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新闻的价值选择和规制
——以科技日报实践为例

2019-03-22

传媒论坛 2019年13期
关键词:科技日报新闻报道稿件

谈 琳

(科技日报,北京 100000)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今天,我们做新闻与传统纸媒时代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但要把新闻做好,而且在做新闻的第一刻起,我们就得想着怎么把新闻传播好。这事实上包涵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怎样做才更有利于新闻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传播;另一方面,新闻传递必须客观准确,不跑偏。

一、传播对科技新闻的价值偏好

一是新鲜。从科技日报的实践来看,最能吸引公众关注的科技新闻仍然是最新鲜的科技资讯,笔者统计发现,排在每周传播前三位的,一半以上是关于科技发现、科学研究最新的进展、结论的原创稿件(包括第一时间翻译的外媒报道),它们大都以短小精悍的消息形式出现。

二是有趣。有故事、有冲突的新闻事件成为新鲜资讯之外吸引公众的重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新闻表达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人们对于趣味、娱乐的需求。统计情况显示,科技日报传播较好的稿件是那些从标题到内容都饶有趣味、引人入胜的篇目。这些稿件中不仅有故事,而且有剧烈的冲突和反差。

三是有用。结合时事的科普稿件传播较好。科技日报除了新闻版及时跟进社会热点进行科学解读之外,每个月最后一周周二的“正听”版,盘点当月最新谣言,通过采访专家,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也很受欢迎。尤其是涉及民生健康、环境等问题,包括各种污染的影响和治理、疫情防疫、药物研究进展等跟老百姓生活相关的科普报道传播很快。此外,还有一类科技新闻也被认为是非常有用而广受关注的,那就是关于科技政策解读和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做法探索的稿件。

四是有情。众多传媒学研究者呼吁,重视情感传播所带来的关系认同效应,并认为这是主流传统媒体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财富。在科技日报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展现科研人员的科学精神和情怀的稿件在传播中更容易脱颖而出。科技日报在每年清明的时候制作的专题“为逝去的科学家扫墓”,这些缅怀前一年离世的科学家的稿件已经形成了品牌和常规动作。此外,追记刚刚去世的科学家,再现他们科学精神和崇高追求的报纸栏目“留声机”和微信公号推文,都会成为转载的重点。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偏好加剧了对科技新闻从业者的挑战

(一)“新鲜”对客观性的窘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新闻要“新鲜”当然要求快。翻阅科技报道不难发现,一些专家是媒体的常客,特别是一些高度敏感的专业化领域,少数几个专家几乎成了“代言人”。比如近年来,在涉及航空知识的空难等报道中,信源高度集中在一两个专家上。

相对于其他报道而言,科技新闻报道对专家的专业性、权威性的要求更高。但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要结合社会热点和社会现象开展研究不同,科技领域的专家(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专家)长期专注本领域的科学研究,与社会热点没什么交集。而且,他们受科学学术规范的约束更深,强调数据精准、调查求证、同行评议、逻辑严谨,未经学术规范的验证,一般不愿意轻易发表意见。因此,科技新闻采访难度更大。

正是这种反差,造成了科技报道“新鲜”和客观之间的冲突。而移动互联的时代,这一冲突被进一步加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特点,使舆论发酵和热点迁移都在瞬息之间,新闻时效之战更为激烈。科技记者为了赶在热点过去之前交稿,有更强的动机“找一张说话的嘴填进段落就完事”。

(二)“有用”对客观性的挑战

“有用”往往意味着潜在的商业价值,记者在报道这些新闻的时候需要的不仅是一双发现价值的眼睛,还有抵挡诱惑的内心。

“我们需要在新闻从业者中间培养一种阶层意识,这种意识并非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而是讲道德、教育和品行放在首位。”报业大王约瑟夫·普利策一生致力于商业化报纸,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商业化对于新闻从业者的侵袭。

