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周年纪录片中的西藏形象
——以《路见西藏》为例

2019-03-22李雪妮

传媒论坛 2019年13期
关键词:纪录片西藏

李雪妮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

纪录片以其纪实性特点,一直以来成为人们建构真实图景的重要媒介。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六十周年,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出品的系列纪录片《路见西藏》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一部公路纪录片,《路见西藏》讲述了随着西藏交通条件的改善,藏族人民生活和观念发生的变化。该片取景主要是在青藏、川藏、新藏、中尼等公路的沿线,用鲜活的人物故事讲述西藏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创新创业的故事,聚焦于西藏民主改革的时代背景,紧扣民主改革的主旋律。

一、西藏形象的他者想象与自我建构

高速公路打通了西藏的地理隔绝,互联网揭开了西藏的神秘面纱,勾起外界对其关联性想象和呈现,西藏形象被西方“他者化”。长期以来,基于政治需要和意识形态分歧,西方媒体罔顾西藏的发展变化,把西藏拟态成乌托邦世界,操纵着人们头脑中的“西藏形象”。而西藏作为中国的一部分,面对外媒对西藏的误读和刻板印象,官方和民间力图冲破西方的话语体系,向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西藏历史、西藏现实和西藏形象。

面对国外媒体对西藏现实的歪曲与误解,我国媒体一直在努力纠偏。通过影像作品、新闻报道、文化活动等方式,借助一系列知名的藏文化符号体系,整合对外传播资源,利用鲜明的藏文化符号,针对性地打破西方不同受众群体对西藏的幻想与图谋,再现真实的西藏。

二、《路见西藏》传播西藏形象的方式

(一)《路见西藏》中的西藏环境

环境是纪录片的重要元素,导演常常借用一些自然风景来烘托和渲染气氛,再配上各种音乐,以增强纪录片摄影的灵动美和韵律美。《路见西藏》里,羊卓雍措的湖水、达美拥的雪山、蜿蜒的公路、蓊郁的山林,这些镜头展现了西藏优美的自然环境,文学意味的解说词,融入创作者的情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像藏羚羊、牦牛、大雁这些经常和藏民们打交道的小动物,也会偶尔在镜头前客串一下,航拍、延时、特写等各种拍摄手法与景别运用其中,富有节奏与美感,展现西藏的旖旎风光与生态之美。

人文环境是纪录片的灵魂,镜头下的人物关系、文化氛围、空间结构、色彩搭配等生活元素无一不是在潜移默化地传递讯息。《路见西藏》里飘动的经幡、舞动的人群、褚红的盐田、浩如烟海的经书,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刻画出积极乐观、信仰虔诚的藏人形象。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以往纪录片关于展现西藏形象的主题,《路见西藏》里多了几分现代感,蜿蜒盘曲的公路,人潮涌动的集市,热闹繁华的拉萨街道,正是西藏开放和发展的见证,现代文明走进西藏人民的生活。

音乐元素是一种诉诸听觉的符号,贯穿在纪录片中,与画面配合,可写景可画意,与作品的主题风格相呼应,铺垫片子基调,带动观众情绪。《路见西藏》的片头最先是盘曲的公路,接着是每集主人公镜头快节奏地闪过,选用的音乐是宏大、欢快的藏族歌曲,同期声里湖水荡漾、柔和的山风、哼唱的歌谣,进一步渲染和烘托西藏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增强感染力。

(二)《路见西藏》中的藏族人物形象

人文纪录片可以通过探寻人物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等,塑造相对独立完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个性形态,呈现一个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小人物的视角和生活变迁,透析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其背后的历史现实原因,体现纪录片的人文性和社会性。《路见西藏》里有20余位主人公,他们的身份背景不同,却都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既典型又普遍,侧面刻写西藏的社会环境与面貌。

拍摄技法是构建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式,拍摄者用镜头语言去表达自身的情感认知与叙事意图。《路见西藏》里除了风景大多是俯拍远景以外,在表现人物生活和情感上,一般都是平视拍摄,与拍摄对象平等对话,不刻意拔高也不故意贬低。在拍摄角度上,对人物的表现常以全景和特写镜头为主,全景表现空间关系和人物状态。特写则是对人物细节的抓取,捕捉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反映人物内心活动,从视觉和心理上感染观众。

