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民族管乐人才培养现状研究

2019-03-21李壮李嘉宝

艺术评鉴 2019年2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现状分析人才培养

李壮 李嘉宝

摘要:我国当代民族管乐人才培养发展至今,已具有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纵观其发展历程与现状,民族管乐人才培养的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培养体系的固化。本文以我国民族管乐人才培养为研究主题,对各类高校的不同层次管乐人才培养展开研究,探讨民族管乐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民族管乐   人才培养   现状分析   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2-0082-05

一、当代民族管乐人才培模式的变迁与发展

中国民族管乐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建国前后有着较大的不同。建国前,民族管乐人才的培养是多存在于民间的自发性活动,其中大多为两种培养模式,第一:以“师徒”关系为基础。有着求学欲望的学徒寻求当地较有名气的鼓吹手,经拜师仪式后跟随师父进行管乐演奏的学习,待演奏技术到达一定程度后,学徒跟着师父随班办事,在乐班工作来补偿学费也是民间艺人传承学习的传统,是他们成长、学习的代价之一。第二,乐户家庭的传承。乐户,指的是在封建时期,供统治阶级在音乐方面取乐的有户籍的人家,在此之前,则称之为乐工、乐师、倡优等,多存在与先秦与汉代。真正的将从事音乐工作的人专门登记造册则是起于北魏时期,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乐户们的社会地位是极为低下的,但他们又是各种民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婚丧嫁娶、庙会祭祀、节庆典礼等活动,总少不了一班人马在此吹吹打打烘托气氛。在解放前,乐户也被称作为“鼓吹手”“王八”“行道”“龟家”,这都是对乐户带有歧视译为的称呼。乐户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民族管乐人才培养模式,一般为“子承父业”,全家以鼓吹演奏为主要经济来源。相对于“师徒”关系来说,乐户内部的传承关系更为牢靠,但同样存在有较大的局限性,如传男不传女或内部传承导致的固步自封等问题。

建国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民间乐户与师徒两种培养模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1949年6月,中原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建立,下设音乐、戏剧、美术三系及创作组、文工团,其中音乐系涵盖了中国民族器乐演奏专业[1];1951年,国内关于京剧艺术的传承问题展开讨论,为此,毛泽东主席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对待中国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的看待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1953年,文化部主张从民间汲取中国传统音乐精华,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1956年,正式提出“百家齐放,百花争鸣”,“双百方针”成为了我国文艺发展的基本方针,为我国社会音乐教育多样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自此,中国民族音乐迎来发展的春天,来自民间的音乐工作者纷纷进入国家艺术团体进行民族音乐的研究,包含管乐在内的民族器乐发展也取得了较大成就。1964年,独具中国音乐教育和研究特色,培养从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创作、表演和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音乐学府[2]——中国音乐学院成立,标志着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专业化人才培养的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管乐人才的培养愈发受到重视,民族管乐人才培养呈现出更加专业化、多样化形势,并逐渐走向高层次人才培养。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专业型艺术院校、综合类大学以及师范类院校纷纷设立相关专业教学,人才的培养不拘泥于演奏技术的培养,已覆盖了教学、理论研究、乐器研究等多方面,为当代中国民族管乐的发展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生力军”。

二、各层次民族管乐人才培养现状探究

1949年建国后,民族管乐人才的培养由民间走进校园。当代民族管乐人才的培养主要以高校的培养为核心,其中包括教育、演奏及音乐研究等专业,经过了近7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全面与成熟的培养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大众对于音乐艺术的需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带来的民族自信也使得民族管乐更多的走进人们的文艺生活中,因此,对于民族管乐人才的需求随之提升,且需要能力更全面、层次更高端的人才带领民族管乐继续前进,乃至发扬光大。笔者将从以下不同类别的高校中民族管乐人才的培养着手,思考不同层次民族管乐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总结其不足。

