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几个核心问题及其认知阐释
2019-03-21侯国凤
侯国凤 胡 昆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职能,提高教学质量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量”的规模已经形成的基础上,高职教育转变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实现“质”的飞跃,将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而教学质量则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以来,在部分地方高职院校进行诊改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就全国层面而言,进展还较缓慢,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诊改工作的认识还较模糊,难以把握诊改工作的真谛。因此,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作为质量保障机制涉及到教学全过程的方方面面内容,要有效推进诊改工作,就必须正确认识“什么是诊改”、“诊改什么”、“谁来诊改”、“怎样诊改”等核心问题。
一、关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内涵的几个核心问题
1、关于“什么是诊改”的问题
所谓诊改,涵盖了“诊断”与“改进”两个方面或环节。诊断,其本意是一个医学术语,通常指医生依靠其医疗技术检查判断病人病症、寻找症结,做出治疗方案的过程。随着学科的渗透、交叉发展,诊断已经突破了原有医学理论的边界,有关诊断学的基本理论、方法逐渐向社会科学领域渗透,早在20世纪初,就形成了社会诊断等理论,之后又在企业管理领域形成了企业诊断等。21世纪初,诊断理论逐渐渗入教育领域,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应用教育技术”,能够引领学校“建构反思意识、强化发展动力、开拓发展新路、提高学校效能,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简言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断即指充分利用教育诊断理论研究教学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判断分析尚存不足、问题及其症结。而改进则是在找准问题、分析问题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诊改不是评估,两者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依据事先设计好的统一的基本指标就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结果产出等方面做一个普遍性、共同性的检测与监控。而诊改则是一种旨在推动高职院校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主体责任、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常态化质量保障机制。较之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诊改完全是另一种逻辑,是一种基于问题导向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教学质量的工作机制。
2、关于“诊改什么”的问题
教学质量诊改,顾名思义就是要诊改质量。那么何谓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教学质量又是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维性、动态性。一般而言,政府、院校、用人单位、学生等比较关注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虽然着眼视角不同、教学质量所呈现的内涵也就不一样,但教育质量通常被定义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①、“满足主体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等②,尽管着眼点不同,带来了有关教育质量概念的差异性,但就其本质而言,有关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基本就是涉及人才培养、教学过程及其管理等方面。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即指根据办学理念、定位、目标,从“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学校管理与制度、质量监控与成效等”③方面着手,分析、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过程。换言之,就是要围绕人才培养、人才输出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问题查找、原因分析、改善提高。其具体任务就是建立、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控制体系,逐渐形成现代质量文化;至于工作路径层面,则是要通过“确定目标”、“聚焦要素”、“查找不足”、“完善提高”等系列工作过程④,以完成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进而不断推动高职院校强化质量的主体责任,主动运用制度、机制、文化等手段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为社会输送更多能够满足需要的较高质量人才。
3、关于“谁来诊改”的问题
政府、院校、用人单位等都是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或是教学质量的产出者,或是教学质量的受益者,或是教学质量的监管者,都需要参与到教学质量诊改过程中来,都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的重要主体。首先,院校作为教学质量的直接产出者,同时也是质量保障的第一责任主体,无疑也就是教学质量诊改的第一责任主体,需要在教学质量产生、输出全过程中,基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原则,充分调动一线教师、教辅人员以及非一线教职工、学生等参与质量诊改的积极性,实现诊改的“全员性”。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则需要摒弃传统的大包大揽,充分用好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引导高职院校基于办学定位、阶段、特色等充分用好办学自主权,分类指导推进教学质量诊改工作。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产出的质量,人才质量直接关系到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满足,因此,用人单位是高职院校输出人才的直接使用者,理所当然也是教学质量诊改的重要主体。当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的不同主体的地位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比如说,学校是教学质量诊改的第一责任主体,但具体到诊改的某些环节,当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诊改主体时,学校、具体教学质量活动实施者、教学对象等就可能成为诊改的对象了;而若在校内由学校层面组织校内外专家对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方面进行自我诊改,学校作为诊改的主体,而教师、学生及某些具体的质量活动又成为诊改的对象;而当教师、学生分别进行自我质量产出活动诊改时,其又分别是诊改主体了。当然,随着“管办评”相分离的有效推进,第三方评价机构也将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质量主体,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有效实施教学质量诊改的问题
在界定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的内涵、内容、主体等基础上,重点就要解决“怎么实施”、“如何推进”的问题。本文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完成几项主要任务。
1、有效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必须处理好几组关系
