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航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9-03-22刘雅奇郭兴华
刘雅奇,郭兴华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10)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伟大构想的实施,对高素质海运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我国在从海洋大国、海运大国向海洋强国、海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航海教育承担着培养航海人才、提升海员队伍素质的重要使命[1]。目前,我国航海教育主要由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构成,其中,高职航海教育培养的学生占比超过70%,本科航海教育培养的学生占比不足30%,而本科航海类毕业生真正能够从事航海工作的很少,有统计显示,具有本科学历的航海类毕业生5~10年内流失率高达70%~80%[2]。可见,未来我国高级海员将以高职毕业生为主。然而,在新的形势下,高职航海类学生普遍表现出学习动力缺失、专业兴趣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高职航海教育亟待解决的。
1 高职航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学习动力缺失
高职航海类学生学习动力缺失,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1.1 学生基础较差
由于最近几年高校扩招,全国适龄生源不断下降,加上不少原来的高职院校升为本科,高职院校尤其是属于艰苦行业的航海类高职院校的招生难度逐年增大,招录分数线逐年降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础素质表现得越来越差。
1.1.2 缺少竞争意识和生存危机
由于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多是独生子女,且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他们在进入大学前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进入大学后,缺少了升学压力,致使他们愈发缺少竞争意识和生存危机。
1.2 专业兴趣不高,从业意愿降低
在对某校往年航海类专业学生从业意愿调查中发现,愿意从事海员职业并长期坚持的占15%;愿意从事海员职业但不会长期从事的占35%;不愿意从事但没有更好选择的占30%;高达20%的学生选择放弃海员职业[3]。该高校2011-2017年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在行业内的签约率从96.62%下降到73.95%[4]。归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海员职业终归是相对封闭、艰苦的行业。海员工作的地方远离家庭,常年无法与家人团聚甚至是无法取得联系,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所以一部分学生的家长、亲人对其出海工作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学生,对从事海员职业的意愿就更低。其次,海陆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陆地上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工资水平正在逐年上升,原本比较优越的海员薪资待遇丧失了优越性,对人们的吸引力也随之下降。第三,缺乏职业规划和就业引导。良好的职业规划能够增加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避免就业时的盲目和短视,然而高职航海院校在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就业引导上还存在缺失和不足。第四,传统就业意识使然。海员职业相对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吸引力较差,很多学生家长更倾向于孩子从事后者,加上现在就业自由度比较高,很多学生希望能够服从内心的安排,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1.3 违约率攀升,忠诚度不足
船员流失率高、服从意识差、忠诚度不足是业界的共识。统计显示,具有本科学历的航海类毕业生5~10年内流失率高达70%~80%,对7所航海类高职毕业生流失率统计发现,学生毕业5~10年的流失率高达40%~50%。违约率攀升、忠诚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一是对行业的不了解和缺乏职业规划。很多航海类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填报专业的时候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或者喜爱,在对报考航海类专业的初衷调查时发现,真正了解航海职业并且比较喜欢的学生占比不足10%,而超过85%的学生是出于工资高、好就业、其他人推荐甚至是出于好奇盲目报考的。在大学读书期间,缺少对专业的了解和就业指导,又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导致很多学生在选择职业、选择工作单位的时候很盲目,出现跟风现象。到了船上或者公司根本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美好,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职业要求,最终导致辞职。二是契约精神的缺失。作为国际职业的海员应该具备较强的契约精神,但是,由于我国的法治化进程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法律的普及程度和履约精神还不够,造成我国海员在履约上显得比较随意,开心就做、不开心就要求下船或者辞职的现象比较普遍。
1.4 动手能力弱,服从意识差
动手能力弱、服从意识差是当前许多海员的一个特点。我国高职航海教育的评价模式是以理论考试为主、实操考试为辅。学校为提高考证通过率,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也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往往在不理解知识和规则精神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导致学生在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动手能力低下。很多航海类高职院校的半军事化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没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再就是学生自身的原因,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给予的关怀比较多,致使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而对于学校来讲,由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管理学生的时候不敢管、怕出事,最终导致学生的服从意识变差。
2 提高航海类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2.1 培养职业兴趣,提高专业认同感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兴趣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职业兴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意识,提高专业认同感。
航海类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在学生入学后开展航海主题教育,邀请优秀毕业生进行言传身教,传播航海的乐趣;把兴趣教育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心理培育,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航海的魅力;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尽早安排学生上船进行体验实习,在实践教学中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建设富有特色的社团,加强航海文化教育,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航海、热爱航海。
2.2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一个人从事某一职业所承担任务和预期计划。结合某人的性格特点及爱好,分析测试其在某一领域预期能够达到的成就,为其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这一规划来谋求未来的职业并制订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对于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来讲,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促进学生职业思想的稳定,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助于职业规划的顺利实现。因此,高职航海院校有必要开展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效能感。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融入教学,也可以以聘请企业知名专家或者校内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可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性,结合社会需求和个人特征来分析其就业方向和择业标准等问题,良好的就业指导能够解决学生在就业选择中的盲目从动,增强学生从业的信心。
2.3 开展校企合作,植入企业文化
校企合作是最近几年高职院校探讨的比较多的学生培养模式,其优点不言而喻,其中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在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下,应多注重引进企业的管理文化,让学生熟悉公司的管理方式,以期未来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制度;充分利用企业的平台,尽量为学生提供体验航海生活、锻炼航海技能的机会。
2.4 重视半军事化管理,培养忠诚度与服从意识
航海院校引入军事化管理最早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大连海事大学,而后交通部下发了《关于部属高校航海类专业半军事化管理的通知》,自此半军事化管理在各大航海院校逐渐实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航海类院校实施的半军事化管理制度已日趋完善。但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现行的半军事化管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现行的半军事化管理不能够适应时代的特点、行业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需要对传统的半军事化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再就是很多航海类院校的半军事化管理仅仅是一个制度,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不能够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服从意识和忠诚度的培养也就收效甚微,这种现象在航海类高职院校表现得更为突出。
2.5 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改变考试评价模式
现阶段,我国航海类高职院校实施的学生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两年半,理论学习期间在船上认识实习15~30天,理论学习结束后再在船上实习半年,通过学校的测评之后就可毕业。这种培养方式的弊端是在学生对船舶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船首、船尾,不知道什么是吃水的情况下,让他们去理解避碰规则或者船舶管理就显得非常困难,而所谓的理论学习就变成了一份份试卷、一个个分数,并没有达到教学的真实目的。因此,有必要增加航海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将有限的认识实习进行合理配置。
当下,我国的船员考试制度是理论考试加模拟器实操考试。航海类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同样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考试训练,理论考试变成了背题库,模拟器考试就是固定的几个场景反复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因此,航海类高职院校应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减少学生对题库的依赖,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加教学中的实践学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职航海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日益变化的时代行业特点、学生特点也对新形势下的高职航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对于部分高职航海类学生所表现出的职业兴趣不浓厚、从业意愿低、学习动力缺失、动手能力差、服从意识差和忠诚度不足的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从教育教学的层面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为我国的航海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保障高级海员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