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构建研究
2019-03-22魏贤运谢方峰张敬斋
魏贤运,谢方峰,张敬斋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40)
2018年2月,中国第41次《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出炉。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逐年攀升,截至2017年12月,已经达到7.72亿。中国网民年龄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是20-29岁的青年约占30%,其中又以学生为多数。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高达97.5%。上网时长而言,周平均时长为27小时,即日平均约4小时。而网民上网都在干什么:即时通信(如微信、QQ等聊天通信)占93.3%,看、刷微博占37.1%,同比增长分别为8.1%和18.9%,微信朋友圈、QQ、微博,已经成为网民应用频率最高的三种社交平台。互联网的发展势不可挡,逐渐成为对青少年乃至国民生活影响巨大的媒介。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用社会主旋律思想对受教育者进行宣传、教育、说服等工作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对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价值观起着理念传达的作用,也一直是国家、教育部门话语权威性与主宰性的象征。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也要及时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提高当前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及时性,站在高层角度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因此,在网络化、知识化和信息相对自由化的整体背景下,如何继续保持高校思想教育的主导地位,促进院校与学生之间良性的话语权传播,是当前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话语权受到的挑战
(一)碎片化信息削弱思想政治话语权
在微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地发布、接收以及转发信息和文章,微时代带来的信息具有即时性、海量化、社会性等特征。很多应用程序或者网页界面不需要经过网民思考或自主选择,就可以推送最热门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新闻。在闲暇时间,大多数大学生使用手机、网页看热点新闻只是为了猎奇、消遣时间、释放生活学习压力等。每天海量而混杂的信息让受教育者的注意力被大幅度分散,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力也受到影响。相比较而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采用固定的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课时安排等单一模式,对比网络每天成千上万种新的刺激,正面而严谨的教育倒显得枯燥无趣,思想政治话语权也由此被稀释和削弱。
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讲,由于不同的高校教育者水平、教学方式不一,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获得更多相关资讯时,就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精神导师,这使得高校教育者传播的内容不再唯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话语权权威性。不可否认,微时代共享、开放的特性更符合青少年人追求新潮的年龄特征和诉求,也使得民主、开放等得到更好的实现与发扬。但它也打破了教育者垄断话语权的先天优势。
(二)主流价值观的地位受到冲击
信息传播具有自由化、迅猛化特点,互联网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各类同质的、中立的、异质的信息都夹裹而至。首先,西方国家企图在文化上“同化”中国的年轻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发生在方方面面。意识形态等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通过其影视、高科技产品先获取其它国家民众的追随和喜爱,再在这些传播产品和文化中渗透西方极端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引导,企图麻痹年轻人,实现在精神层面“西化”“分化”他国的目的[1]。当前微信、微博些即时互动软件成了各种思想看法、信息谣言的集汇地,大量西方腐朽思想、有损政党和国家的言论谬论夹杂其中,虽然这些信息占的比例很少,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教育者对我党的拥护爱戴,给高校意识形态的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度。
其次,微博微信是平民化全民化的应用软件,因为发布门槛低传播又迅速,各类异质信息了夹杂其中。学生长时间受到的都是传统正面的宣传与教育,各种拜金、炫富、绯闻、色情低俗等在带来巨大冲击力的同时也吸引了一批模仿者。现代社会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有时会产生审美疲劳,每天真正看完《新闻联播》的人少之又少,但大多数年轻人却可以通宵玩游戏追剧。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由于心智不够成熟或者猎奇心理唆使,对中立文化甚至异质文化产生了关注甚至好奇。
再次,很多自媒体或者网络平台利用大数剧分析人群的趣味、取向,为了提高点击率和热度而无下限的宣传或炒作丑陋事件,污染大众眼球。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道德正义感被淡化,庸俗不当的行为和人们逐渐被原谅,人们的榜样和崇拜对象不再只有科学家医生律师教师等社会公正使者,而是流行歌手和影视明星。微博头条经常被明星的各类绯闻长期占领,微信朋友圈也成为微商的重灾之地。总之,主流价值观的主体地位被复杂的社会环境所影响,受教育者也逐渐变得浮躁功利,这些无疑减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加大了正面教育的难度。
(三)教育者的话语吸引力降低
微博微信等网络载体的流行,每年都会产生一批年度网络用语,这些网络用语或调侃或幽默生动,深得网民的喜爱。每个网络用语都有其出处,对于深谙网络的大学生,这些广为流传的网络语就是他们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有反映社会新风尚的如“中国梦”“打虎拍蝇”“习大大彭麻麻”等,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社会政治变化的关注与支持;也有由于热点新闻而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如“大家好,介绍一下,这是我……”“官宣”“男人都是大猪蹄子”“家里有矿”“教科书式”等,表达了网民对明星生活的感兴趣与效仿[2]。当然,也有一些新奇网络用语如“丧”“人间不值得”“同九年汝独秀”之类的调侃,由于符合年轻人多愁善感的成长特点,同样传播甚广。
