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针灸治疗的科学特性教学
2019-03-21潘国庆赵钊刘密张国山石佳常小荣
潘国庆 赵钊 刘密,3 张国山 石佳 常小荣
(1.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3.浏阳市中医医院,湖南浏阳410300)
《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同时涵盖基础理论、实践操作和临床治疗等多层次知识而又自成体系的课程,也是中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目的。对于中医临床各科医生而言,这也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之一。《针灸学》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针灸理论知识(经络和腧穴知识)、针灸技术知识(刺法和灸法)、针灸应用(针灸治疗)等三个部分,而这些内容在讲授和学习中又面临着一些疑难问题,如抽象的经络循行路线、生僻的腧穴特异功能、模糊的刺灸补泻手法、深奥的针灸治病机理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学习和掌握中医针灸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及针灸治病机制规律,是针灸学在实施教学改革中的主要方向[1-2]。针灸治疗部分是从针灸理论步入临床的桥梁,在针灸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本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重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针灸治疗的科学特性教学[3],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针灸应用,结合病案讨论
针灸治疗是将中医基本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及针灸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是将针灸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针灸治疗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知识的交会贯通,重点讨论针灸的治疗原则和配穴处方,理解和灵活记忆知识点,重点针对针灸辨证论治内容中理、法、经、穴、术进行讲授,结合病因、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等辨证方法阐“理”;根据病因、病性、证型明“法”;依据病位及经络理论讲“经”;按照选穴原则、配穴方法及特定穴的临床应用说“穴”。如在讲授治疗总论中的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的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如:1、足三里属于哪条经脉,该穴如何定位?2、足三里的主治病候是什么,为什么?3、体现了腧穴治疗作用的哪个特点?将经络、腧穴内容融汇回顾,巩固其所学知识,并能对其他各穴进行举一反三的理解记忆。讲解头痛的治疗时,根据病因及经脉循行理论重点突出该病的证型特点及发病部位,进行分经诊断及选穴治疗。
对于针灸治疗各科疾病的课堂学习,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结合案例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精心选择或列举一些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描述性和分析性的临床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3-5人为宜)讨论,分组讨论的形式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交流,发表自己见解和观点,并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在经过分组讨论后,每组代表阐述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多动脑、勤思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疾病、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能力[4-5]。
二、模拟临床实践,实施直观教学
根据针灸治疗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使用模拟临床实践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主观能动性。模拟临床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设置模拟病例来完成。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建立病例卡片模拟病人,将每两名学生为一组抽取卡片,一名饰演病人角色,另一名饰演医生角色。根据其所抽取卡片的要求,由“医生”向“病人”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病史资料的采集,“医生”对其所采集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这种教学方式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体会到课程学习中乐趣,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临床的方法,也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熟悉临床工作,初步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以后的临床实习、工作打下基础。
在针灸治疗教学质量控制方面,我们设置了严格而又灵活的考核方法来检验其理论知识及实际动手能力。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中理论考试(书面考核,70%)以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注重知识测评与能力测评相结合。实践技能操作考试(30%)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以抽签的方式随机分组,每两人为一组,抽题作答,要求学生根据所抽到的题目的内容,按照辨证分型、立法组方、选穴操作等步骤叙述,并进行实际操作,考核结果由两名监考老师同时打分。这种考试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能够起到以考促学的作用。
三、引入模拟病人,充实课堂教学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又称为模拟病人(Simulate Patients),指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患者经过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目的在于稳定、逼真地复制真实的临床情况,具有被检查者、评估者和指导者3种能力[6]。将SP引入课堂教学是我们课题组在2009年进行的一项针灸学教学改革课题。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专门招募三位作为标准化病人的志愿者,并进行专门的培训后,引用到课堂来实现。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将SP引入课堂教学,首先由模拟病人叙述其基本病史病情,学生根据病史资料进行诊断,并根据经络理论进行辨证取穴,斟酌行针手法,最后由带教老师将学生表述的结果及意见进行综合,确定治疗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就能亲身体验针灸治病整个过程,能够使学生已有的理论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和加强,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采集病史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将标准化病人引入针灸治疗教学,使学生有置身临床的感觉,既锻炼学生的临床技能和思维方法,又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使学生观察、分析、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够培养其病例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效果很好。此外,课题组研究发现以SP为核心的针灸学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能够比较客观和公正地反映学生的针灸技能掌握情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医患沟通技巧,为学生们走上未来的医疗岗位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加强人文关怀、减少医患矛盾打下良好的基础[7-8]。
四、结合科学研究,丰富教学内容
除了让学生面对直观的SP、锻炼其辨证思维方法和临床诊疗能力外,在针灸治疗教学中,我们一个亮点和特点是将当前针灸治疗领域所涉及的相关科学研究内容通过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引入课堂教学。例如:在讲授针灸治疗“胃痛”病的过程中,我们就将在科学研究中已经证实的针灸治疗“胃痛”的病理机制相关研究结果,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由学生自行进行浏览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针灸治疗疾病的科学性。另外包括诸如“足三里”治疗胃肠疾病、“内关”调节心率、“委中”治疗急性扭伤等问题,皆通过相关科研结果展示给学生。实践表明,在针灸治疗教学中通过适时地提出相关科学依据来教授学生,对于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确针灸治病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研意识,坚定其学习乃至学好本课程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在针灸治疗教学中,我们通过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使网络平台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相结合,并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性地引入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充实和丰富了教材内容上的不足。将针灸治疗的科学特性楔入到针灸治疗教学中后,使得玄妙难释的治病机理诠释尽然,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针灸治疗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这门课程及学科产生了一种信任感,从而对针灸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