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藏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青铜文化元素创意产品设计研究

2019-03-21李文瑾赵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创产品

李文瑾 赵涛

摘 要:文章综述了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文创产品的现状,整理、分析了对应的青铜文化元素,并通过分析展示了相关具体文创案例,进一步深入挖掘了其价值内涵,为后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江西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干大洋洲;青铜文化;文创产品

1 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文化创意产品研究现状

江西省博物馆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型博物馆,汇集了江西各地发现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其中以青铜类和陶瓷类文物最具特色,数量多、品位高,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馆藏的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青铜器品种多、品类全,铸造精美、造型奇巧,堪称中国南方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这些珍贵的青铜文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高的价值,为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了设计元素和文化土壤。

但是,现有新干大洋洲青铜文化创意产品存在着品种少、功能性单一、对消费者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种类、工艺、创意、功能性等方面都较为落后,产品特色不突出,形式单一,传统的复制件、装饰类摆件占大多数,缺乏实用性,与大众生活联系不紧密,无法拉近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相关研究还主要停留在文物赏析和文化研究上,没有真正为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支撑;加上江西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起步晚,缺乏有效经验,导致了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青铜器文化元素的挖掘深度不够,文创产品的设计研究仍是空白。

因此,本文将对新干大洋洲青铜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新的设计研究。一是能促进文物资源与文博创意产品开发融合,使停留在文化典籍中的一堆堆符号,束之高阁、秘而不宣的一件件文物揭开神秘的面纱,跳出历史的“禁锢”,走进寻常百姓家,为合理开发设计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文化创意产品提供科学依据。二是通过深入挖掘馆藏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把“远在天边”的传统文化元素变成“近在眼前”的传承者、传播者。这样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物质需求,又可以传播民族特色文化,让人们在这些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充满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中吸收文化精髓,加深对文物的认识与了解,延伸博物馆教育功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同时,也将促进将来江西省博物馆文创设计和开发的发展,继而积极提升文创品牌的影响力,推动江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2 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青铜文化元素探析

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大洋洲乡,于1989年被发现,在3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千余件文物。每件文物都是价值连城的瑰宝,是先民智慧的结晶。这些出土文物具有鲜明的特点——数量多、种类杂、形制异,主要包括青铜器、玉器、陶瓷器。整体出土器物在造型、纹饰、铸造工艺,以及品类和组合上,都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它向人们显示:江南先民创造的这支文化是与中原商文化平行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土著文化。它与中原商文化关系密切,交流频繁,但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1]这批出土器物反映出当地文化既受中原殷商文化的影响,又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融会了多种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

在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中,青铜器为出土文物的大宗,数量繁多,造型奇特,铸工精湛,装饰绮丽。出土青铜器共475件,分为礼器、兵器、乐器、工具、艺术品和生活杂器六大类。这批青铜器在器物的造型、纹饰和组合方面均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其中出现了一些过去很少见到的独特的器形和纹样,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属性。出土的青铜器群表明,在商代,赣江流域存在着较为发达的青铜文明。这批出土青铜器也为中国上古青铜器和江南古代文明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国家文物局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更是在新干大洋洲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新干商代大墓铜器群的空前发现,不仅是中国南方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而且将为我国青铜文化研究揭开新的篇章。它所提出的种种发人深思的新问题和揭示的奥秘,必将给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以及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史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2]

新干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构图多变,丰富绚丽。经统计,主要有兽面纹、夔纹、虎纹、鹿纹、羊兽纹、牛首纹、鸟纹、龟纹、鱼纹、蝉纹、龙纹、蛇纹、人首纹、目纹、雷纹、勾连纹、卷云纹、圆涡纹、刀羽纹、连珠纹、燕尾纹、蕉叶纹、倒三角纹等20多余种装饰纹样。每种纹样又可变化出不同的构图和表现形式。这些纹样的装饰技法主要有立体雕、透雕、浮雕、线雕等。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准确地反映出新干文化与商代中原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

3 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青铜文创应用案例探析

在博物馆领域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已成为当下热点。本文主要以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青铜器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包括造型、纹饰、图案、材质、工艺、功能、文化内涵、背景故事等,探寻新干青铜文化呈现出的设计特征,从中获取灵感,提取文化元素,进行文创设计和分析。

图1是虎耳虎形扁足铜圆鼎。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燕享等用途,是礼器的一种,被用来“明尊卑,別上下”,是统治阶级等级和权利的标志。新干出土的鼎有30件,而虎形扁足铜鼎有9件,其中7件的双耳上铸有卧虎。虎是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形象,而这种形式的卧虎形象独见于江西地区。这件虎耳虎形扁足铜圆鼎在鼎的外侧装饰有一圈燕尾纹,鼎的立耳上各卧有一虎。腹壁上下以连珠纹为界。腹壁主题纹样为三组环柱角兽面纹。兽面高扉棱鼻,圆乳钉凸目。三组兽面纹之间各以乳钉纹相隔。扁足为圆雕式的变体虎形,凸圆目,张口,露出三角形的利齿,虎身饰云雷纹,尾饰变形鳞片纹。