前苏联一位教育学家说:“教师的语言很大程度决定了师生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说教传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语言运用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教育效果的强弱。与微博微信常用的这些通俗化、时代化的语言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比较严谨和枯燥,因为正面教育本身就是庄重官方的,不能出现俗气化的语言,否则有损高校思政的权威和严谨。同时,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一般都是资深教师担当,他们大多数对当前最新的网络热点并不熟悉,也就不能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最新网络用语,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缺乏一定的时政性。此外,大学生从严格的六年中学教育以及老师家长们的严厉管教下走出来,来到大学后精神的弦已经非常放松,更容易接受新潮轻松的事物,而对这正统的宣传教育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漠视或者叛逆心理。这些都削弱了教育者话语权的吸引力。
(四)微时代受教育话语权滥用
微信微博等的发展使教育者的话语垄断被打破,人人都能发声,平民也可成为话语制造者。网络发声从刚开始的使用文字图片,到后来微信公众号、公众文的出现,再到现在抖音快手可以视频、直播等,话题权可谓无处不在,形式百样。大学生是微时代得以迅速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的蓬勃发展,他们借助网络关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针砭时事,合理表达自己的看法建议,有利于公民言论自由与建言献策。与此同时,一些言行毫不负责任的、任意抹黑他人、以诽谤为乐的键盘侠或是网络黑手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
这些年,随着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仇富、仇官心理大量出现,有些人肆意污蔑名人伟人,制造谣言,并且通过网络快速传播,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为网络传播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身处其中的大学生有时也主动或被迫成为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话语权的过度开放就是话语权的被滥用。因为受到不当言论或者错误思想的误导,有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扭曲或不良变化,不利于其健康发展,也进一步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微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
(一)教育者树立“微意识”,采取“微行动”
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的引导者,在“微时代”提升话语权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需要立足于现实需要,通过主动权赢得话语权。
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自身素质,主动赢得话语权。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队伍是话语权教育性生成与发展的人才保证。“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变革,对教师的素质如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灵活应用新媒体技术是教育信息能力延申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者要树立新媒介意识,主动占领话语权新阵地,构建系统、合理的教育话语体系,提升话语传播效率;教育者需要准确把握“微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在知识传播和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增加话语权影响力。
其次,融入“微时代”,提高话语权吸引力。高校的思想政治话语是构建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桥梁和体系手段,课程属性及传统教学模式决定其政治性强、措辞严谨、传播效率低,与“微时代”流行语的娱乐性、随意性、易传播性存在较大反差,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对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采取轻视或排斥态度。“微时代”的来临及以及对教育模式的创新变革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微时代”教育者要提升话语权的吸引力,就要探索在时代背景下容易为受教育者接受的话语体系。通过创新思维,将流行语进行加工利用,将其时代性、趣味性的一面融入到话语体系中,提高教育者话语权吸引力。
再次,融入人文关怀,增加话语权感召力。感召力是人格魅力的内在表现,它是一种可以影响人、鼓舞人、激励人的特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处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享有话语权威,通过理论知识灌输和填鸭式教育开展教学活动,无法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不同诉求,难以因材施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抑制了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倡导人文关怀,提升话语权感召力必然要求教育者要贴近受教育者,以亲切、易于接受的话语去解决受关注的问题,避免说教类的僵化古板的教育话语体系,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提升语言的魅力,体现人文关怀,推动教学过程话语体系的转变和优化,增强话语感召力。
(二)提高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认同其话语权
媒介素养有四个层次:如何使用基本的媒介;判断与选择媒介的价值或意义;掌握信息传播的策略、技巧;能利用大众媒体为我所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微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教育与进入了新的模式,对话式教育,互动式沟通是必然选择。因此要重视并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
