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校企合作发展研究

2019-03-22黄小明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实训

黄小明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出台实施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该方案进一步肯定了校企合作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新时期开展校企合作的具体目标,同时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校企合作深化方向、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四个角度对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格局形成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1]。该方案尽管出台实施不久,但对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因此,有必要结合该方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以期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

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影响

(一)明确了校企合作中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在以往的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往往通过合作协议的方式来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然而这种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构建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作为基础,对于双方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纠纷,也很难从政策的角度来进行调解或责任判定[2]。为解决这一问题,方案第十条中,从合作方向、资源供给以及利益分配等角度明确提出校企双方合作的权利与义务,同时从税收优惠的角度给予了产教融合型企业以政策支持。这就为促进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提供了保障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已取得了不菲成绩。但大部分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仍然是政府,尽管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办学,但参与的途径较为单一,且对职业院校办学的发展方向影响力微弱。同时,由于缺乏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一些具有实质社会效益的办学理念和具体措施未能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3]。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方案》在总体要求与目标中明确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同时在第十三条中强调:“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可按规定给予适当支持。”这就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据与行为路径导向。

(三)促进了校企合作双方的共享共赢

校企合作作为一项长期性工程,双方只有在合作的过程必须秉持共享的精神,才能实现业务内容的深度融合以及合作效益的双向提升。为促进这一目标的落实,《方案》在第九条中,明确提出要借鉴“双元制”等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同时第十条就如何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了宏观部署。如此以来,将有效拓展高职学生的就业渠道,职业院校教学方式将更为灵活,企业也可以从人力资源供给和技术创新等角度获得发展能力的提升,这都有助于校企共享共赢的新格局的形成。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一)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以高职院校学生具体培养的方向为导向,在校企双方商榷共建框架的基础上,由企业提供设施设备、启动资金,由职业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场地的产学结合模式。实训基地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方案中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同时也应当使企业在产品中试、产品产出等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益反馈。以往,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普遍存在过分侧重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管理机制不灵活、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等突出性问题。在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的引导下,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借鉴德国、日本的经验,采用实训基地法人化运行的方式,通过搭建合理的实训基地组织运行框架、构建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体系的创新性举措,有力的促进了实训基地实际运行效能的提升[4]。

(二)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存在于国内技术创新型企业较为密集的经济开发区当中。其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主导,由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直接投资建设;二是合作内容较为丰富,不仅涉及教学实训、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等人才培育内容,而且涉及产品研发、中试与推广等产业建设内容;三是充分体现了人才“旋转门”机制,高职教师可以深入企业承担项目建设与产品研发任务,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则可以担任实训教师、甚至理论课程指导老师。由此可见,这一模式可以看作是集产、学、研、用多元内容为一体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呈现出由经济发达城市向新兴中小型城市推广的趋势。

(三)合作共建院系模式

该模式在国内的组织形式较为灵活,既可以是企业全额投资承担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运作经费、由合作高职院校提供教育教学资源,也可以是高职院校提供教学基础设施与教育教学资源,企业全额或按比例供给运作经费。但这些实现方式的共同特点在于,企业需要参与培养方案的设定与教师团队的建设,同时企业还需要从就业的角度对学生给予帮助或扶持。共建院系模式的运行,主要是从培育人才适应能力的角度实现了多方共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可以将管理制度与发展内容引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当中,从而避免高级技工人才资源不足的危机;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也无需在学生就业方面投入够多的精力,同时大大节约了教育教学经费的投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准职业化能力素养将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可获得定向就业的机会[5]。

三、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体制不灵活

随着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规模的迅速壮大,办学机制体制僵化所引起的矛盾开始凸显。校企合作要想实现持续健康稳固发展,就必须将合作方式逐步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其中创新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体制是关键[6]。但从当前的实践情况来看,以企业为主体、以人力资源市场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办学大多停留在学生实训锻炼、基础资源共享等层面,校企双方的真实需求并不能够通过办学机制体制优化得以实现。

