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019-03-22孟瑶新乡学院
孟瑶 新乡学院
当前是一个教育创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建设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学生大学学习生涯中占据着无比重要的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加强对该门课程的深入研究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到我们音乐发展现状和艺术内涵,科学理清音乐史发展脉络,促使学生树立起先进的音乐学习理念,并大力传承发扬我国优秀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文化。
一、当前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受到传统音乐教育理念的影响,存在较多高校音乐教师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教学中仍然在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以自身作为课堂主体按照课程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讲解知识,缺乏与课堂学生的互动交流,这样一来将会降低学生对该项音乐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本身就是一篇有血有肉的音乐史[1],肯定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不同课堂创建情境中,让学生站在自身角度思考分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现状就是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音乐史知识讲解,导致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厌倦的学习心理。高校音乐教师自主创新意识偏低,不愿意深入了解运用不同的最新教学方法,利用先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展开实践教学,从而容易导致该项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偏低,无法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课堂所讲解的各项知识内容。
(二)课程教材内容落后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实践教学中,教材作为学生与课堂沟通交流的核心纽带,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综合音乐能力,教师要合理选择专业课程辅助教材,满足不同层次对该项课程的学习需求。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中采用的教材内容较为落后,通常是局限在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中叶这一百年音乐历史发展。高校采用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材主要以汪毓和编著教材为蓝本内容,这样无疑会导致各大高校在该项课程上的教学内容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无法为社会培养输送出更多个性化的音乐人才,而如果教师只是单一采用某本书作为学生学习参考资料,也会难以促进学生音乐学习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实践教学中,教师缺乏在课堂上引入应用更多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更多只关注到学生对课程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一定程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指引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音乐表演中,这样表现出来的音乐作品会缺乏个人情感。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在绝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发展中,众多音乐教师仍然是将学生考试分数作为对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唯一标准,这样将难以培养出更多高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实践型音乐人才。高校未能够针对音乐课程教学构建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评价工作,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教学评价工作中,教师往往只会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到学生对音乐史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一定程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音乐素质的考核评价。
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改革的实践措施
(一)创新完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
基于高校教育发展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教育理念,创新运用不同教学方法,确保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保障音乐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对于该项课程相关知识内容课件的优化制作,音乐教师要下载准备好各种学生熟知的电影资料、音像资料以及音乐节目等片段,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渠道内容学习了解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实际蕴含的豪迈与悲壮[2]。当高校音乐教师在讲解到《黄河大合唱》这首近现代优秀革命歌曲时,教师可以实现准备好我有关黄河壶口瀑布的视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看到黄河瀑布的壮观场面和磅礴气势,然后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引出本节课堂内容,向学生生动讲解《黄河大合唱》的历史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演绎饱含革命历史情感的歌曲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
高校音乐教师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实践改革教学中,还需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比如,当音乐教师要进行讲解到近现代歌剧音乐时,以《白毛女》作品为例,教师可以创新采用师生互置的方式,将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主动去搜集准备课堂教学资料,优化设计成对应的教学方案,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进行现场模拟授课,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增加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整个课堂变得更加活泼生动,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优化改善课程教材内容
在教育发展新时期,各大高校要加强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教材内容的优化改善工作,虽然说汪毓和编著的《中国近现音乐史》囊括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理实,并且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科学做了比较,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高校教育势必要进行创新改革,社会专家学者对近现代音乐史的深入研究产生了更多新的理论内容,因此针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又出现了众多先进的教材。高校要结合自身教育发展情况和学生实际学习需求,合理选择应用不同的课程教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内容,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学习需求。比如,刘再生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述》,这本书不仅在体例山均是独立专题研究性质的学术成果,并且又根据历史结构不同侧重进行了科学明确的论题定位,能够让学生深入掌握了解到不同历史结构下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综合素养。高校音乐教师还需积极向学生推荐一些浅显易懂的近现代音乐史书籍,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健全音乐教学评价体系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中,高校要注重健全音乐教学评价体系,音乐教师不能只是将学生考试分数作为学生学习能力和素质评价的唯一标准,这样无法将学生对于音乐史的理解性转化为实际应用。针对于此,高校音乐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综合考核评价。比如,当音乐教师讲解完近现代音乐史的民族器乐相关知识内容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族器乐知识的理解,科学判断出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并利用相关乐器进行作品演奏[3],然后教师可以综合采用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以及互评方式,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评价中,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理解分析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音乐实践技能应用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想实现自身音乐教育建设稳定持续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音乐综合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改革工作。高校音乐教师要将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创新完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健全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保障音乐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