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纸媒如何编辑制作国际新闻
——以《北京晚报》国际新闻报道为例
2019-03-22秦秀玲北京晚报国际新闻部
秦秀玲 北京晚报国际新闻部
国际新闻是很多纸媒的主打内容之一,受众通过报纸所开设的国际新闻版面,可以对国际时事热点进行全面了解,甚至一些纸媒的忠实受众,订阅纸媒的主要目的正是能够读到国际新闻。广播电视或一些新媒体虽然也提供国际时事类资讯,但纸媒所特有的分析角度以及内容的广度和厚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给受众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北京晚报》的国际新闻报道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注重深度加工,尤其是遇到重大事件时,各种手段齐上,形成报道强势;强化制作意识,图文并茂,全方位还原新闻事件、解读新闻背后;突出策划意识,结合国内热点,引入国际视角,及时报道国外如何处理类似问题。
一、注重新闻整合 巧用关键词打造亮点
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纸媒的国际新闻稿件通常都来自于新华社,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材,相对比较被动,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制作出一顿精美“大餐”,考验着纸媒编辑的能力。在当前形势下,新媒体的发展已经实现了资讯传播零时差,如果纸媒在进行国际新闻编辑与制作时,过多考虑时效性,则会失去新闻传播效果,所以纸媒应该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在强调时效性的基础上,注重新闻整合,突出知识性、服务性和趣味性。
在这方面,《北京晚报》常用的制作手法之一是巧用关键词进行整合,把零碎的信息串起来,打造出可读性强的版块。如2019年8月11日第6 版,在当天热点新闻极少的情况下,编辑选取了3 条比较有意思的稿件:英国大范围停电、美国男子带枪逛超市、英国夫妇卖仿真儿子,然后用惊魂、惊吓、惊人三个关键词加以“包装”,这样的设计显然很抢眼。如2019年5月7日第23 版,用伤、闲、乐三个字串起法国电信巨头惊现自杀潮、美国人最爱“八卦”、巴黎警局因跳蚤太凶关门三篇稿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读性。 如 2019年8月6日第22 版, 用 变了、急了、拒了三个关键词串起印度取消克什米尔“特殊地位”、韩国砸钱推百种产品国产化、澳总理称不会部署美中程导弹三篇稿件,让硬新闻实现“软着陆”,提升传播效果。
版面语言是吸引受众的主要手段,同时还会体现出媒体的审美价值。编辑在进行新闻整合时,可以运用多种手法丰富版面语言,但最重要的是选择贴切传神的关键词。如《泪点》(2016年1月8日第16版)一文,以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痛陈枪支暴力顽疾时禁不住飙泪为新闻由头,从解读总统泪点的角度回顾了普京和朴槿惠洒泪的背后,启示受众政治人物们的泪腺发达程度除去自身性格的因素,与国内的政治语境也有很大关系。
国际新闻具有涵盖面广、内容繁杂等特点,面对海量信息,编辑如何“沙里淘金”非常重要。《北京晚报》国际报道一直坚持受众本位,尽量选取与受众最贴近、最能让受众产生共鸣的稿件。如围绕投资、中奖、股票的话题总能引起受众的兴趣,编辑在遇到这类报道时就格外认真,不仅花心思整合,还有意识加以引导,如曾经刊发的《中巨奖 丈夫“巧计”瞒妻子》、《姑姑中大奖 侄子拿锤抢》等稿件,在充分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通过编辑手段的运用让受众得到某些启示或警示。
二、强化新闻制作 深挖细节多视角解读
与新媒体的快速及时相比,纸媒处于劣势毋庸置疑,但纸媒可以强化制作,在深度厚度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融媒体时代的新媒体平台每天所更新的新闻数量庞大,在进行重大新闻报道时,通常都会以粗放式的专题集纳的方式进行制作,新媒体受众基本都是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阅读,主要了解自己所关注的内容。而纸媒则可以有针对性地面对目标受众,合理化地对报道内容进行深度加工。编辑可以采用巧妙的编辑手法,将相关新闻的各类信息“一网打尽”,使受众能够对整个新闻事件的背景、人物、图片以及历史资料等都有所了解。
