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路径研究

2019-03-22陈连锦

船舶职业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共青团工匠培育

陈连锦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362000)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前,工匠精神引起多方关注。“工匠精神既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也是一种执着敬业的职业精神、尽善尽美的价值追求。”[1]“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等职业精神的体现。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是“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敬业是对自己的事业怀有一份敬畏之心,对自己的事业更多一份热爱。精益是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专注是执着、坚持的美好品格。创新是事物保持发展动力、保持新的发展态势的源泉。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其含义是指“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数字接收设备为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体”。[2]作为网络资源集合体的新媒体具有信息传输方便且迅捷、信息交流双向互动等种种优势,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在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中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团委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服务青年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工作。高职院校团委可从顶层设计、思想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工作队伍素质、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评价等方面探寻新媒体视域下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路径,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1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意义

工匠精神究其实质就是一种职业精神,其形成过程受到企业文化、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影响。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校园文化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影响巨大。当前,新媒体影响广泛,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共青团来培育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共青团重视青年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有助于共青团拓展工匠精神培育的渠道,增强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便捷性

过去,高职院校共青团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静态传播,如校报、校刊、橱窗、展板、黑板报等,或者是校园广播、电视等。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微信公众号、微博、H5网站等成为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新平台。新媒体信息量极为丰富,不仅有文字、图片、声频,还有动画、视频等,具有信息传递的迅捷性、互动性和多元性等优点。共青团组织可以将各种媒体产品进行灵活组合,实现相互嵌入和信息联动[3]。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工匠精神学习的资源和素材,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拓宽学习途径、方便高职学生的学习。

1.2 有助于共青团丰富工匠精神培育的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兴趣

新媒体时代和传统媒体的宣传工作相比,学生不再是单方向接收信息,而是双向互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参与和互动程度是重点。广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在自己的移动端上选择感兴趣的工匠信息并随时发布、进行交流和二次传播。高职院校共青团在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时借助新媒体手段有助于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互动,同时根据学生的留言、评论等互动反馈,灵活调整工匠精神传播途径和内容。高职院校共青团借助新媒体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通过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和易于接受的沟通方式[4],增强工匠精神培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3 有助于共青团丰富思想引领的内容,提高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实效性

共青团担负着教育和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任务。新媒体让信息发布变得十分容易,但是也存在着不良信息容易侵入的现象。高职院校共青团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有助于图文并茂地展现工匠先进典型的内容,有助于贴近青年学生的需求,吸引更多学生受到工匠典型精神及典型事迹的感染和影响,从而提高思想引领的有效性。高职院校共青团凭借多元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让工匠精神得以更好弘扬,让校园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让高职院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变得越发强大。

2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共青团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路径

2.1 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工匠精神认同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共青团有效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需要高层的战略重视。高职院校领导要注重顶层设计,把高职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纳入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共青团要重视新媒体环境下工匠精神工作的开展,成立相关的新媒体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小组,建立工作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把新媒体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成绩纳入相关考核之中。

除重视顶层设计外,还要强化工匠精神的认同教育。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及校情校史教育时通过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初步理解。建设有关工匠精神学习的网站,借助网络信息丰富且便捷的特征,加入链接资源,丰富内容外延,汇总形成工匠精神信息资料库,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让学生便捷地下载传阅,让学生在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中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政府在互联网、微信等公众平台开展的优秀工匠评选投票活动。通过政府和学校对工匠精神的大力宣传,使社会公众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工匠精神。

2.2 依托新媒介加强思想引导,创新工匠精神宣传形式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是当前高校共青团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利用好各种媒介融合多渠道传播进行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巧妙地将工匠精神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新媒体的介入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环境育人功能更加凸显,因此,高职院校团委要注意育人环境的营造。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引入体现职业特性的工作规范与标准、职业能力与素养等优秀企业文化元素,打造仿真的实习实训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的场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学校网站等形式对身边“能工巧匠”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打造“信息工匠人”,发挥其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如提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的吸引力,多用Flash动画、图片和视频等表现手法改良页面设计;设置线上陈列馆具体展示近些年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荣誉及教师的专利,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案例或作品中充分体会、感知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开展“典型工匠”“典型劳模”的专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手艺》 《留住手艺》 《传承》 《大国工匠 匠心筑梦》等弘扬工匠精神的纪录片和宣传片,帮助学生培养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要注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利用微信公众平台、QQ、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渗透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助力职业人格的培养。由高职院校团委建设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有关工匠精神的内容来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注重对学生执着信念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利用班级、专业、学生会等各种微信群,开展各种有关工匠人物评选和工匠主题活动,在上述过程中渗透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渗透职业人格的内容。对新媒体平台信息进行监督过滤,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及时和青年学生交流沟通思想,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

