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辅助大学英语ESP混合式教学探究
2019-03-22郑莹
郑 莹
(宜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占总网民数的98.3%;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4.8%”[1]5。工具的普及和技术的更新正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激励学习者主动构建学习过程,使精于技术的学习者成为活跃型学习角色的扮演者[2]6。由于语言学习动机消逝较快[3]73,满足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要求不应仅停留在技术更新层面,更应考虑技术应用层面,否则容易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对技术支持下的语言学习方式产生倦怠感,进而忽略技术对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ESP课程作为大学英语的拓展课程,在尝试混合式教学的同时,可将移动技术与学习需求结合,创设个性化语言学习环境,使学习更加真实有效。
一、移动学习与ESP教学概述
移动学习被定义为掌上电脑及手机上的教育行为,也是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在非固定和非预先设定位置下产生的一种学习行为[4]4。移动学习因其能够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而备受教育者和学习者欢迎,也因其具有低成本、高灵活度的特性被认为是混合式教学的一种良性辅助手段。移动学习中,数字技术的流动性正改变着教师、学生和学习对象之间的物理关系。传统课堂从学习者的主要学习空间逐渐转化为协作学习空间,学习开始向传统学习环境之外延伸。
自计算机被引入外语教学以来,技术就被频繁应用于创设语言学习情境,以增强学习者的中心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协作性。教育信息化2.0时代,技术帮助学习者实现了随时随地的自主语言学习,也引导语言教学资源开发人员和课程设计者不断改进。例如,Bibby实施一项旨在了解学习者语言学习工具使用偏好的研究,结果显示手机相比电脑更受欢迎[5]51;Dickinson等人提出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能更有效地促进合作学习[6]80。国内一些学者尝试运用移动技术支持大学英语教学,认为移动技术能够提高语言学习的弹性,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氛围,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7]138,对增强学习者语言学习动机也有积极影响[8]75。
然而,ESP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学科专业和职业发展需要。Dudley-Evans和St. John认为ESP是一个独立研究领域[9]67,教学过程和研究过程具有跨学科性,不可将通用英语教学研究方法一刀切式地推广到ESP教学领域。承此,在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的推动下,ESP教学不断尝试将线上与线下教学联结,尝试利用互联网环境下移动工具的强扩展性为ESP教学提供支架服务,满足ESP教学跨学科需求。例如,Bloch提出互联网技术可作为辅助传统面对面语言学习的工具[10]431,构建基于真实语言学习材料输入的ESP素材库,提供给ESP学习者访问真实文本、体验真实语境的机会,帮助教师利用数字媒体为学习者提供仿真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国外近十年逐步关注技术对ESP教学的影响,而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在技术应用推进教学创新性和创造性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将现有移动技术工具无缝介入移动学习实践中,通过基于慕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呈现ESP语言学习者利用移动工具实施交互型学习的过程,证明移动工具助力ESP语言学习的有效性,使技术真正促进学习。
二、研究设计
依据Egbert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五原则”[11]11-14,本文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创设移动学习环境,通过基于慕课教学资源的混合式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探索智能手机对基于慕课课程的大学英语ESP混合式教学的辅助作用,论证移动学习方式对创造个性化语言学习环境和提高学习者学习投入度和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为评估移动工具对学习者ESP语言学习的支架作用,研究提出两个问题:智能手机在ESP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如何?智能手机是否有助于ESP混合式教学?
