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信息化境域中的开放教育重塑及转型
2019-03-22白昊
白昊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贵阳 550004)
我国高校信息化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经过了如下发展历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高校主要着眼于计算机、CAI课件、互联网及分散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几乎所有的高校在这十多年都经历了一至两轮的数字校园建设,提升了高校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使“数字大学”的建设转向“智慧校园”的发展完善。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1]“智慧校园”的概念,最早于2010年左右提出。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当前,云计算、大数据、无线通信、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通过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信息化应用的深度整合、信息终端的广泛感知,推动智慧化的教学、智慧化的科研、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以及智慧化的服务的建设,逐步构建成熟和完善的智慧校园。[2]近十余年来,《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规划(纲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于此,开放大学应结合现状及办学经验,重新思考开放教育的基本定位,重塑开放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智慧大学转型。
1 开放教育基本定位的元思考
当前,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已成为开放教育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共同的发展路径,同时,普通高校将学校教育资源推向社会实现大众共享,这样,开放教育的“开放、远程、网络”特色将不再是其独特性的体现,其与普通高校的边际界限越发模糊。开放教育存在价值的合理性、必要性将受到质疑,其发展空间将因普通高校挤占而被动收缩。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开放教育的独特价值,重新规划其发展方向,在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推进中调整发展方向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鉴于此,应从如下几方面对开放教育进行元思考:一是实践中教育对象限于成人,这在新的形势下已不合适,泛在的终身学习时代应将教育对象范围扩展为全民,教育对象的全纳化应是开放教育改革的方向,这不仅要体现在办学理念上,在实际工作中也应该由上而下逐步调整各级开放教育机构,使其办学机构、办学机制、开办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网络资源等多方面与全纳教育、终身教育相适应。二是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全纳化必然导向差异化教育、个别化教育、本土化教育,如此复杂、多元化的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是否能满足,这种浩大的教育工程是否能承担,现有的开放教育体系应做哪些改变才能担负起这一重任,与相应机构合作办学、资源共享共建的协作机制、权益分配等等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三是开放教育应根据受众特点进行准确的教育偏向定位,即在学术取向还是实用取向、社会性需求还是个性化需求、高标准还是中低标准等做出偏向抉择,虽然二元分立思维范式存在局限,随着社会发展,也趋向于超越二元对立,但目前却必须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当下及较长时期内,开放教育应偏向于实用取向、个性化需求满足及中低标准要求学生,这是基于实践经验的选择。普教化的开放成人高等教育,照搬普通高校重学术知识的传授取向,其结果是“无学”现象的普遍化。四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全面渗透与融合,也逼使现有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及管理方式等必须转型,缩减线下教育领地,拓展线上教育空间,吸纳新的学习方式(如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翻转学习、混合学习),开发网络可视化、微化教育资源,构建新的移动终端学习应用软件或平台,借力大数据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传感技术等推动教育智慧化发展。五是时代变化节奏的加快,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促使教育必须不断改革方能满足社会及个体的发展需要,同时,教育受传统惯性的束缚必然有一定的滞后性,它如何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未来需要的人才。现在的教育必须进行前瞻性思考,对人才规格的思考必须有提前量,否则培养的人将不能应对他们成长起来的社会挑战。今天,教育为未来培养人变得越来越紧迫、越来越重要;六是随着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教育资源的大众共享,开放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同质化倾向加重,二者的竞争将不可避免,是否重走过去双方大抢成人生源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老路,还是找准自身定位,开辟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普通高等教育尽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但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它只能接纳经过分层选拔的一部分青年学生,不可能涵盖全体高中或中职学生,并且,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地区、贫困人口占比并不低,因此,原先定位的成人高等教育仍大有潜力可挖,但这块固有的领地一直在收缩。七是扩展开放教育空间,拓宽特色教育服务内容及渠道。普通高校大众化、教育资源社会共享是发展大趋势,如果将来网络学习能在线认证、学分银行真正普及落地,那普通高校将来必然会全面介入社会教育,因此,现在开放大学若不积极应对竞争,不开源创新,那开放教育之路将越走越窄。一方面,开放教育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开放教育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提供特色教育服务,老年群体、青壮年群体、中小学生、养育期中的父母、择偶期间的青年男女、人生关口经历磨折的人、职业定位或转向的人、发展兴趣爱好的人……这些不同群体、不同个体的非学历性需求都值得开放大学深入调研,借助大数据进行偏好分析,进而对特定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服务,甚至能如私人医生一样提供专门化的上门教育服务。面向全体、没有边界、追踪需求、随时定位目标人群,提供特色教育服务,泛在、终身、全纳、个性化、针对性、实用性、多样性等是开放教育建构自身独特性的发展方向。当然,现阶段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覆盖的范围太广、受众太多、教育资源有限、传统惰性等都会制约这一构想的实现,但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智慧大学的建设走向成熟及开放大学改革的深化将为开放教育构想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支撑条件。
2 重塑开放教育体系
