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现象

2019-03-21黄丽娟

传媒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茧房客户端

黄丽娟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一、引言

对于互联网来说,十年足以产生翻天覆地的发展,但桑斯坦于2008年出版的《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的“信息茧房”现象在当下却愈发显现出来。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表现形式:算法推荐机制和内容定制类新闻客户端,需要独特的治理方法和应对之策。

二、信息茧房概念及发展

(一)从哈耶克到哈贝马斯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R·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首次提出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因公众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往往是跟着兴趣走,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形成信息茧房。信息茧房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受众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而不去触碰那些令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内容。

桑斯坦在书中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哈耶克和哈贝马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中提出的分散而自律的构想正在被互联网逐步实现,在网络世界里,某种“自身秩序”开始出现占优势的趋势。因为这样的“自由”,哈贝马斯所探讨的那种对公共事务进行协商的程序民主似乎变得唾手可得,而这两点构成了信息乌托邦的基础。

这两位的理论应用都是桑斯坦乐观主义的体现,从孔多塞陪审团原理到海耶克价格调控,他论述的实质是群体如何交流以及共识如何产生。他乐观地认为尽管还面临各种问题,但群体信息聚合是有效的。然而,群体协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放大个人错误、造成死角与共同知识、声音的串联和群体极化。

(二)信息茧房的发展及论证

在信息茧房之前,桑斯坦曾经在《网络共和国》一书提出过“信息窄化”的概念:“网络让人们更容易获得的是自己喜欢的信息,而拒绝接收自己不喜欢的信息,事实上人们得到的是窄化的信息。”

他在《信息乌托邦》对这一概念进一步阐释和发展,在网络时代信息茧房将以“个人日报”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达以及信息爆炸式发展,任何受众都可以自由选择他们想看到的话题以及内容,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份独一无二的“个人日报”。

从横向来看,个人的信息茧房就是“个人日报”,一群人的信息茧房就是不同职业之间的知识和思想差异。从国家和文化层面来说,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也说明了信息茧房问题: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宗教而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不同宗教的人从小接收的信息大相径庭,彼此之间难以沟通,造成地区之间的矛盾、冲突。

从纵向来说,信息茧房绝非当下新媒体时代才出现,这个现象伴随人类社会始终。信息茧房既然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就不可能完全消除。因为媒体多样化以及信息泛滥,使我们现在才愈发关注这个现象。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当下的信息茧房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共识区域越来越小。

信息茧房还会产生回音室效应和群体极化、群体盲思等问题。人们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更容易组成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只能听到同质化的内容和观点,这就是回音室效应。长期处于回音室中,容易导致受众的观点变得狭隘和偏激,甚至可能产生一些极端思想,或者思想受到整个群体的限制,不敢表达出与群体不一致的观点,从而产生群体极化和群体盲思等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的体现

新媒体发展到现在,从bbs到人人到微博到微信,受众对于新媒体的需求越来越不满足于被推送,而是更趋向于选择性获取。内容定制类新闻手机客户端通过登录社交平台数据算出用户的喜好,并根据算法所得结果进行内容推送。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模型,满足了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使得用户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大大减少,这是用户产生使用黏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推荐机制的应用,内容定制类手机新闻客户端肯定或多或少都可能会存在“信息茧房”的效应。软件给受众推荐的都是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久而久之,让受众包裹在了蚕茧之中,用户不能接触到外界的信息,只能听到感知到自己茧房内的信息。这样的茧房不仅仅使得受众的接触面变窄,更会产生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隔阂,这是恰恰违背了大众传播的基本原则。

除了今日头条这样的内容定制类手机新闻客户端之外,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微博:通过添加关注定制自己想了解的信息;豆瓣:提供各类UGC信息的社区网站;知乎:UGC网络问答社区等等,都是用户会订阅信息或者频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都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微信、微博、Facebook等这类朋友交往的圈子也容易产生信息茧房。受众接触的圈子以及圈子里的人都会和本人有着或多或少的“同质化”,造成“物以类聚”,更倾向于形成群体极化和群体盲思现象。

四、应对及反思

概念提出者桑斯坦认为应该通过政府的监管来减少信息茧房效应,通过政府的调控让各种异质的信息更广泛地被更多人所接受。此外,应该加强有用信息的传播,例如重大决策信息以及和民生、社会相关的各种信息,让受众能了解更多真实社会动向,有利于减轻群体极化和群体盲思。

除了政府的监管和管控,手机新闻客户端也要注重自身对于信息茧房问题的解决方案,打造网络“人行道”。社交媒体以及定制类手机新闻客户端应该在展示受众喜欢的内容同时提供不同观点和内容。与此同时,手机新闻客户端和政府需要共同协商合作,加强对于“人行道”的公共管理,不能过度干涉,也不能听之任之,容易造成一些不良言论恣意传播。同时,应加强鼓励受众和用户对于信息茧房效应的认知,走出自己的固有思维,接受多元化的、批判性的新闻和思想。

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种种益处的同时也可能催生风险,这是技术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在新媒体环境下,算法技术即“技术”,信息茧房即“风险”,技术批判理论从哲学角度论述了技术和人文的辩证关系,算法技术固然是新媒体技术的一次重大革新,但是算法技术也确实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五、结语

桑斯坦基于哈耶克和哈贝马斯的理论提出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当受众被自己选择的信息所禁锢,生活以及获得的信息会变得固化。如果把信息茧房看成不同个体差异化的集合,那生活中便随处可见信息茧房的存在。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茧房现象正日益凸显,新媒体技术加剧了信息的窄化,最终形成了信息茧房。算法推荐机制让受众订阅了一份完全个人化的“报纸”,长期处于这种同质化的信息中会失去接触异质化信息的机会,造成人的不均衡发展,也加厚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壁垒。

治理信息茧房必须打破壁垒并制造共识。政府应该通过调控加强异质化信息和有用信息的传播。手机新闻客户端或算法推荐的应用程序也应打造网络“人行道”,在公共对话区域展示更多异质化信息,并与政府共同进行合理管理,避免假新闻等内容进行传播。受众也应该加强媒介素养,更多接触多元化的信息。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茧房客户端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