(一)专科院校民族管乐人才培養

专科指的是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历层次之一。在我国,专科教育由高职与高专承担,部分本科高校亦开设有专科。专科教育大多是实践教育为主,民族管乐专科人才的培养大多设立在师范高等专科院校其中,以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专业为主,进行专业化民族管乐人才的培养。美国芝加哥大学拉尔夫·泰勒(Ralph W.Tyler)教授曾指出:“课程选择取决于目标设定”。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3]现如今,我国专科管乐人才的培养目标较社会发展需求而言,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其一,无法与社会化音乐教育相接轨。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于文艺生活的需求也逐渐提升,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社会音乐教育开始了迅猛的发展。1989年,出现了民族乐器的器乐考级,其中囊括了民族管乐器,此项举动大大增强了民族管乐器的影响力以及普及性。社会音乐教育之初,大多为成人选择去社会机构报名学习乐器演奏,根据近年来的统计,社会音乐教育趋于低龄化,且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使得社会音乐培训机构对于低龄儿童民族管乐教学师资力量的需求极大提高,专科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民族管乐教学人才正是针对于此年龄段儿童的教育。笔者认为,专科院校走出的民族管乐音乐教育人才的不应只着眼于幼师一项,更应与社会接轨,探寻社会音乐教育方法,致力于民族管乐的普及教育以及新生力量的培养。专业与职业规划的对等,对专科院校走出的民族管乐人才在工作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

其二,演奏能力的培养无法与新的民乐体系接轨。所谓“新民乐”,就是那种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作为素材来源,用中国的民族乐器并结合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中特有的编曲和配器手法、演出形式、多媒体技术以及新颖的包装形式等而形成的有独特视听效果和时代风格的民乐演奏形式。[4]专科院校民族管乐演奏能力的培养,大多较为浅显,极具派系化,所学演奏曲目及技巧多是对传统管乐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反复的“咀嚼”,毫无新意,且滞后于新时期民族音乐的发展。专科院校演奏人才的培养应与民间或官方艺术团体相接轨,强化实践性教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校园以外的演出实践作为民族管乐人才培养的计划之一,使学生提前接触“实战演练”,提前了解外界对于民族管乐演奏人才的需求在何方面,让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对外界一线动态有着精准的把握,这样才能体现其时代性与人才价值。

(二)本科院校民族管乐人才培养

本科即大学本科,是学历的一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由大学或学院展开。本科教育重于理论上的专业化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侧重于应用上的专业教育和实际技能教育。[5]随着民族乐器的普及发展,民族管乐人才的培养工作不仅存于专业艺术院校,综合类大学也纷纷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民族管乐人才。时至今日,民族管乐器人才培养已在各大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囊括了民族管乐演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学等专业。反观其培养现状,各高校在为中国民族管乐输入许多演奏人才之时,依然存在有些许不足之处。

1.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管乐人才培养

音乐教育专业不仅存在于各大艺术院校与师范学院,且设立于综合类大学下属的音乐学院中,覆盖面之广可谓音乐类专业之最。深入探查其课程设置,笔者发现针对于在此专业研修的管乐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些许漏洞。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

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6]

如表所示,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很直接的体现出其对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但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人才培养较为笼统,无针对民族管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其中缺少类别化教学人才培养。各高校在招生时,只将器乐演奏作为一种才艺考核,并没有对所招收学生进行器乐专业类别的划分;学院授课教学,不同器乐类别的学生按照统一课表进行教育专业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得到针对自己所学乐器的教学专业化培养。本科阶段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口工作多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小学生是学习乐器演奏的“主力军”,专业的民族管乐教学人才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工作,对民族管乐器在中小学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民族管乐器相较于其他民族乐器,在入门方面有着更高的门槛以及更独特的演奏特性,这是民族管乐教学人才所需考虑的首要问题,如果此问题不能在本科学习阶段解决,毕业后从事民族管乐的教学工作时则无法体现其优势所在。由此入手,各高校应设立针对不同器乐专业的多样化教学培养。民族管乐中包含唢呐、竹笛、笙等不同种吹管乐器,其各自特性相差较大,入门与学习难度也各有不同,所以应针对不同种民族管乐器开设相对应的教学法课程,教授学生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民族管乐教学方法,以适应未来从事的民族管乐教学活动。