(二)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点难以平衡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初衷在于更好地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入高层次技能人才,来促进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并以此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意味着双方在价值导向层面呈现出不对称性,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很难在实际合作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与此同时,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对于企业而言,人才价值效益的发挥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较长的周期性,而且高层次人才的流失也会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投入付诸东流。这就导致了目前校企合作发展中往往呈现出高职院校积极性高、企业参与热情不足的不利局面[7]。

(三)人才培养方式与校企合作目标差距较大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力度的加大,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也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往往会出现很大的波动。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灵活的调整,以便培养的人才能够及时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调整相当滞后,而且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同质化”、培养方案“雷同化”、校企合作模式“形式化”等突出性问题。尽管学生按照国家教育目标,完成了全阶段的培育流程,但在面临就业时仍然会出现学非所用、适应能力不足的困顿局面。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形成真实可靠的质量评估体系,从而使得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甚至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产生怀疑。

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推动校企合作深化发展的策略

(一)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体制

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体制的优化不仅需要与校企双方的总体发展目标协同一致,而且需要校企双方集思广源,深度挖掘合作办学中的“需求——匹配”方向,从细节入手,循序渐渐的推动机制体制的完善。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简政放权,赋子高职院校在人事、财务、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从源头上激发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与活力;其次,高职院校可以探索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为主导的决策议事制度,适当增强企业人员在董事会或理事会中所占的比例,由此来保障企业参与办学决策的真实性;再次,校企双方也应当着手建立以共享共赢为目标的办学基金筹措发展体系,可以考虑采用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建立校企合作PPP项目库的方式,用于支持校企合作中不同合作方向的发展,并建立资金监管长效机制,明确资金的用途与使用方式,切实做到专款专用[8]。

(二)转变合作理念,科学把握校企合作双方利益平衡点

要想科学把握校企合作双方在合作进程中的利益平衡点,就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充分认识到本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本质目标,结合双方实际需求,构建全新的合作理念与协作方式。一方面,高职院校主要主动邀请合作企业参与到技能型人才培育的全过程,赋予企业在人才培育方面更大的决定权,使企业的部门利益诉求可以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积极利用高职院校的各类宣传渠道,广泛地将自身的发展理念、文化理念、人才使用理念等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当中,从而增强优秀的高职学生对于企业的认知认可程度。此外,高职院校也要切实做好面向合作企业的人才输出的“售后工作”,建立员工终身培训制度、人才流失赔付制度都是可以考虑的工作方式。

(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构建技能型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

以合作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构建技能型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不仅仅是本科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同时深化校企业合作的必由之路[9]。首先,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当以应用技术教学为主体,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要致力于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去学科化",注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密切结合,进一步加大学生独立动手操作的学时;其次,在教材的选用方面,对于存在多种版本的课程教材,可以通过聘请校内外课程相关专家进行审评的方法进行选用,同时要赋予授课教师灵活调整教材内容的权利,鼓励任课教师将最新课程相关内容及时补充进入教材当中;最后,在学生管理方面,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机会和空间,通过锻炼学生的自律能力,来使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人生成长负责,而学校主要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服务,及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其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方案供学生自主选择。

(四)注重合作成效,完善校企合作综合监督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关系到全社会对于国家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而且会对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构建起完善的校企合作综合监督评价体系,来做好对校企合作的督导工作。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来看,构建校企合作综合监督评价体系,要注重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要确立监督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监督评价工作,防止校企双方可能对监督评价结果的干扰;第二,建立起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既要有宏观的组织框架,又要能够体现出合作内容中的细节性问题;第三,要形成良好的“评价督导——反馈改进”管理机制,目的在于能够及时的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及时反馈至校企合作的管理层,以便管理层能够及时制定改进措施,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的完善与发展[10]。

五、结束语

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本质目的在于为全社会批量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优秀技能型人才。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强化与区域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逐步优化职业教育育人环境,着力推动校企合作的多维度创新,以优质的教学质量回馈全社会。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实训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