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书籍设计中的个体角色分析

2019-03-22杭颖颖

传播与版权 2019年2期
关键词:书籍设计师儿童

杭颖颖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

一、儿童书籍设计的主体——儿童

(一)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书籍的审美需求

0到2岁婴儿期的孩子处于感知运动阶段。此阶段主要是针对儿童来到这个社会最初的能力。通过外界对其视觉、触觉、听觉的刺激用自己理解的动作来表达嗅到、听到、触摸到的感受。色彩上运用大块的色块;听觉上要在书籍中采用科技元素,以音乐的配合来提高儿童的听觉便于有兴趣地阅读并能记忆其中的故事;触觉上考虑的是纸张等材质的选择运用,也可在书中增加翻页、大块纸质折叠等创意形式来满足孩子触觉的好奇。

2到7岁的前运动阶段的儿童对书籍的需求有了新的改变。皮亚杰在他的研究中对该阶段的儿童研究总结是有了语言、象征思维的出现,有了会用自己的语言词汇表达天上的月亮像什么、木凳子可以当马来骑、用积木搭房子等感染力很强的表现能力。7到11岁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有了非常敏捷的逻辑性,并且有了一定的自己主观意识的判断能力,但由于年龄的问题他们的思维逻辑还只是停留在对具体事物进行符号化,抽象思维上还有所缺乏,识字是这个阶段的儿童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决定了针对这个阶段儿童的书籍不仅仅只有大量图片,还要适当加入文字,而且文字的字号、行距要大,以免给这个时期儿童带来视力损害。书籍和儿童的互动性应该加强,并非只停留在文字、图片上的变化,书籍的形态等固定不变的形式上。

11岁之后的儿童将进入儿童时期发展的最高阶段。儿童的思维逻辑不仅仅停留在具象的思维上,而是有了抽象的思维,有了独立的认识能力,对自己喜欢买什么样的书籍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偏爱。在同龄同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优越感,或是获得对方的认同,对书籍的选择也会受到周围儿童的影响。当年龄接近成年人,其思维就会有一定的辩证逻辑性。这时书籍设计的重点就是要把握该时期儿童的独立意识,尽量满足孩子“我已经是成年人”的赞同和渴望的心理需求。

二、儿童书籍的作者

儿童,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成长和发展,书籍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儿童书籍的作者在注重美的同时忽略儿童心理的变化,一些出版行业由于贪图一时之利,缺乏对作者的长期培养,扶植新人、支持原创致使我国专业的儿童书籍作者严重缺乏。合格的儿童书籍作者,才能充分掌握书籍的主要思想和儿童的主要需求,创作出适合儿童心理和阅读习惯的作品。合格的作者应具备以下几点素质。

一是理论修养。作者是否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的理论修养,是决定能否创作出好的作品的基础。大家耳熟能详的少年小说家曹文轩,其代表作有《阿雏》《发条鼠》等,故事情节凭借他敏锐的洞察力,其创作力被中国的儿童文学推陈出新,对作品有着属于曹文轩本人的艺术追求,感动人的东西是千古不变的,每个作品都极力强调内在艺术、情感表达、善与美的力量。儿童喜欢的也是值得家长一起阅读和感动的书籍,自始至终都充满着美感。书籍的作者在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的同时服务了小读者,实现了自我价值。

二是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的想象力对成年人有着明显不同的要求。在我国也有很多如《葫芦兄弟》《西游记》等好的创作素材。但对国外儿童读物的流传度还有差距。比如受孩子欢迎和喜爱的《哈利波特》的魔法,人物有着不同寻常的魔法骑着扫把去实现现实中人们不可及的梦想。

三是较扎实的文字功底并了解儿童。儿童书籍具有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童趣十足,生动活泼等特点,尤其是在翻译国外的著名儿童故事书籍的时候。作者的文字功底如达不到要求难免会对儿童的理解造成不可想象的影响。

三、儿童书籍的设计人员

(一)释放设计师的艺术情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书籍设计附着设计的每个细小的元素。有人说书籍是动静的统一体,设计对书籍的影响不仅是为了美,更是一种灵魂深入精神的东西,每个设计元素所起的作用是设计师和读者直接的对话。“黑格尔说过,美的要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所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设计师要明确的是,儿童书籍的内容和外在的形态设计是一致的,加上本身的情感元素,明确了这个观点才能进一步运用不同的设计要素进行创作。

