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与同向同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力量整合探析

2019-03-21李渝萱

关键词:队伍力量协同

李渝萱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又简称为“16号文件”。在该文件的正确指导下,历经十四年的系统化建设,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系统的改善和加强。值得肯定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成效不彰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缘由,从组织方面找问题,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支队伍”之间未能形成协同效应。如果说“16号文件”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建设的征程,那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则是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建设中的“疑难杂症”而召开的,重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建设的新篇章。

一、“三支队伍”力量整合的必要性

(一)整合“三支队伍”力量,践行“三因育人”

恩格斯说:“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力量’,这种力量和它单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区别。”[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主要由“三支队伍”组成,一是教师队伍,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二是辅导员队伍,包括班主任、辅导员;三是干部队伍,包括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三支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体,其基本的教育宗旨是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经过十几年的系统化建设,效果明显。但“三支队伍”的整体协同有待强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2]要求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力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

1.因势而新,回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给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新的思路:只有通过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顽疾的治理才能获得一些新的突破。高校“三支队伍”力量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育德能力差;育人职能交叉重叠、认知不一;各类育人工作脱离学生实际。要改善这种现状,首要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体的协同问题,只有队伍主体协同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开展才会同向同行。

2.因事而化,践行“三支队伍”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颁布的“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三支队伍”的组成人员几乎囊括了高校全部教职员工,涉及的工作范围包括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三支队伍”人员与大学生产生较多接触,培养的教育情感最为深厚,了解的思想动态最为详细。“三支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力量,只有“三支队伍”人员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职责,整合抱团,同向同行,才能激发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穷育人力量。

3.因时而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的新路径。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社会大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实践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大学生思想上开放并多元交融。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任务,这就要求新时代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支队伍”必须因时而进:应拓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根据时代特点、时期的不同和时机的差别,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因材施教;探索因时而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牢牢把握大学生在当前的思想困惑、思想实际,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引领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勇于追梦,建功立业;实施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举措,善于捕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切入点。

(二)整合“三支队伍”力量,落实“三全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三支队伍”协同育人、同向同行,是践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三全育人”精神——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必然要求[3]。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主体队伍之间如果相互掣肘、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不能紧密整合力量,“三全育人”的落实将显得苍白无力,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三支队伍”从育人理念、育人目标、育人内容、育人方式等方面支持全面协同,实现全方位、全领域和多角度协同育人。“全过程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三支队伍”,在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协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持久而深刻的育人影响。“全员育人”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三支队伍”全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发挥各支队伍的育人优势和特长,形成“1+1>2”的育人合力。可见,只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支主体队伍紧密整合力量,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避免相互对立、彼此内耗,才能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

二、“三支队伍”力量整合的原则和路径

(一)“三支队伍”力量整合的原则

整合,并非机械的简单叠加。高校“三支队伍”教育力量整合,旨在增强各类人员合作、协同育人意识,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系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三支队伍”力量整合,要坚持正确的原则,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实效性得到质的提高。

1.整体协同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支队伍”,协同配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教育综合体。“三支队伍”共同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整体性强调多元创新主体间的目标整合、价值选择一致以及工作风险共担。协同性体现在“三支队伍”内部之间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准则,以强化目标驱动引领,既权责划分又互助协同为路径,由是“三支队伍”整体工作能力得到提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多体互动原则。“三支队伍”力量整合,要求各支主体队伍力量有效整合,并非机械合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组织要素间相互动态地组合、配合、融合,不断根据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环境的多变性而动态变化、匹配。多体互动性原则可以有效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工作机制僵化、单向度工作模式、工作状态缺乏生机活力等问题。

3.开放创新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支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主体,他们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三支队伍”系统中,各支队伍间不仅相互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也注重与环境的适调性,并自发地形成各种协同创新机制,突破单支队伍局限性与自身封闭性,有效调节和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复杂情况。

(二)“三支队伍”力量整合的路径

“三支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担当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力量任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三支队伍”中每支队伍都有清晰的教育角色定位,并被赋予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要系统整合“三支队伍”的教育力量,使其各司其职的同时又协同创新,高效运转,激发出潜在的巨大教育合力。