2.音乐表演专业民族管乐人才培养

音乐表演专业可谓是各大院校音乐类专业中考生首选专业之一,也是院校音乐类专业中的中坚力量。从具有开设音乐表演专业的高校招生来看,民族管乐的招生人数并不可观,较之西洋乐器或民族弦乐来说占比较低,这一情况使得民族管乐的发展速度相对于其他音乐来说,也较为缓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现阶段本科院校民族管乐演奏人才的培养存在有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民族管乐器没有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体系。民族管乐源自民间,我国幅员辽阔,拥有着丰富的民族管乐文化,以至于民族管乐的教学方法也因地域、风格、流派而有所不同。我国当代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受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影响较深,尤其在民族乐器方面,忽视了民族音乐的文化独特性。西方音乐于20世纪传入我国,对我国民族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中国近代留学生在国外接受到系统的音乐教育培养,思想上也随之倾向于西方音乐的传播普及,所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模式基本都是以西方音乐为典范,教科书、传授方式、音乐思想甚至是音乐教师都是遵循西方音乐的教育模式开展。[7]中国民族管乐器拥有着千年的历史,每一种管乐器都承载着属于自身独特的文化传承,民族管乐演奏人才,更应注重文化的独特性培养。現如今高校民族管乐演奏人才的培养模式,多为建国后对西方器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以演奏技术的训练培养为主,辅之以一定程度上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素养教学,而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学习多存在于中国音乐史的课程之中,对于专项音乐风格或乐器演变的学习较为笼统。因此,为了更广泛和科学地培养民族管乐人才,发展和形成一套独特而成熟的教学体系对于民族管乐人才的培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培养模式单一化。民族管乐演奏进入高校的这60余年,专业课程设置变化并没有发生较多实质性的改变,不能较为全面的体现与适应现阶段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缺少多种管乐培养模式创新。高校民族管乐演奏人才培养模式多以独奏教学为主,对于学生演奏技巧的综合提升有着一定的限制,而将民族管乐演奏融入合奏课程恰恰可以弥补这其中的不足。对此,各高校也尝试开展民乐合奏课程,但此课程往往处于选修课栏目中,或非专业课程以外的低要求课程,学生以消极态度对待,老师也不具备合奏教学创新能力。我国民族音乐合奏课程形式多是参考西方艺术院校合奏的方式展开,而民族乐器的多样性与个性使得民乐合奏时,各种乐器相互融合难度远远大于已成熟的西方管弦合奏体系,这对学生的演奏能力是极大的考验。首先是对管乐演奏技术的要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程度上的专业演奏能力;其次,合奏过程中需多种乐器的融合,注重和声曲调的培养;最后,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民族乐器的个性较强,合奏时必须能够达到合作,避免个人因素对演奏时的影响。[8]如若形成科学严谨的民乐合奏体系,对民族管乐人才培养的益处将是极为显著的

三、民族管乐器人才培养发展思考

(一)创新民族管乐教学思维

民族管乐教学自古以来的教学思维多以独奏为主,时至当代高校中的人才培养,大多数也以单种管乐的演奏课程为主要课程。民族管乐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已趋于固化,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时期对于民族管乐人才的新要求,创新民族管乐人才培养教学思维是势在必行的。独奏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乐器演奏能力及综合技巧的提升有所限制[9]。因此,将合奏课程加入民族管乐人才培养计划中,提升学生合奏、重奏能力,可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这种能力的提升不僅是技能方面的,更是意识层面的提升。中国民族管乐器传承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音乐风格多样化。对于演奏能力培养层面来讲,不同地域有着不同“流派”的传承,封建时期各“流派”之间门户之见较大,互相处于不交流的情况,在新时期的高校人才培养中,是否应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管乐人才学习更多的民族管乐文化与演奏风格?交流与融合是创新的基础,局限于单一曲风的演奏,只会让民族管乐的发展难以向前迈进。因此,应加入合奏、重奏以及多种风格的赏析演奏课程,促使高校民族管乐演奏教学模式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10]