正如科学技术总是要从初级到2.0,3.0等高级版的完善升级,知识经济下教育也是如此。如果说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书籍、丰富的德育活动、教师语言与人个魅力等进行道德教育与感化,他们是1.0时代,那么现在的教育就是加入需互联网、微信、微博等热门传媒工具进行对话的2.0时代。当前的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如果使其话语权得到重视,可以培育新时代社会各方面改革革新的力量。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让老师在各方面都绝对优于学生,而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新时代的接班人。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中重要一方面是要促使学生敞开心扉,尊敬、导引、信任他们,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使他们成为真正时代的发声者,前行者。
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受教育者的媒介素养,促进大学生有效行使话语权。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其运用媒介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正确的三观与法制观的基础上,能成为良好网络环境建设者与合格信息传播促进者。要让他们知晓并杜绝垃圾信息,抵制网络谣言,能对微博微信及各种传播工具中的不良信息进行判断,而不受其侵害,有效才能被认同,提高鉴别能力,才能保障其话语权的实施。
作为高校,要积极开设新的媒介素养课程,改善其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创造、引进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高校思想教育与丰富的社团活动,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普及性与现实性,在高校德育、养育的过程中,加入媒介素养的相关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等,提高受教育者鉴别真假的能力与判断是非能力。当然,教育者要以真诚、宽容、开放的心态迎接受教育者的成长,对他们多些鼓励与引导,成为他们成长路程中的引导人,促进者。
为了扩大同伴间的话语影响力,可以培养意见领袖,即培养关键人物,通过优秀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的榜样示范作用,增强其话语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将意见领袖作为连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良好媒介,扩大其影响力,对重大事件与热点事件通过意见领袖的精彩解读,可以反馈给教育者、被教育者,既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大学生们真正关注的,也可让大学生的话语权被更多人认可和接受,成为高校的话语权主体之一。
(三)以新媒体工具为载体,构建话语权提升新平台
随着信息科技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新媒体工具如微博、脸书、微信等日益成为高校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组织的新阵地,尤其是微信平台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沟通工具。受教育者对微信平台的依赖性,已经成为“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话语权的重要契机,高校应加强新媒体传播建设,构建话语权提升新阵地。
首先,加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抢占话语权制高点。微信公众平台包括高校微信平台、院系微信平台等,因其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互动的便捷性以及信息获取的简便性,深受受教育者的欢迎,也成为高校实施形象宣传、服务师生的重要平台。“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应以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为载体,打造教育引导功能,通过平台话语互动,实现话语权从现实到虚拟世界的扩展。
其次,聚焦“微”内容传播,提高话语权实现有效性。“微时代”信息传播平台广泛,传播的自由度明显提升,相应传播的“微”内容鱼目混杂,真假难辨,消极思想、落后意识形态、语言暴力等遍布网络传播内容中,对高校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冲击,影响了话语权传播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面面对“微时代”信息传递对话语权提升带来的冲击,坚持意识形态底线,转变教育模式,抢占话语权高地。另外,传播社会正能量,提升传播内容具备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
最后,构建平等的对话关系。人们在沟通过程中平等、独立的对话关系,是感情表达的特殊桥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独白式的灌输教育,教育者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信息资源以及角色定位等优势占据了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不可避免的沦为弱势一方,陷于失语状态,因此教育者如果话语权运用不当,很容易转变为话语霸权,严重影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也违背了教育双主体的教育理念。“微时代”则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话语权的平台,拜托教育者一言堂的局面,建立平台的对话关系。教育者明确对话意识,营造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另外对话作为沟通渠道是一种双向的行为,过程中穿插了对彼此的理解和感知,因此教育者要重视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在理解、支持、包容、平等的基础上,提高话语权的引导力。
三、结束语
网络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挑战,但这也是利用当下最流行通讯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新网络背景下思政话语权的良好时机。通过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者等方面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的微时代话语权构建会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