《北京晚报》强化制作意识的常用手法是对重大事件进行“精耕细作”,全方位、多视角解读。国际重大事件往往全球瞩目,报道素材有的很多有的极少,需要编辑开动脑筋、深入挖掘。如关于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的报道(2019年4月16日第24 版),编辑在新华社稿件的基础上对照英文,多方寻找材料补充细节,从目击、救援、损失、原因等视角,用揪心、伤心、痛心、惊心四个关键词串起整篇稿件,还原了大火事件的来龙去脉,形成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后续几天编辑坚持盯紧这一重大事件,继续整合拓展报道内容,都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注重节点性报道也是《北京晚报》强化制作意识的重要手段。节点性报道指的是到某个重要时间节点时把此前的碎片化新闻重新加工整合,提炼出新的亮点来。例如《冷暖自知 苦乐不均》(2018年12月25日第14 版 和 15 版 )这 组 报道,2108年大事频发,全球震荡,编辑特意选取十个政要人物,通过对他们的报道,回顾一年来国际政坛的风云变幻、潮起潮落,每位政要人物的年度影响指数则分别用“天气”来展现,例如特朗普的影响指数是“飓风”、普京是“初晴”、特蕾莎·梅是“沙暴”、马克龙是“霜冻”等,从内容到形式可谓达到了完美统一。
如《比比谁更失意》(2016年12月19日第15 版)一文,2016年是多事之秋,很多国家进行了总统选举或政府换届,一批“新面孔”闪亮登场,一批“老面孔”即将离场,编辑选取了6 个关键性政要人物,分别用饮恨、玩砸、灰心、难堪、不甘、纠结等词语进行点评回顾,读起来别有意味。
三、突出策划意识 结合国内热点推专题
融媒体时代对纸媒的国际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不能局限在简单的一事一报上,而应该要更加贴近受众,贴近热点,突出策划意识和服务意识。
编辑在对相关新闻进行选取与处理上,必须要将受众的生活环境以及所关注的焦点进行综合性考虑。也就是说,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接地气处理,要能够使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都能读懂理解,拉近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这方面《北京晚报》国际报道中比较常用的一个方式是结合国内热点推出相关专题,有针对性地报道国际领域的类似新闻,让国际新闻“落地”。专题性策划深入下去将会成为纸媒国际版的拳头产品,但必须要在第一时间推出,时效性一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例如《突破垃圾分类难点 哪些经验可借鉴》(2019年7月4日第22版 )一组稿件,垃圾分类问题成为当前热点话题,国外是怎样处理这个问题的呢?这篇文章配合国内热点,特意刊登了日本、德国、新西兰三个国家的垃圾分类发展历史以及管理方法,让受众全面了解垃圾分类中的要点和难点,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如《国外鸡趣》(2017年1月28日第11 版)一文,鸡年来临象征吉祥如意的“鸡”成为热门话题,在国外鸡界的趣闻也多种多样,编辑特意选取了为鸡织衣、养鸡为伴、伴鸡环游等一组趣味性很强的稿件,为版面增添了节日气氛。
策划意识的提升需要编辑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要有敏锐的眼光和高超的专业水平,随着媒体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纸媒的国际新闻编辑必须及时转变陈旧的传播理念,加强专业能力学习,能够涉猎更多与之相关的知识,不断对国际新闻版面进行创新,争取为受众带来最佳的阅读体验。
四、结语
总之,融媒体时代传统纸媒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要想在融媒体时代依然得到发展,必须要有求变和创新的发展理念,利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在大环境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新技术发展虽然日新月异,但“内容为王”不会改变,国际新闻报道也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出更加新颖的传播手段和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