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护生文化类课程专题教学应展现的广度和张力
——以孔子“仁”的思想为例

2019-03-22王燕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1期
关键词:樊迟仁者孔子

王燕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大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高职院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教育不仅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在于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文化与审美》课程是高职护生通识课程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教学时间又有限,分专题讲授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文化课程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岗位实际要求,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梳理后,最终从儒道思想讲起,这是中国的大传统,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其他文化。而掌握一个学说的好办法就是从核心观念入手,孔子学说的核心观念是仁。高职护生之前在中学学习、背诵过《论语》里经典的句子,但不能对仁进行深入理解。结合历史和生活实例阐释仁,不仅阐释了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还拓宽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一、立足文本,体会仁者爱人的内涵

《论语》共109 处讲仁,但每次讲到仁的含义是不同的,孔子把这个概念放在不同的语境、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解释、描述,让读者触摸、感觉什么叫仁,最后总结仁是德性的总和,所有的美德集中到一点就是爱人,就是有仁爱之心。

通过樊迟问仁的案例体会孔子对仁的理解。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仁者爱人。联系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的章节,孔子回答: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菜农。樊迟走后,孔子评价:小人哉,樊须也!由此我们判断樊迟是孔子不是很得意的弟子。孔子对樊迟的回答隐含批评其缺少仁爱之心。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如果颜回问仁,孔子不会这样回答,而对樊迟来说是很到位的回答。

通过与隐者的对话解读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的原因。《论语》孔子问津。长沮、桀溺两个农人不是普通的农人,是有学问、有想法的人,他们傲慢地回应孔子,劝孔子归隐,理由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1]他们像早期道家的形象,躲开这个世界,逍遥自在。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2]在孔子看来,只要是人就得要跟人生活在一起的,人没有办法跟社会完全斩断关系,处在没有人际关系的环境中过独立的生活。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关怀他人,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人的责任是回避不掉的。隐者保全自我是小伦,躲避社会责任是大伦。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人际关系中要有人的关爱,才能学会仁者爱人。

二、精选案例,贯通古今中外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典型人物或者事件案例作为素材,把课程内容作为贯穿的线索,形成一个有理有例的教学链,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采用案例时力求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者与专业相关的材料,运用课堂所学内容对熟悉的材料进行重新解读,挖掘出新的意义,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是通过虽千万人吾往矣深入理解仁者必有勇的精神。孔子给人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形象,孔子也说过仁者必有勇。对勇敢的理解引入曾子跟他的弟子子襄的一段对话,深化孔子对仁的认识。“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敢是在内心的一个决定,当我发现这件事情理亏,对方是个弱者,我也不敢耍横;我反省自己有道理的时候,虽千千万万的人反对我,我也勇往直前。孔子告诉我们决定勇敢不勇敢的方法,是不是站在正义的一面。联系古今中外两个案例深化对仁者必有勇的理解。一是历史名人,宋朝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天下,心有大爱,发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感叹。这是仁者必有勇的典型体现。二是选取名医案例,这与护生专业相关。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要与西方病理学教授菲尔绍决斗,决斗是欧洲古老的传统,争斗起来你死我活,甚至可能同归于尽。菲尔绍使用的决斗武器是两根德国香肠,一个香肠里注射了一部分霍乱的细菌,另外一个全是霍乱细菌,无论吃了哪一个都可能死掉,俾斯麦宣布取消决斗。这个事例给我们一个启发,勇敢是迂回的、智慧的勇敢。在研讨中深化对勇敢的认识。

二是从隐者的评价体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是位隐者,他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3]孔子一生推行仁义,期望恢复良好的社会道德伦理秩序,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他周游列国,落魄时“累累若丧家之犬”,穷困潦倒,他不管做了能不能成功,以志于道的精神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孔子告诉我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影响到中国人。联系两个案例体会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传承,以及与外国文化的共通之处。案例一是联系《后出师表》一个重要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诸葛亮知道伐魏,“才弱敌强。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伐魏不可为,只是代表一个希望。案例二是联系中国当代小说家史铁生的名篇《命若琴弦》,小说里瞎子的眼睛重现光明是不可能的,正如人生许多理想压根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人类总是怀揣梦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把美好的歌曲和声音留给周围的人。人生的意义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从诸葛亮、史铁生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精神在中国人身上的传承。案例三是联系西方神话西西弗里的故事,挖掘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共通之处。把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与以上三个案例联系起来,把古今中外的案例进行串联,拓展知识的宽度。

三、拓展延伸,开展实践活动

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采用合作探究教学法。以行走苏州、聆听苏州汇报会为例,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查阅资料,在对苏州的历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分组走进苏州的大街小巷。丰富多彩的吴文化是苏南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通过拓展阅读、社会调查、实地参观等形式,指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体验、总结、反思,与课堂教学相互印证。

学生以仁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话题,在对苏州的文化有了解后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进入记录并且制作PPT 进行专题汇报。组员分工明确任务,保证每人都有锻炼的机会。PPT 汇报计入成绩考核,开学布置期中考试后汇报,有充裕的准备时间。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讲、学生代表作为评委打分并且点评、教师每四组点评一次。教师则发挥引导作用,一是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某小组汇报为例。某学生主讲诗人杜甫曾在苏州虎丘、百花洲、阊门等地游历,并写进诗歌《壮游》,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一以贯之,有士志于道的精神,也是孔子仁者爱人精神的体现。教师进行启发提问引发进一步思考: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其诗作被称作诗史,他为什么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流的诗人?教师点拨阐释:诗歌是诗人感动的产物,诗人的感动有高下、深浅、厚薄之分,杜甫的忧国忧国是大爱,不是计较个人得失的小爱,杜甫诗作的感动是一以贯之的博大、深刻、厚重。

立足文本、精选案例、拓展延伸,学练结合,循序渐进,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案例,体会孔子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传承;挖掘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共通之处。把古今中外的案例进行串联,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拓展了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猜你喜欢

樊迟仁者孔子
解读《论语》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仁者爱人
仁者
《论语》中的语境还原与文意理解
《论语》中的语境还原与文意理解
从《论语》中“子教樊迟”浅议如何引导学困生
『仁者爱之理』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