2.3 开展网络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工匠精神体验活动形式

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在校内外文化活动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新技术、新手段,积极开展各种有关工匠精神的体验活动。依托学生社团以工匠精神为主题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领会工匠精神,并鼓励学生创作优秀的工匠精神题材的图片集、动漫和微视频等网络文化作品。工匠精神的网络文化作品尽可能用青年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来呈现。如定期举办摄影比赛,鼓励大学生进行泉州工匠主题摄影甚至是工匠题材微视频的制作等艺术创作;举办校园年度“工匠榜样”等活动,依托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投票。在“2017年度全国高职学生‘劲牌阳光奖学金’暨‘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寻访活动”中,笔者所在的学校,曾有学生获得优秀奖,学校以该学生为榜样进行教育,该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起到很好的效果。高职院校可借助新媒体手段,通过更多的活动寻访身边的榜样,力图以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为榜样现身说法,提升工匠精神学习与传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利用校园网络媒介平台,如网络社区、微信公众号、QQ和微博等,一方面推送工匠精神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发起讨论话题,开设“工匠精神大家谈”等网上专题栏目。通过文本、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工匠精神的内容,实现师生互动的功能,让学生可以自由便捷地根据需要进行工匠精神的学习。

利用网络虚拟环境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以网站、论坛、QQ群、微信群等为载体,开辟网络社会实践基地,如建立共青团践行工匠精神社会实践论坛等。在暑期社会实践环节,学生也可利用新媒体全程记录上传有关过程,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真实性,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2.4 加强新媒体和工匠精神素养培训,提高工匠精神培育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利用新媒体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要加强工作队伍素质的提升。除团委工作人员外,还要聘请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员任职新媒体中心指导教师,同时指导教师应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新媒体素养培训,更新学生干部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学习新媒体,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通过组织培训、考察交流和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和团委工作人员的新媒体技术和工匠精神素养。

选择具备较高工匠精神和新媒体素养的高职学生作为高校共青团工匠精神宣传工作的骨干。通过高职院校团委工作人员、指导教师和大学生骨干,带领青年学生干部队伍一起广泛地宣传工匠精神,并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平台把青年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做实,通过微信、网站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宣传。

2.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培养

在创新创业方面,利用网络鼓励学生创业,帮助学生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增强职业信心和创业动力,帮助学生学习创业者的工匠精神。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双创”平台,构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虚拟实训平台,帮助高职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场景中开展创业活动,接受企业环境和工匠精神的熏陶。同时,学生创业区可以建立“创业管理模式”,教师全程指导。教师全程把关学生创业方案,给予有效指导。注重与企业工艺大师、技能大师、能工巧匠以及社会创业成功者的联系,并创建“双创”团队、创客实训室,以具体“双创”项目为载体,通过在线指导等方式,指导高职学生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项目孵化和应用推广等活动。

高职院校共青团要加强就业指导课教育,通过微信、微视频等方式进行,利用新媒体宣传手段,讲典型真实故事、典型精神品格,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安排。活动初期可以考虑播放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和学生代表的求职经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生涯;活动中期可以考虑邀请企业的人事部总监和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开设在线讲座(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如何面试、如何进行职业选择、平时怎么积累能力和如何进行自主创业等)。活动中期还可以给学生在线指导求职简历的写法、求职面试技巧和创业知识等。活动后期,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招聘会,让学生利用手机把招聘会全程录下以便后期可以反复观看,同时针对自身的不足做出反思和修正。

2.6 利用新媒体网络渠道进行考核评价,创新工匠精神学习效果评价

重视考查学生在工匠精神等方面的职业操守[5],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视频网站、微信、和微博等网络和新媒体的普及,使得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成果可以更自由、便捷地在网络上公布。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创作的兴趣,另一方面可借助新媒体更好地展示其创作的过程。在检验学生学习工匠精神成果的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渠道要求学生发布工匠精神网络文化产品。学生所创作的作品在网络上传播,将点击数、口碑评价或者是投票评比来等作为考核学生学习工匠精神情况的依据。另外,在一些团委举办的科技文化节中,可以设置一些微电影创作的比赛,将学生的相关作品在微信推送中发布展示,进行网络投票,评选出相关的奖项,然后给予鼓励。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真正为培养创新技术能力和行业顶尖业务能力的工匠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高职院校共青团在运用新媒体创造性开展服务青年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时,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和新形式,更要注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运用,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双向联动中,形成与时俱进的工作模式。

猜你喜欢

共青团工匠培育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