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创新力驱动下的实验室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2019-03-22刘婷婷潘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刘婷婷 潘阳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一、设计类实验室现状及问题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设计正在发生转型,同时也驱动着与之匹配的实验教学发生变革。通过设计创新力驱动实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使之适应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指引方向。
回顾已有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实验室建设在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实验实践和课程教学缺乏互动。实验实践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在课程教学下开展实践,通过实践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1]。实验室的软、硬件水平可以影响教师的授课形式和学生的实践手段;课程教学的内容会提高实验室的服务水平、激发实验人员的创新活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不匹配,导致实践内容和实践手段之间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实验室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有待提升。构建具有未来产业方向的教学实验室,需要打造“开放”、“交流”、“融合”的实验室文化。各实验室功能定位的不同和开放限制导致服务的师生数量有限以及学生难以充分利用学院的实验室资源。需要通过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规范管理,打破实验室研究方向、功能定位上的界限,以提高实验空间的开放度及平台服务的综合化。
实验人员的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易被忽视。实验人员的队伍建设往往与硬件和教学需求不匹配[2]。实验人员不应仅考量其专业匹配度,还应关注其实践指导能力和对新兴技术的接纳度[3]。经验丰富的实验人员能对学生的实践过程给予实用性和改进性的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实践的创新性需求。此外通过激励教授群体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指导中,形成一支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在制度上创造具有竞争力的环境,是确保现有实验室工作队伍在保持稳定前提下的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有效手段。
二、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方法
(一)实现实验教学和课程教学的沟通互联
设计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离不开对外的互动交流。开放性实验室的最大特点在于不再以单一的实验室技法培训为目标,而是通过综合的训练培养创新能力,改变教学中各个课程和专业间相对孤立和缺乏联系的状况[4]。学院面向本科学生开设实验室专门课程,均由实验人员主讲并指导学生实践,实现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充分融合。
参与课程教学对实验人员而言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以往,实验人员对学生在实践中发生的共性问题有充分的了解,但缺少指导和经验传递的途径。以课程为通道,我们发现学生在了解原理并亲自动手操作后,制作的模型总是能超乎意料,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建设“设计技术-工作坊-产业指导”实验室联动路径
实验室课程使学生掌握各种基本设计技术并会自主使用,通过建设“设计技术-创业工坊-产业联合实验室”实践平台体系,强化创新氛围与平台支撑,促进学院所有实验室的开放性整体联动。创新创业空间是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实验空间,学院联合业界定期召开“设计创业分享大会”,指导学生孵化产品。产业联合实验室除了开展合作企业的课题研究外,还不定期举办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领先企业介绍行业动态和先进技术,使在校学生了解产业趋势和企业需求。
(三)实验室空间规范化、专业化调整、现代化管理
结合设计学科特点,突破以往固定教室的授课模式,将实践环节安排的更具灵活性,同时提升并且丰富开放空间以及展陈空间的利用率及利用形式,使教学实践手段多样化。在实验室开辟多样化的交流空间,增加小型讨论桌,使项目团队、学生团队、来访人员、师生之间在设计实践时拥有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也为实验室的教学功能提供保障。实验室的开放管理上做到定时开放、预约开放。以开放促建设,以共享促发展,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设计类实验室实践教学的改革是设计创新驱动下的培养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必然趋势,打通各实验平台提高开放度,促进实验人员专业素养提升,从而实现设计类实验室的转型发展。在创新创业氛围的不断驱动下,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尝试和多样化的手段,对开放性实验室实践教学的探索也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