被试为宜春学院2018年春季学期大学英语ESP课程的81名学习者。在此之前,学习者学习过2~4个学期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没有使用智能手机作为混合式教学学习工具的经验。在基于慕课课程的大学英语ESP混合教学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使用智能手机完成线上线下学习任务和语言学习活动(如表1)。为使学习者不受干扰,在课程结束且成绩公布后,通过问卷星发布调查问卷81份,共回收有效答卷81份。
调查问卷改编自Gaudreau等人的“移动学习调查问卷”[12]249。改编后的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于李克特五分量表设置了六个问题,了解在ESP混合式教学中智能手机的应用情况;第二部分基于李克特五分量表设置了五个问题,调查智能手机辅助大学英语ESP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第三部分基于选择题,分析智能手机辅助ESP混合式教学的利与弊。通过SPSS19.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为0.730,说明研究数据的信度较好。
表1 智能手机辅助ESP混合式教学的主要手段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ESP混合式教学中智能手机应用情况分析
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用于评估ESP混合式教学中智能手机的应用情况,采用李克特五分法(“从不”记1分,“非常少”记2分,“一般”记3分,“有时”记4分,“常常”记5分)。将六组得分的均值与理论均值“3”进行单样本T检验。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ESP混合式教学中智能手机应用情况的单个样本统计量
表2中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六组数据的均值除一组低于3分,其他均在3.01~4.12之间,处于中等偏高水平,说明ESP混合式教学中智能手机应用较为普遍。学习者使用智能手机用于拍摄教学照片和视频,其次是检索和拓展课程相关资源,并记载学习笔记、学习心得和参与交互学习。“发送电子邮件”仅得到2.01分,表明学生对该项功能并没有太大兴趣。通过QQ或微信班级群参与“在线学习互动”,可以发现学习者对即时信息沟通工具的偏好。同时,单样本T检验可以用于检验单个变量的均值与指定检验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3所示,除“连接课程学习网站”外,其他五组的P值均小于0.05,五组得分的均值与理论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表3 ESP混合式教学中智能手机应用情况的单个样本检验
问卷调查结果与慕课课程平台的后台数据一致。统计后台数据有关学习者的访问情况,可以发现90%以上的ESP混合式学习行为是通过智能手机辅助完成的。但随着课程学习的不断推进,智能手机辅助ESP混合式教学的比例逐渐减少,从学期初的94.95%降至学期末的82.45%。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受学习任务难度增加和智能手机客观局限性的影响,这与本节第三部分的分析结果一致。
(二)智能手机辅助ESP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用于评估智能手机辅助ESP混合式教学时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情况,采用李克特五分法(“从不”记1分,“非常少”记2分,“一般”记3分,“有时”记4分,“常常”记5分),研究将五组得分的均值与理论均值“3”分进行单样本T检验。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 智能手机辅助ESP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单个样本统计量
表5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智能手机辅助ESP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效果,五项均值在3.35~3.66之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学生对在ESP混合式教学中应用智能手机持肯定态度。其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得到3.66分,表明智能手机可帮助学习者获取交互式多媒体资源,促进学习者更好地投入目标语语境,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调查同时显示,学习者对智能手机辅助ESP语言学习感到轻松和愉快,体验到更多的舒适感和更少的压迫感;在混合式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逐渐将智能手机从非学习性工具转变为学习性工具,且大部分学习者愿意在未来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持续获得来自智能手机的支持。同时,如表6所示,所有P值均小于0.05,五组得分的均值与理论均值“3”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慕课课程平台的后台数据显示,智能手机辅助下学习者的课程投入度明显提高。统计后台数据有关学习者的学习频率情况,可以发现课程日均访问量在100人次以上,即平均每天每位学习者至少访问课程一次;同时,智能手机辅助下学习者在线学习时长明显增加。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智能手机便捷性和即时性的影响,这与本节第三部分的分析结果一致。
表5 智能手机辅助ESP混合式教学有效性的单个样本检验
(三)智能手机辅助ESP混合式教学的利与弊
调查问卷的第三部分用于调查智能手机辅助ESP混合式教学的优点与缺点。如图1与图2所示。
图1 智能手机辅助ESP混合式教学的优点
如图1所示,在ESP混合式教学中使用智能手机的最大优点是在线数据的“即时获取”(53.09%),即智能手机能够支持所需信息的及时获取。“随时随地学习”“直接参与语言训练”以及“有趣”的个性化语言学习环境也深受学习者喜欢。
如图2所示,在ESP混合式教学中使用智能手机的最大缺点是“依赖技术导致课堂交互缺乏”(48.15%),这说明学习者不希望技术过多干扰真实的线下课堂学习过程,期望教师掌控智能手机的线上学习内容和线下学习时长,创造ESP混合式教学的智慧学习环境。
四、结语
智能手机的存在,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随时随地连接与合作,教师对智能手机的有效掌控能促使移动工具与ESP混合式教学无缝衔接。教师要积极面对智能手机对教学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潜力和优势,教会学习者如何有效利用智能手机。这有利于教师创造个性化语言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投入度和满意度。总而言之,智能手机是移动学习的载体,移动学习的目标终是促进学习。如果移动工具能够有效促进学习,它定可成为教学的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