在新干大洋洲青铜器群上,以虎纹为装饰素材的造型是最为常见的,虎纹被广泛地装饰在礼器、兵器、杂器上面,这也是这批青铜器群装饰艺术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其表现技法,既有十分写实的立体雕塑造型和线刻虎纹,又有介于写实和抽象之间的图案化的透雕式虎足。”“在商代江西青铜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虎崇拜,虎成为了最具地域文化的标识。”[3]这与当地土著文化、宗教、政治等相关。

兽面纹是新干青铜器上装饰的主要纹饰,也是商周青铜器上的主题图案,可使礼器呈现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这也可能是兽面纹流行的一个原因。兽面纹的特点是以中间的鼻梁为中心,左右两侧对称排列。“上端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4]鼎上装饰的燕尾纹是新干青铜器中最具地域特色的一种装饰纹样,不见于同时期的其他地方出土的青铜器上。燕尾纹前端状若圭首,后端分成双尾,形若燕尾,故此得名。它们往往呈带状分布,有一种动态美,作为辅助纹饰装饰在青铜礼器、兵器、乐器、饮食器上,表现形式有线雕、雕刻、镂空。

虎耳纸杯防烫套(图2)以鼎上提取的虎纹、兽面纹、燕尾纹为创作原型,将其与防烫杯套这个载体相融合。从环保角度出发,采用瓦楞纸制作,传达出现代简单轻生活的一种态度,以及安全、方便、快捷、健康的生活方式,既时尚美观,又别具地方文化特色。提取新干青铜器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结合文创产品的使用功能,在体现文物价值的同时,也能实现产品的使用功能。虎耳纸杯防烫套可用于江西省博物馆内的餐厅、咖啡厅、甜品店、办公场所,方便,环保,时尚美观,无形中传达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文化。防烫套上的虎形握手充分考虑到人体工程学原理,便于拿握,同时造型感强。燕尾纹和兽面纹的组合在视觉上使人感到纹样与造型相互协调、对称,增加了杯体的美感。这件文创产品以鼎上提取的纹饰为创作原型,完成了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力图以文创产品的设计多元化来实现博物馆特色文化的多角度呈现。

兽面纹假腹铜豆(图3)是专门用来盛放肉酱、蔬菜、粮食的食用器皿。它是礼器的一种,常以偶数组合使用,但也以奇数组合使用。“青铜豆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4]新干出土的这件铜豆的器形模仿了本地陶器造型,器口平折沿,内底浅平,亦有假腹之形。整体造型成熟,纹饰精美,具有高超的工艺水平。纹饰布满铜豆的器身,云雷纹装饰在平口沿部,浅盘底部(图4)中心位置饰有一圆涡纹,盘内壁环饰一周斜角式目雷纹。

《尺寸上量》(图5)的构思来自于兽面纹假腹铜豆的局部纹饰——斜角式目雷纹。以纹饰背后呈现出的精神信仰,所表达出的江西独特的文化为出发点,把提取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化设计,在充分考虑到现代的设计风尚和消费导向的基础上,在形式上大胆创新,将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将纹饰点缀在直尺、三角尺的周身,在给消费者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斜角式目雷纹的设计构思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对称的设计理念,呈现出较为匀称的视觉比例,整体富含变化,又非常对称,对尺度的把握精准到位。将斜角式目雷纹与尺子相结合,文化性与功能性都兼具,纹有则,尺有度。外包装则选用红木,纹理自然古朴,与套装的气质相吻合。尺子的材质为铜,在金属上进行雕刻能产生凹凸感,在使用过程中增强使用者的触感。

4 结语

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青铜器被誉为“南方青铜王国”,是江西省博物馆区别于其他馆的独有的文化标识。在设计中形成差异,是实现博物馆文化创意设计的独创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巧妙结合文物的文化和产品属性等,将文物融入日常生活中,建立多元的文化体验,开发极具创意、种类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能够实现江西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差异化、特色化。设计人员应坚持以博物馆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消費者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博物馆现存问题为最终目的,实现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青铜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创新,最终以文创产品的品牌化、多样化来实现江西省博物馆特色文化的多角度呈现。

参考文献

[1]孙家骅,詹开逊.手铲下的文明:江西重大考古发现[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彭明翰.吴城文化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3]彭印?,曾敏.国宝——江西省博物馆镇馆之宝[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4.

[4]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文创产品
博物馆文创开发浅谈
武陵山片区民间手工艺在文创产品上的应用研究
江苏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现状思考
人类学视野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
高校文创产品策划课程未来发展趋势
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意义重大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承与创新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