拍摄内容丰富的人物形象。生活和人物是多面的,人物形象是通过日常生活片段立起来的。《路见西藏》里的生活场景丰富,人物往往随着社会角色的转换,出现在多个场景里,人物形象也就可以从多角度解读。如活佛丁真俄色,他既是孜珠寺的住持,也是苯教大藏经汉译工程的发起人,常年往返于京藏之间,发愿传承象雄文化,镜头主要拍摄了丁真俄色和团队工作商讨的场景,还有他在宏伟寺庙里主持诵经,两种场景的切换,以及画面中人物镜头的表现力,刻画出的丁真俄色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教领袖,也是一个致力文化传承的科研工作者。

(三)《路见西藏》中的故事化叙事方式

个体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中愈受欢迎,因为以鲜活的人物及其真实的生活经历,非常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纪录片也吸纳了故事化叙事的方式,把普通人物的平凡生活通过镜头语言,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再现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突出纪录片的主题。《路见西藏》通过一系列单元故事来表现道路的修通为西藏带来的变化。

情节是故事的筋骨,将生活“情节化”是对现实生活中矛盾与冲突的反映,引人入胜的情节会调动受众的观看兴趣。《路见西藏》里次仁央金的父亲上山放牧,但是常年在山上放牧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次仁央金劝阻父亲不要放牧了,但父亲却认为这是立身之本。两代人的观念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故事情节里碰撞,形成故事内在的张力,把第二集《故乡之歌》的主题凸显出来:现代和传统。

细节是故事情节的点睛之笔,可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深化主题,传递拍摄者的情感和态度。《路见西藏》里多次出现藏羚羊在铁路下悠然吃草,真实表现了西藏和谐的生态环境;孩子们看乡村电影时的眼神,流露出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不同信仰的扎西旺堆一家人,各敬神灵,和睦相处,体现出民主改革对人民宗教信仰的尊重与充分保障。

三、《路见西藏》展现的西藏新形象

(一)开放的西藏

如今的西藏社会因为交通的发展,逐步走向开放。乡村公路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地理障碍,墨脱公路使墨脱不再是“高原孤岛”,易贡公路是运茶到海外的重要通道。西藏在慢慢走出封闭环境,外界也在随着西藏的开放,对西藏有了更多了解和认识,西藏因道路成为一个循环、流动、开放的空间,不断向外延伸,不断变化与发展。

(二)现代的西藏

交通的变化开启了西藏现代化进程。交通作为媒介,缩短了空间距离,在原有的市场基础上形成更大的消费空间,也进一步推动了西藏的城市化。仲确节集市上有了越来越多的商品,年轻人打造了藏式成衣服装品牌,繁华的拉萨街头丝毫不逊色于内地任何一个省会城市,是集生产与消费一体的空间,是西藏现代化的缩影。

(三)特色鲜明的西藏

道路双向延展,文化也在流动,遥远的象雄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珞巴族的生活习俗延续千年,古格王朝遗址的魅力丝毫不减,这些文化传统并没有湮没在现代化的潮流里,反而成为西藏的特色和名片,承载着西藏人民共同的情感记忆。

(四)温暖的西藏

人具有物质和非物质的双重属性,人口流动为一座城市添加新的血液,也让一座城市有了温度。骑行到西藏的三个大学生得到了109道班的救助,热爱电影的巴旦次成在追求他的电影梦,巴桑次仁和索朗措姆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罗布占堆践行自己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和乐观向上的人生信条,道路的变迁带动个人命运的流转,成为西藏形象的精神内涵。

四、结束语

总之,西藏的社会变化根植于新中国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所呈现的社会图景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相比以往涉藏纪录片中的西藏形象,《路见西藏》诞生于西藏民主改革的重要历史节点,呈现出了和谐、开放、现代、特色鲜明和温暖的多维西藏形象,是关于西藏传统与现代转型的影像。

猜你喜欢

纪录片西藏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都是西藏的“错”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我们一起去西藏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