(1)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的统一性、标准性来自于政府需要,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推进诊改工作,其目的在于逐渐建立起一个政府、院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质量管控机制。政府需要对高职教育质量工作进行管控,就需要有一个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应该是基本标准、底线标准,只有有了标准,才可能进行比较,才利于社会对其质量产出进行优劣评价,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当然,由于地区、学校、专业发展程度、不同主体的需求和期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侧重、教学过程与绩效等多方面的差异性,自然也就带来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生成过程及其诊改的多样性,所以也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应该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坚持底线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千校千策”,这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
(2)常态性与阶段性的关系
教学质量的生成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质量诊断目标设定、标准设置、运行实施等都必须依赖于教学生活全过程,质量诊改应该成为常态化教学活动的内在部分。特别是作为教学质量诊改的第一责任者的高职院校是教学质量诊改体系的直接建设者和实施者,理应将诊改工作作为教学及学校运行的内在部分持续性推进,而不是继续像传统的某些评估检查那样,机械套用和简单照搬外部质量保障的理念、标准和模式,搞突击性的检查,在某个特定阶段形成临时性的质量活动活跃的现象,一阵风过后,质量监管活动也就沉寂下去了。这样,不利于形成持续的质量意识、质量文化。
(3)创新性与传承性的关系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国家大局、院校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从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诊改通知》,再到2019国务院职教发展方案,都强调了要通过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带动院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这些文件精神的落实,都需要改变传统方式,不断创新,通过诊改工作来推动院校等质量生成主体培养更多能够充分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以达到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的目的。当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也不是相对分隔、孤立的质量管控工作,更不是否定原有工作的“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一种新的质量保障机制。因此,推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必须注意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2、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工作需要做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1)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闭环
在PDCA循环理论看来,高率的质量管理应该是一个基于“计划-执行-评价-反馈”闭环的持续改进运转过程。计划就是要确定目标,执行即落实目标,评价即目标达成的效果总结,修正即根据需要不断纠正尚存于目标达成过程的某些偏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构建起一个有目标、有标准、有诊断、有反馈、有改进的闭环系统。
(2)建立教学质量诊改的目标与标准系统
目标和标准是质量诊改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质量诊改的最终落脚点。它不仅反映着相关主体对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理解,更反映了其对教学质量的态度与价值追求。高职院校内部教育质量诊改活动是一个基于改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不仅要关系到目标设定,而且要贯穿教育实施全过程及结果输出的评价、反馈、修正等方方面面。高职院校要基于国家宏观政策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以及专业、课程及教学实施活动的目标与标准等。目标与标准决定着教学质量计划内容的取舍、教学过程等质量活动形式的选择。具体而言,高职院校推进教学质量诊改工作不仅要从办学理念与定位、专业设置、管理制度、师资力量等环节目标的设定,而且要从教学实施、课程建设、教学效果等执行性环节明确诊改活动的标准,更要根据教学质量生产活动的预期质量结果预设好质量评价标准,并建立起质量诊改的反馈-修正体系,使质量诊改沿着正确轨道进入下一个循环过程。
(3)建立教学质量诊改运行实施系统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重点围绕学校整体运行、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五个方面,分别对其进行目标、标准、资源配置、运行效率效果等方面的指标体系设计,即从整体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发展评价、学生成长评价等层面进行诊改指标设置。至于运行实施系统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开展过程及其质量管理,其实质是按照一定目标要求,展开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的过程。运行系统是否合理有序、是否高效,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有效推进教学质量诊改工作,不仅要建立教学质量诊改体系,更应把重点放在实施运行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相关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使诊改工作的每一主体、每一要素、每一活动都能按照计划有序推进。
(4)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改进系统
改进是诊断的目的。在系统诊断的基础上,及时将诊断的结果、发现的问题等及时反馈给相应质量生成主体、单位和人员,对照目标、标准,分析教学质量生成过程的目标达成度、活动运行成效等,以不断改进工作。因此,反馈改进系统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结语
新时代“让发展更有质量”、“加快建设质量强国”,这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的更高的质量要求,从十八大报告要求“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要求“坚守提高质量的主线”,再到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无不彰显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学质量诊改作为确保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改善提高的一项综合制度,需要政府、院校、社会等多方面准确界定其基本内涵、创新实施,以不断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教育辞典编撰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4.
②史秋衡,王爱萍.高等教育质量观:内涵与外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46-49.
③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Z].2015.
④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Z].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