后工业社会已然到来,但开放大学并未褪去工业文明的“外衣”,这也说明改革并非易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需共同发力,才会有所大成。
首先,开放大学办学方向需要重新定位,开放大学的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自有其历史局限性,在新时期,其原初定位的在职成年人继续教育(后来实际演变为学历补偿教育)的历史使命已趋于完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异化为“文凭卖场”的广播电视大学也逐渐失去其成人在职学习的本质意义,品牌形象的恶化甚至一度有取消其存在的呼声。因此,当下必须改弦易辙,重新思考办学方向,不能继续固守“学历提升”这一单一化的办学思路。
其次,继续发挥业已成型的以国家开放大学为龙首的巨型网络组织优势,同时,也要重新思考各级主体功能角色及权益归属以有效整合资源、激发各主体积极性。1979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随后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相继建立,现已形成由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地市级、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和工作站组成的覆盖中国大陆的远程教育系统,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巨型大学,是世界教育发展史上难得的巨型网络组织。在过去,它对全国各地的成人继续教育发挥过巨大的助推作用,但其过于集权的管理体制、如传销组织式的层层抽成的利益分配机制、大一统的上下一致的教学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等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学习者越来越凸显的个性化追求。重塑开放教育体系,要珍视现有的巨型架构及网络化组织,这是难得的组织资源,不过,也需要消减集权化倾向,向分权方向发展,发挥各级电大,尤其是省级电大的主体作用,当然最理想的是在集权与分权之间取得平衡,不同方面的归属与管理权限需要界定清晰,国家开放大学与各省级电大、省级电大与下属电大分校、各省级电大之间,既要有沟通合作机制,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大有合作的空间,也要赋予省级电大较大的自主权,毕竟教育民主运动、校本化发展方向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潮。
再次,电大初始定位的历史局限性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突出,广播电视大学应该换牌,既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转型为国家开放大学,各省级电大也应该向开放大学转型,当然,这不仅仅是换一块牌子,意味着从内而外全方位地改造升级,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型大学是其建设方向。
最后,重塑自身需要从教育定位、办学体系、管理模式、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学校部门等多方面着手改造,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性的改革过程。从单纯满足学习者学历需求向学历需求、非学历需求并重的方向转变,未来更多的是满足非学历性需求,这是办学定位及方向的转变;办学体系需从金字塔式权力集中模式向组织扁平化方向发展,这是个体意识张扬的时代,视教师及其他员工为执行工具的观念已落后于时代,需要激发教职员工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教育改革中享受参与、创造、获得的快乐,没有教师的改变,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会异化或流于虚妄。各级电大还需面对社会转型增设新的机构,合理配置人员以应对社会嬗变、科技革命所引发的教育革命,如研究智囊型部门,为学校决策建言献策;教育大数据分析部门;教育信息技术部门;教育市场学习需求分析引导部门;教师培训部门等。
3 加快推进开放大学向智慧大学转型
“智慧校园”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有机融合,将学习环境场景化、学习过程数字化,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便捷地获取资源和服务。其主要特征为: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校园环境全面感知、海量数据智能分析、业务应用智能全面、个性服务方便快捷。[3]因此,智慧大学的建设需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人才队伍的建设,任何改革的推动需要依靠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并具有实践力的人才能推动,且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发动,而是需要志同道合的一个合作性群体方能达成目标。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第一要务,需要学校大量引进适合的人才,尤其是既懂教育教学,又精通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人才,这是开放大学人才引进的首要选择,比如大数据人才、云计算人才、计算机软硬件人才、网络人才、网络平台建设人才、人工智能人才、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教育资源建设信息化人才等。同时,学校要大力培养现有教职工,加强培训,大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实践技能,不能只专注于学术性或理论性培训,更多地应偏向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的培训,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必须在做中学,因此,需要组建合作团队,在实际操作的小项目中帮助教师成长,提升他们的实干精神、信息技能和素养。二是开放大学应加强学校信息技术基础建设,当然不能像过去那样视添置电脑、投影仪、服务器、布设网线光纤等就是建设智慧校园,这是教育信息化初级阶段的重要工作,但已不是当下的主攻方向。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更重要的是运用新技术进行软件开发、搭建平台、分析数据、优化管理等。三是学校应进行全盘规划,确定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方向和核心技术。当前智慧校园建设主要集中在总体框架设计与基础环境建设两个方面。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核心技术,主要涉及教育资源平台、智慧校园智能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移动学习系统、数字化实验系统、智慧校园文化系统、家校通系统等各个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4]相对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更强调融合,开放大学应建立以大数据为核心,以智能感知为神经末梢,以移动互联为神经网络,以智慧应用为依托,以自适应、个性化用户交互为目标的智慧校园信息化支撑平台,实现高校各项业务的智慧型应用。学校智慧校园体系结构包括智能感知层、网络通信层、大数据层、智慧校园应用层、自适应交互平台、支撑保障体系等。[5]四是开放大学利用自身发展经验及优势,统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资源,互通有无,合作共建共享,当然,国家开放大学要发挥引领作用,利用远程教育办学经验及资源,借鉴国内外智慧大学建设经验,调整建设方向,弥补短板,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向智慧校园建设倾斜,超越普通高校,紧追国际前沿,率先办成国内一流智慧大学。同时,发挥电大巨型网络组织优势,统领各级电大协作并进,为全纳的多元化学习者提供智慧教育服务,满足其多样性需求,走出开放大学独有的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