(二)培养全面型复合型民族管乐人才

高校毕业的民族管乐人才进入社会生活后,第一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随着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发强烈,越发多样化,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促使民族管乐的普及发展,民族管乐复合型人才的优势也愈发凸显。何为复合型人才?一般是指除了具备管乐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能够胜任与管乐相关的一些活动和工作的人才,也叫一专多能型人才[11]。笔者认为,民族管乐复合型人才最能够适应社会音乐发展的趋势,也最能在民族管乐人才缺失的情况下成为其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不单单是纯粹的演奏人才或教学人才,其涵盖面甚至包括了民族管乐艺术团体的培养,音乐文化的推广等,这也是民族管乐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技能。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上一层楼”,无论是何种机构,为节约人力成本,大多倾向于使用复合型人才,高校培养的民族管乐人才如除去自身最擅长的乐器之外,还同时兼备其他多种技能在身,能够胜任民族管乐发展的各项工作,个人发展所得机会也会随之增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需高校身先士卒,进行课程方面的改革。对比美国高校的管乐专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增加了更多的自由性,学生可凭借自身兴趣喜好选择其他专业类型的课程,以更加自由化的学分制替代硬性课程规定的制度,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已有相关院校进行了更加自由学分制改革,如中国音乐学院,学生除去跟随专业老师学习主专业管乐演奏以外,剩余课程按照所应修学分总量,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性,让学生自主规划想要学习的内容,多样化发展,全面化发展。

(三)加快高层次民族管乐人才培养建设

在国家重视高层次教育的今天,艺术硕士学位建设发展可谓十分迅速,伴随着这一“洪流”,民族管乐硕士点的建设也随之兴起。随后,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这两大国内顶尖音乐学院相继开设了民族管乐演奏专业博士点,代表着民族管乐表演人才培养的高峰,是民族器乐人才培养的试点,为全国硕博表演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经验。硕博阶段的人才培养与专本时期不同,专本阶段偏向于对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基础知识的培养,而硕博阶段要更加倾向于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深度挖掘,所以,民族管乐高层次硕博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

1.构建扎实的音乐学学科知识体系

音乐学的总任务就是透过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规律。民族管乐高层次人才已不需要拘泥于演奏技术练习或浅显的音乐史方面的学习,在知识层面构建音乐学学科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其更系统更有效的对民族管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可涵盖民族管乐的音乐美学、史学,以民族管乐的不同“流派”,或以西方管乐为参照,探究民族管乐器音乐的发展前景,以乐器学、音乐声学、律学知识为指导,追溯民族管乐器的本质。因此,构建扎实的音乐学学科知识体系,对于民族管乐硕博的培养,是“奠基”,也是提高。

2.提高学术与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学科、一个专业要想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不能失去创新意识。中国民族管乐发展千年,从简单的骨笛至六音孔竹笛,从单声部管乐器发展至多声部和声性笙乐器,管乐也从祭祀走向娱乐活动,并出现了许多不同“流派”,这是一个变化发展,是一个创新的历程。当代民族管乐高层次人才更应利用现代资源,加大创新力度,对民族管乐器、民族管乐进行创新,让民族管乐以新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由此,才能更好的推进民族管乐的发展,使民族管乐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四、结语

当代中国民族管乐人才培养体系依然在不断发展与建设的中,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探索的过程。我国民族管乐人才培养,应体现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专科、本科应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实践型专业化民族管乐人才;硕士、博士应以时代为导向,以文化为根基,成为创新型民族管乐人才。现阶段我国民族管乐人才培养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何为民族管乐发展提供更实用的人才,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培养体系,依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1]孙继南:《中国近代教育史纪年》,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2]《历史沿革》,中国音乐学院官方网站。

[3]杨洁:《强化实践教学 突显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表演专业为例》,《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第6期。

[4]刘金祥:《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5]《本科大学设置》,中国教育部,2012年3月。

[6]数据来源:南京艺术学院教务系统。

[7]吴春薇:《新形势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意义及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8]刑建军:《民族器乐合奏教学模式初探》,《赤子(上中旬)》,2016年第15期。

[9]王佳:《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

[10]蒋莉:《加强民族器乐教学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民族器乐教学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中国音乐》,2015年第1期,第224-226页。

[11]沈雨:《高校复合型管乐人才培养初探》,《艺术教育》,201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现状分析人才培养
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解析与思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基于全面收费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现状及改革研究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