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两会财经新闻报道实践
——以《上海证券报》为例
2019-03-22李丹丹
李丹丹
(上海证券报,北京 100140)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信息的传输通道多元化,报纸这类传统媒体要与网站、手机等媒体终端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打造新媒体矩阵,是目前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形式上,上海证券报的新媒体矩阵包括微信公众号、APP、官方微博号等;内容上,新媒体矩阵的各个账号之间形成合力,互相推广。
在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新媒体矩阵的基础上,优化乃至再造采编发的流程,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在2019年两会期间,笔者所在的上海证券报两会报道团队充分借用新媒体平台,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优化采编发流程,有效地提高了新媒体稿件发稿时效,扩大了报道影响力,为传统的专业性媒体向新媒体转型摸索了经验。
一、优化采编发流程的详细案例
案例一:2019年3月10日上午10时30分,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就“金融改革与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可以说,这一场发布会是两会期间最受金融圈关注的发布会之一。
受关注度高,从传播角度意味着传播竞争很激烈。除却传统的报纸端口,如何利用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快、准、好地做好相关报道,形成一体化效能,在移动传播领域发出强音,是值得摸索和实践的。
在这次报道中,上海证券报派出了3位前方记者、2位编辑的前方采编团队。3位前方记者在现场负责选择重点新闻点编发快讯;1位编辑负责编辑快讯,在网站和APP发布;另1位编辑负责从网站和APP已经发出的快讯“瀑布流”中,挑选合适内容整合成公众号稿件。
发布会于中午12时左右结束,上海证券报APP和中国证券网已经于会中发布数十条快讯,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于12时30分左右推出发布会整合稿件《刚刚,央行回答上证报记者提问谈债市发展,另有11大金融改革热点看这里!》,明显领先于其他竞争媒体,也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案例二:2019年3月5日上午,易会满首次以中国证监会主席的身份列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当天下午,他赴福建代表团旁听会议。在这两个场合,他都接受了媒体采访,就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作答。可以说,作为新任证监会主席,他的一言一行都是资本市场的聚焦点。
在这次报道中,上海证券报也派出了3位前方记者、2位编辑的前方采编团队。3位前方记者在现场负责选择重点新闻点编发快讯,拍摄照片和视频;1位编辑负责编辑快讯,在网站和APP发布;另1位编辑负责从已经发出的快讯中,挑选合适内容整合成公众号稿件。
在福建代表团接受媒体采访时,约17时左右,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于17时30分左右推出《刚刚,易会满回应资本市场热点问题,十大看点全!在!这!里!》,明显领先于其他竞争媒体,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二、优化采编发流程是契合新媒体发稿要求的
从上述两个案例的采编发流程的描述可以看出,传统的采编发流程得到了改进和优化。在传统的采编发流程中,从记者角度看,记者在现场发布快讯,发布会或者采访结束后,再根据快讯整合报纸稿或者微信公众号稿件,往往需要发布会或者采访结束后两个小时甚至更久才能完成稿件;从编辑角度看,不仅要负责编辑快讯内容,待记者发来公众号稿件后还需要再审核一遍。
两方均需要做“二道工”,最后推送公众号的速度不见得比竞争媒体快,甚至还要更慢。这显然不符合新媒体时代对时效性的要求,尤其是不符合新媒体时代的类似两会这种重大战役性报道的要求。
而在优化后的采编流程里,增加了一位专门负责整合微信的编辑,既可以避免记者和前一位编辑的“二道工”,优化了人力流程;也可以压缩发稿流程,从实践看,把发稿流程的时间线缩短到以往的二分之一甚至更短。
值得一提的是制作环节。在上述两个案例中,因为考虑到微信公众号稿件需要一定的制作时间,待稿件完全整合完毕后再制作会耽误时效性,所以编辑与制作人员沟通后决定,在采访开始前就选择合适的公众号模板,搭建好稿件的框架,写好稿件的导语,有增加的新内容及时在模板内添加一个小标题即可。数次具体实践证明,制作环节可以与采编环节同步,采编环节结束,制作环节几乎可以同步结束,及时推送出公众号。
此类新媒体稿件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核心要素:快速、准确。从实际效果看,优化后的采编发流程可以确保快速和准确,是契合新媒体发稿要求的。前方记者只需要写快讯,一位编辑进行内容和文字上的把关,另一位编辑在已发快讯的基础上挑选符合主题和符合新媒体受众阅读兴趣的内容进行整合。
三、优化采编发流程对各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化后的采编发流程更为契合新媒体时代的发稿要求,但是这种操作对于记者、编辑等各环节均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首先,前端记者需要具备快速准确记录和撰写的能力。第一,记者需要拥有根据现场讲话迅速记录重点内容的能力,而且不要出现事实性差错,把好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关口。因为前方记者出现的事实性差错的,例如某个数字,中端的快讯编辑很少能有时间去核实录音,此类错误较难发现。第二,记者需要发成品快讯,不要出现过多语病,逻辑要清楚。
其次,中端快讯编辑对专业领域的政策和知识储备要充分。财经新闻的专业性很强,此环节的编辑需要比前方记者更懂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要能“揪”出记者的错,修改不合适的措辞,删除不合时宜甚至错误的内容,把好安全生产的关键关口。
最后,后端微信编辑需要具备挑选整合和沟通协调的能力。第一,此环节的编辑需要从“瀑布流”一样的网站和APP快讯中,快速挑选出适合微信公众号受众阅读的内容,并按照一定顺序整合在一起。这就考验此环节编辑把握内容质量和挑选整合的能力,若能在标题或者导语里起“点睛之笔”则更佳。第二,此环节的编辑还需要拥有沟通协调的能力,负责就是否还有新增新闻等问题与前方记者沟通,就呈现效果等问题与后方公众号制作人员沟通。
这样的流程类似于一项运动——4乘以100米“接力赛”。第一棒是记者,第二棒是中端快讯编辑,第三棒是后端微信编辑,第四棒是微信公众号制作人员。每一棒都把自己的职责执行到位了,争取以最快的速度为下一棒留下时间,这样才能呈现出赏心悦目的最终效果。
这种在两会期间临时组建的团队架构以及采用的优化流程,其实也适用于平时的大型论坛和重要的部委发布会,上海证券报在银保监会吹风会、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也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有效地压缩了采编发流程,契合了新媒体时代对时效性的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