚刚起步,需要标志性的项目成立研究团队,促进气象古籍文献、气象科技史的研究。

(五) 气象学科技史学科建设的需要

综观目前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如建筑史、数学史、天文学史、农学史、医学史、水利史等都作为独立的分支学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关于气象学科技史学科的人才及学科建设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人才方面,老一辈学者已经去世,继承者青黄不接;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关气象科技史的研究成果,乏善可陈,缺少标志性的文化精品。而其他的科学技术史如农学、医学等分支学科,研究人才梯队成型,研究硕果累累,不得不令人深思。因此,编纂《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无疑对气象学科技史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六) 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积累的必然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有云: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气象科技史的研究几近百年历程,结晶为学术研究成果的专著就有洪世年、陈文言编著《中国气象史》(1983,农业出版社),洪世年、刘昭民编著《中国气象史——近代前》(2006,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谢世俊著《中国古代气象史稿》(1992,重庆出版社)、温克刚主编《中国气象史》[2]、王鹏飞著《王鹏飞气象史文选》[3]《王鹏飞气象文选Ⅱ》[4]、刘昭民编著的《中华气象学史》(1980,商务出版社)、日本田村专之助《中国气象学史研究》(1976,中国气象学史研究刊行会)等,这些研究者的学术成果贡献甚巨。但由于学者术业有专攻,研究详略有侧重,如普遍的详今略古,古籍文献资料的占有不全面等不足在所难免。《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的编纂将详尽研读已有学界成果,通过穷尽式搜集古代气象古籍文献,旁采文物考古资料。编纂《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不仅将学界已有的成果总结集成为脉络清晰的气象科学发展史,而且为后续编纂《中国气象科技史(近代卷)》《中国气象科技史(现代卷)》提供有益的体例和借鉴经验。

二、主要内容

《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作为中国气象科技发展史的通史性著作,研究时限上起殷商时期,下迄1911年。采取以历史朝代为经、以相关气象史实为纬,即“时经事纬”的方式。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5]。

(一)气象史志方面

机构建制:历代气象机构的设置、辖制、演化、职能等记载,包括人员编制、官职名称、职责等。制度:官方对气象观测、记录的管理制度,以及与气象有关法律、条令等。人物:与气象有关的人物传略、考证记载,各人物对气象学科形成的主要贡献等。事件:涉及社会、经济、军事等重大社会事件的气象应用、灾异等记载。著作:涉及气象的著作版本、批注、勘校记录和重要书目等,包括存世的和虽然失传但有可靠史料记载的。

(二)气象观测与仪器方面(古代气象仪器、气象观测方法)

观测:气象观测、记录方法、资料管理等,包括使用气象仪器(器测)和不使用气象仪器(目测)对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观测方法记载。仪器:古代气象仪器名称、构造、用途等,主要包括温、压、湿、风、雨量等测量器具。

(三)大气与天气现象方面(古代对大气和天气现象认识记载和记录)

大气现象包括大气声、光、电、磁现象的记载,天气现象包括云、能、天、降水等自然现象记载,对于气象灾异记载,收录到气象灾害总部中。

(四)气象预报方面

天气预报包括《易》、占卜记录,以及接近近代科学的天气预报方法、对天气变化的认识等。气候预测包括对气候的预测、认识,对气候方面知识的总结、研究等记载。谚语诗词包括古籍中的气象谚语记载,有关气象内容的诗词。

(五)气候方面(有关气候方面的记载)

季节与节气包括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演变过程记载,天气、气候有关要素对其定形过程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记载。人们对季节变化的认识、划分等记载。节气与季节在不同区域对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的认识与利用。历史气候包括对冷热、梅雨、时雨、季风、信风和干湿等的记载与认识。气候变化包括气候演变大势、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顺应气候异常等记载。区域气候包括不同区域气候差异、比较、影响等记载。

(六)应用气象方面(物候观测、记录与应用)

植物:气象条件与植物生长阶段之间的关系记载,对植物适应气候条件的认识等记载。动物:动物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反应,动物适宜的天气、气候条件等记载。农事包括人们为适应天气气候条件而在如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方面积累的经验记载。其他应用包括除农事以外的生产、生活活动,如交通、军事、生活等方面的气象应用。

(七)气象灾害方面(包括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直接形成的气象灾害和次生气象灾害记载)

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台风、连阴雨、干旱、大风、冰雹、雷电、霜冻、雪灾、其他(如沙尘暴、干热风、寒潮、低温冷害、大雾等气象灾害,也包括次生气象灾害),灾害防御包括防灾择居、农事防灾和灾害赈济等。

在阐述探讨以上主要内容的同时,突出对气象制度史、气象灾害史、气象经济史、气象社会史、气象文化史、气象思想史,气象人物传记、气象文献学及气象与社会、气象与政治、气象与军事、气象与医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技术方案

编纂《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是一项非常重要但又艰巨的科研工作。依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具体规定,《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的编纂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专家编撰”的工作体制。

(一)成立编纂编委会

组建编委会,明确编委会的组成人员和主要职责任务。主任由行政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由行政主管领导和编纂出版单位领导担任,委员除了由职能司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外,还将聘请两院院士和气象界专家,各省(区、市)气象局参加地方气象志编撰工作和气象资料整理工作的同志组成,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编委会下设编辑部,负责具体的编纂和出版工作。

编委会的主要任务是把握方向、审定规划、选聘主编、协调关系、解决问题、质量把关。编委会下设编辑部,负责具体的编纂和出版工作。

(二) 制定编纂工作方案

编纂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指导思想、编纂原则、体例篇目、编纂步骤、质量要求、条件保障、组织领导与编纂完成时间等。

四、总体目标

《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的编纂遵循“史实结合 论从史出”的修史原则,以严谨科学的态度,翔实总结研究中国古代气象科技事业发展史、气象对社会全方位的影响及其应对,反映气象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有益经验。《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是全面、系统、准确反映中国古代气象科技发展的学术性、资料性兼具的巨著,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的特征。

(一)继承创新、文献丰富、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印制精美

通过组织出版《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一书,展示中国古代气象科技事业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通过《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的编纂,为后续开展《中国气象科技史(近代卷)》《中国气象科技史(现代卷)》的编纂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这些煌煌巨著的成功编纂,将成为我国气象文化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为推进气象行业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广泛传播

《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编纂启动后,将积极策划营销宣传。除了国内外各大图书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收藏研究参考之外,力争发行到全国气象系统和相关行业气象部门,包括农业、林业、民航系统、水利、海洋、军队等部门。通过宣传扩大影响,发行至各省、区、市、县政府部门、科普宣传单位。

五、结语

我国历来就有编史修志的传统,编纂出版《中国气象科技史(古代卷)》属于编史修志的范畴,是意义重大而艰苦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但又艰巨的科研工作。一要领导重视;二要有坚强的编委会和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参与编纂和审定工作;三要有由专家、学者策划设计的科学合理的编纂大纲和一个团结、敬业的编辑部集体;四要制定编纂审定工作制度,保证编纂质量,确保出版精品;五要有编纂出版经费保障。

猜你喜欢

科技史气象研究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科技史教学探究——以两次工业革命为例
气象树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科技史引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可行性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