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协同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化师资培养研究
2019-03-22刘楠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刘楠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目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及沿线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8 六年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合同6000 亿美元,年均增长11.9%。其中,沿线国家直接透支超过900 亿美元,年均增长5.2%。并在沿线国家投资300 亿美元建立一批经贸合作区,解决东道国就业人口30 万。同时,在中国企业在如火如荼的走出国外建设过程中,因为沿线国家没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技术人才需求。[1](P118)中国企业需要大量一线技术岗工人,这就急需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培养不仅懂中国技术和设备标准,又懂外语的技能型工人与海外项目管理、运营、维护的全链条人才。全球化发展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日益强劲。作为协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必然迈向国际化,这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而国际化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支国际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这样一支师资团队必须从人员结构、知识文化结构等方面整体考虑,师资队伍国际化培育培养工作是高职院校当前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工作。
一、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现状
美国、欧盟、日本是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和地区,吸引了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打造出全球顶尖的教学团队,这是他们的高等教育取得领先优势的关键。虽然国内不少本科学校的师资队伍国际化经历近10年培养已初具规模,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培养所需的大量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还刚刚仅在少数国家示范和骨干院校中起步,例如,一些高职院校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期间公费选派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或境外短期培训研修考察学习。另一些高职院校采用请进来的方式,纷纷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或长期担任专业教学、短期讲学、学术交流或科研合作,形式灵活多样。
对于整体而言,高职院校师资国际化建设相对滞后。各高职院校中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较小,师资国际化培养投入很有限,国际化进程缓慢,建设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从师资队伍国际化培养方面,存在教师整体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不多,教师整体国际化意识与能力不强,国际化教师队伍结构尚未形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等方面的问题。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看,高职院校在招揽海外人才方面与国内一流本科院校比较,毫无竞争优秀。国内高职院校财力物力有限,给海外人才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待遇缺少吸引力,能够提供海外优秀人才施展教学科研的平台更是有限,这就造成不仅引进难、留住更难。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素质要求
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核心工作。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四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不仅要求具备高超的专业水平、杰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还要求出色的外语水平、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等卓越性特征,以彰显其自身能力的突出性。
高职国际化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处于一线生产与建设技术工人。他们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创新能力,能够根据当地的生产环境和条件不断更新技能,这就需要高职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训教学,懂得运用教育规律,更要经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制造业和教育领域所带来的多重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企业必将迅速扩大海外市场,同时也将面临国际性企业的竞争。一方面。我国企业占领国际市场,迫切需要一批熟悉掌握制造业国际标准,了解世界技术发展前沿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为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和技术服务,这部分技术人员同样需要具有较强的跨文化国际交往能力、国际活动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配置资源的能力。为培养这类国际化人才,就需要有一批能够熟悉掌握国际交流工具、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国际化教师,具体包括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掌握外国习俗、外国企业文化、外国当地法律制度等知识。
三、高职院校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培养策略
(一)各级政府和高职院校为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政策制度是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保障,各级政府和教育型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在教师国际化发展方面的政策制度方面制定规划,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短期、长期相结合的海外访学、交流、培训的经费资助和政策保障。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研究国家、省市政策,利用好国家和政府留学基金和资助留学、访学政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自行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设立“师资培训出国留学专项基金”和“教师境外培训基金”,积极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总之,使高职教师的国际化培养之路有章可循,有经费保障,通过完备的制度帮助高职教师持续地向国际化道路迈进。
(二)搭建中外院校合作的师资学习交流平台
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高职院校教师将在提升外语水平、掌握国际规则、扩展国际视野等方面受益。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院校、机构、行业、企业签订双边合作协议,建立高职教师国际化培养与实践基地。根据企业的市场需求,结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以政府财政专项经费和学校自筹经费为保障,选派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基地开展访学、研修和实践交流。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选准突破方向,采取互聘互访、中外合作的师资交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一方面,积极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学习沿线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教育手段,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模式与沿线国家教育的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培训、访学、进修等方式将国内的教师派往周边国家,既可以开拓教师的眼界,掌握所在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风土人情,也可以协助这些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此外,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中外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共同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师交流平台。[2](P69)
(三)加强中外校企合作,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在沿线国家建设的中国企业是排头兵,他们在及时获取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信息、人才需求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职院校应该与这些企业之间加强产教融合,合作搭建产教融合型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共同建立人才需求信息渠道,联合制定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规格的标准和国际化师资建设标准。借助平台支持,帮助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强化国际化交流水平,提高专业发展能力,以利于在更高层次上完善知识和技能体系。[3](P57)
(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国际化文化素养培养
高职教师国际化培养不仅具备极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专业文化知识,他们身处异乡,还要了解、掌握、尊重国外的文化和价值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专题研究不同国别的国情、民风民俗,或者让具有在国外学习、生活经历的教师或者企业人员开展讲座、座谈会、研讨活动,让教师认识所在国的国情,为以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提供文化素养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