趋利性对新闻客观性的挑战并非今天才有。与普利策同时代的批评者阿普顿·辛克莱尔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新闻业道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是利益挂帅的出版商和广告商”。而今天我们之所以要更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原因在于随着传播手段和介质的发展,媒体融合一方面推动着媒体全面转型,另一方面也倒逼着媒体进一步深耕系统、特色,做精垂直领域。科技新闻媒体和从业者怎样在拓展特色市场和职业操守之间求得平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

(三)生动对客观性的扭曲

科技新闻传播的内容和面向的对象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冲突。科技新闻报道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是科学知识,但科学研究的语言体系与普通大众生活语言体系完全是两回事,要在两者之间建立通道,难免要“讲故事” “打比方”。

“新闻报道与科学研究的工作性质不同,新闻工作的特点很容易造成科学新闻的失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认为,三点造成了传媒对科学的误读。一是新闻价值的判断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判断不一样。二是,科学表述和新闻表述不一样。三是,新闻为了追求传播效果,用形象、生动的叙述对科学术语进行的“翻译”,“注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扭曲”。

三、尊重移动互联网传播偏好,不能忘记科技新闻报道的初衷

(一)把握规律做传播,主从关系不能乱

掌握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科技新闻传播的规律,运用规律推动更好传播。但对传播效果、对流量的追求必须控制在一个理性的维度,即吸引人的前提是事实客观、准确、专业——这些是新闻行业的基石。与客观真实相比,趣味、温度、情感,乃至时效,都只能是从属关系。这种主从关系即使在新时代受到了更大的诱惑和威胁,也绝对不能混淆。新闻的影响力是持续的,虽然会喜新厌旧,但终究不会以假乱真。牺牲客观,一个记者、一家媒体终将走向覆亡,这样的教训不胜枚举。

(二)尊重规律分阶段安排,专业的底线不能破

研究指出,热点事件的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往往在24小时内形成一个周期。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显示,在评论数出现后的两个小时内,在第二个半小时尤其是第三个一刻钟达到阈值;受夜间发布、网民获取热点信息便捷度等因素的影响,阈值会出现时延的情形,但也会在11个小时左右出现阈值。媒体要先声夺人,必须在2~11小时内发出声音,在24小时左右的周期内发出比较有深度的报道。如此快速反应,如何保持报道过程中的理性?坚持新闻的专业性,坚持客观、平衡,多信源求证等仍然是保证报道不跑偏的“万应法宝”。

(三)细分行业做推送,科学操守不能丢

当下,新闻越来越注重算法推送,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推荐使受众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更加便捷,但同时也使公众渐渐迷失在海量的信息里,出现了所谓的“信息茧房效应”。而对于记者,对于机构性媒体,也应该从中汲取教训,一方面必须发挥机构媒体在渠道和积累上的巨大优势,做出自媒体所不能匹敌的深度,坚守这种深度和专业性,强化在精准推送时的用户黏度;另一方面,必须坚守新闻的价值判断、报道的道德和科学操守,这是更加长远而稳健的优势。

(四)多媒体联动出击,表达形式不能盲目求全

媒体融合发展正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要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构建全媒体的传播格局,科技报道当然也不能例外。决定选用什么形式的,首先应该是内容。比如,报道重大新政,可以用一图读懂;介绍新技术或者新产品,可以用视频或者VR;再现场景,可以用素描等辅助表达……形式可以不厌其新,但不能盲目求全。此外,选用什么表达形式与媒体自身面向的群体也有关。如果是面对年龄小、教育层次低的人群做科普,用些活泼、浅显的表达形式是为必要;但如果定位人群是高层次的科技管理者、科研工作者,非要加些漫画来吸引注意力,就难免画蛇添足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传媒领域的新闻获取、传播手段等发生了变化,作为科技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从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应对新形势下对科技新闻报道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客观、生动地报道科技新闻,体现科技新闻的价值性。

猜你喜欢

科技日报新闻报道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如何从人文主义视角报道国际科技新闻
《科技日报》:地下水变“能量水”卖出天价警惕披上科技马甲的新式骗局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韩揭示食欲调节生物学机理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