1.建立“三支队伍”间协同互补机制。协同学创始人哈肯教授说:“即使我们发现了结构怎样组成,还得明白组件如何协作。”[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构成了一个思想教育队伍工作系统。“三支队伍”间的协同互补机制,就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工作系统如何运作,协同互补就是各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前提下,相互合作,相互成为彼此的有益补充。例如已成功探索出并在高校中普遍运用的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互补机制,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完成教学与管理“双肩挑”的双重任务,辅导员做好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又要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职责,提供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之间的协同互补达到多赢的局面,协同的二者突破自我价值,实现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的完美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协同互补机制的成功实践给予我们启迪,党政共青团干部队伍、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之间,都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动态组合,协同互补,创新开展工作。如可探索党政共青团干部队伍与辅导员队伍协同管理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合作教学新机制,彼此助力、相得益彰,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更为持久。

2.开创“三支队伍”间协同创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传统工作模式,偏重于各在其位和各司其职,而队伍间的融合、协同、创新不够。如果只依靠某支队伍“单打独斗”,就算是某一支队伍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其他两支队伍的作用发挥欠佳,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就是“三支队伍”之间的融合和互动不够,还是不能较好地完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最终难以完成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所以必须开创“三支队伍”间协同创新模式。三支队伍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基于共同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力量整合、交流沟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集约化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聚合,达到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创新必须从整合维度和互动维度进行分析。其中,“整合维度”包括目标、原则、价值等,而“互动维度”主要是指各个队伍主体间所掌握的资源共享、配置优化、系统匹配等。具体来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共同目标,引领和驱动着“三支队伍”走向整合,虽然分工不同,但队伍之间彼此联动合作,相互支持、相互衔接、相互影响。拆除各学院、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拆除教学与科研之墙,拆除教与学之墙,“真正实现人才交叉贯通、部门协同联通、资源互融互通,调动学校各个方面、各类人员、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开展教育”[5]。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重组,形成协同创新的教育模式,生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育人目标。

3.搭建“三支队伍”间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创新模式凝聚了“三支队伍”作为教育主体的育人智慧,协同互补机制彰显了“三支队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论是模式的有序运行,还是机制的持续优化,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上开展,因此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整合“三支队伍”协同育人力量,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路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力量整合具有很强的系统协同性,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从“三支队伍”的构成要素、育人功能、组合结构、教育理念等着手,建立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的协同创新平台。基于宏观层面建设顶层领导组织导向平台,聚合“三支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综合化;充分发挥“三支队伍”各自特长和优势,保证“三支队伍”步调一致,最终达成多渠道的多形式的协同效应。他们的教育合力表现在时空上的整体协同,各级党委主动同行政部门配合,形成“三支队伍”齐抓共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局面。在中观层面建设中层协作运行平台,整合“三支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加强各支队伍间的联系,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长期形成的阻隔、分块划片的工作状态,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支队伍”系统内各主体要素的融合、整合,形成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效走向高效、从封闭阻塞走向畅通交流的良好局面,最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从微观层次汇集“三支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聚合“三支队伍”中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各部门、各专业和各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工作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进行理论教育、品德教育的中坚力量,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骨干力量,都应该根据所授学科和课程内容特点因材施教;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学生日常思想和生活;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在高校兼具育人重任,他们不仅从组织上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整体布局,而且从思想上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谋划策,真正实现人才交叉贯通、部门协同联通、资源互融互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组合、整合、配合和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开展[6]。

三、“三支队伍”力量整合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向”即为“三支队伍”都要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行”即为“三支队伍”的力量劲儿往一处使,合力教育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一)保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肩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三支队伍”身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三支队伍”。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三支队伍”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都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领学生,坚持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增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教育责任感,引导高校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特别是坚定文化自信,在对大学生的培育与引导上,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用优秀文化产品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滋养,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水平[7]。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三支队伍”,提升“三支队伍”力量整体水平,是确保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前提。

(二)促进教育合力作用发挥致极致

“三支队伍”合力作用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构成中的各个构成部分,为了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教育任务,在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整体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三支队伍”所产生的合力作用不是“三支队伍”力量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过程中“三支队伍”力量的有机整合,使其产生合力的效果远远大于各个单独力量机械相加之和的效果。“三支队伍”通过良好的协同整合,有利于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新格局的形成;有利于 “组合、配合、融合、联合、整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资源结构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支队伍”通过力量的整合,促进教育合力作用发挥到极致。

猜你喜欢

队伍力量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怀疑一切的力量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