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途径探索
2019-03-22蒋仁福赵小明姜飞王力禾
蒋仁福,赵小明,姜飞,王力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对可能伤害自己的威胁性事件或者刺激性情境产生强烈反应而逐渐形成的。它呈现出躯体机能的复杂变化和心理活动的持续紧张等一系列表现。有研究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如高俊等选取了263名少数民族和367名汉族大学生进行了SCL-90心理健康测评,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精神病性、偏执、恐怖、强迫和焦虑5个因子分较高,各因子分除躯体化外都高于汉族大学生。[1]另外,少数民族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2年,教育部的官方统计中,少数民族研究生人数99 441人,占总数的5.78%。少数民族普通本专科学生1 779 591人,占总数的7.44%。[2]应该充分认识到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落实到位。
1 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意义
1.1 少数民族学生生源的地缘特点突出,其身心健康对学校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中西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一直都是各国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和武装颠覆的前沿阵地。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危机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将会使其对学业和生活产生强烈的逃避心理,易成为敌对势力分化和培养的对象,对校园安全和社会安全产生不可估量的破坏作用。另外,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是本民族青年群体的杰出代表,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影响力,肩负着振兴西部,繁荣家乡,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是党和国家重点培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发展任务,成为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3]”
1.2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能提高对该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学生既有不同又有共性,研究他们的心理危机问题也能为解决其他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提供借鉴,提高学校整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水平。
2 少数民族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剖析
2.1 学习基础薄弱导致的学业压力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基础教育较为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汉语基础不是非常牢固,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一些障碍。这些弱势尤其是在计算机、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中非常突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学习态度,二是学习方式方法。对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态度端正,肯下苦功夫,但是由于基础的薄弱及语言理解等方面的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对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学习的热情。轻者成绩不理想,出现不及格等现象,严重者会引起学习困难、考试恐惧、学习焦虑等心理问题。[4]
2.2 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导致的生活压力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重较大。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也会在学生身上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生活费用有限,大多数仅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支出。当他们面对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时,往往会产生自卑感,不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进而导致焦虑、抑郁等极端情绪。这些压力往往给他们造成较为严重的创伤。
2.3 生活环境改变带来的心态调整困境
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基本已经到内地接受过预科班教育。但学生在家乡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很多学生在学校里还会感到难以适从。如气候条件的变化,日常饮食环境的变化,语言环境的变化,宗教信仰的差异等都会或多或少给少数民族学生带来困扰。外部生活环境的改变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焦虑等情绪,延长学生在校的适应期。
3 构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途径
3.1 全人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抵御心理危机的能力
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尤其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发掘、培养、发展工作,充分发挥优秀少数民族学生的引领作用。要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教育。通过加强对专业教育的投入和学业指导提高其学习能力,增强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降低他们因为学业困难导致的心理危机。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引导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学生工作、文体活动等全方位提高其素质。
3.2 精心服务,降低少数民族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
首先是要着眼于“两个时期”:入学时期和特殊时期。在入学时期,要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教育工作,耐心为他们答疑解惑,减少他们因为环境陌生、孤独无依而产生的心理危机。通过开展“爱祖国、爱民族、爱学校”三爱教育提高学生对国家、民族、学校的认同感。开展有益于身心的集体活动,在与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会对照自己与他人的人际交往模式,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的不足。[5]
要加强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通过多种措施解决他们努力成才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在助学金的评选,助学贷款的指标下发,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学费减免等方面优先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保证他们有尊严地在学校里生活。尽可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学校一是要尽可能通过开设民族餐厅等形式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要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其他学生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
3.3 精细管理,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的过程控制
校、院两级要统筹领导,共同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处理负责。其次,要建章立制。制定副书记、辅导员定期与学生谈话,定期进课堂、进宿舍制度,及时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动态。制定学校与学院管理干部例会制度,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及时处理。制定少数民族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对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有序处理,努力降低事件的风险性和破坏性。
3.4 加强投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要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场地投入,克服“人手少,地方小,经费缺”的矛盾。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情绪发泄室,情境体验室,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要加强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心理普测的科学性,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危机问题的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完整准确的数据库,定期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将心理问题出现的影响降到最低。要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举办多姿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心理问题,勇敢面对心理问题,避免学生对心理问题产生误区。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要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为学生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强调重视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特殊性,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积极面。[6]
4 结语
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是基于多种原因,也只有从全人教育、精心服务、精细管理、加强投入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才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