(二)实现设计师的个人物化价值

决定设计策略的好坏恰恰是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创意思维、艺术内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比如有些促销的书籍会增加一些买书送“奖品”活动,在销售书籍的同时还销售了赠品,这就势必引起儿童书籍价格的增长,表面上看来这是不错的销售手段,但对于儿童及其家长来说是额外的花费。所以设计师在考虑个人物化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考虑受众,合理地做到在少成本的基础上提高设计质量,实现设计价值。

四、儿童家长的购买能力

出版商为了提高书籍的附加值,导致市场上豪华版、精装版儿童书籍的泛滥,书籍质量参差不齐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儿童书籍的阅读者大多数不是直接购买者,广大中低消费者望而却步,儿童望书兴叹。大多数图书不求内容创新,而是把重点放在纸张及其印刷上,导致书籍价格提高影响了家长的购买。把书籍内容或者设计创新作为促进儿童书籍销售的一种市场手段,一方面体现设计师、出版发行商对儿童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促进了儿童书籍的销售,满足了儿童的阅读需求。

五、儿童书籍的出版商和发行者

(一)以儿童的视角定位出版

以儿童的视角定位来区分阅读,让图书类别及出版方向更明确,应在以儿童视角对书籍进行优化出版的理念下,从对不同题材书籍的接受程度、书籍的高质高效等方面来挖掘儿童视角,做到有的放矢。出版的专业化和精确化有利于品牌的塑造,而在细分中品牌的个性特点也将更为突出。对于读者来说,分级阅读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儿童书籍的发行者

为了使儿童能够读到喜爱且高品质高质量的书籍,出版商除了对作者、设计者严格要求以外,发行者这一环节也是不可忽略的。为了满足儿童的需求,儿童书籍的营销推于要以树立一切为了读者的意识,只有面向市场,良性运转,品牌被广为人知,适合儿童的书籍才能变成儿童喜爱的书籍。具体到运作中,前期的社会调查很重要,真正了解儿童需要什么,儿童眼中的美是什么,再精心策划选题写作。要完善信息平台,制定合理的符合消费者的销售方案。通过网络、电视媒体、平面广告、书店等媒介和读者进行有效沟通,优化销售渠道,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六、儿童书籍设计中多维个体角色的关系

(一)共同维系纽带

多维角色的共同维系纽带就是文本。“文本,顾名思义就是由作者写成,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儿童书籍的作者通过文本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书籍对儿童不仅具有传播知识开阔视野的作用,还有利于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提高儿童美育的效果。儿童书籍的设计师根据文本内容,运用多种多样的视觉表现手段来归纳总结作者的主体观点,在视觉上抓住读者,通过文字、图片更容易理解书籍的内容,使儿童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并获得相应的阅读体验。

(二)多维角色重叠

在书籍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角色分工是明确的:作者负责撰写,设计师做设计,出版发行负责出版,最后读者购买并阅读。但现今社会的书籍设计中四者的关系出现角色重叠的现象,设计师可以兼任书籍的作者,在自己参与文本创作的同时担负设计的工作,出版发行等后期的工作也有所参与。设计师长期处于作者与读者之间,对两者都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要支持设计师参与文本的创作,以提高书籍的质量。读者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到书籍设计中去,以便更好理解书籍的内容。当然在这点上参与儿童的是少数,但是可根据需求调查反映到书籍设计中。

(三)个体角色的引导作用

常规意义上来说,作者、设计师、出版发行人员都是服务于读者的,因受各种外界环境的干扰,在某种程度上对书籍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就需要作者和设计师及后期的出版发行人员充分利用专业知识对读者进行科学引导。吕敬人先生认为,书籍设计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注入了四维时间概念的三维“书籍建筑”。他指出:在书籍设计中,不仅要将平面的版面设计结合三维的立体形态设计、材质设计和印刷工艺,还要将与读者的互动注入书籍设计之中。尤其是广大家长及其老师的选择,什么样的书是好书,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书。

猜你喜欢

书籍设计师儿童
小小设计师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设计师访谈
书籍
设计师的存在
留守儿童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