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

2019-03-21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革命圣地理想信念革命

汪 钰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十九大报告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中坚分子和优秀分子更应该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当代大学生比起其他群体,其独特之处在于,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十九大报告划分了“两个阶段”,并提出了这两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代大学生是实现新时代下这两个阶段性任务的主力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革命先烈用生命铸成的精髓,并且在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革命精神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将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既可实现革命精神在新时代下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充分发挥其价值,又可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良性互动。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是由大学生之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大学生是我党强大的后备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实现伟大胜利的队伍保证。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青年一代担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九大报告同样也为青年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指明了道路,文中提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2]”因此,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取得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其次,是由理想信念之必不可缺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3]”。大学生若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会全心全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因此,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基础。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来进行巩固,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第七部分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提到:“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4]”。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尤其重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不可或缺的。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革命先辈将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并且在其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宝贵精神财富。时玉柱在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论述一文中提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有兴党、强军、铸魂和育人这四大价值[5]。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宝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不仅要学习革命精神之基本内涵和形成过程等基本知识,更应该学习革命精神中蕴含的实事求是、坚信共产主义必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艰苦奋斗的精髓。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以及随后的大庆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革命精神的宝贵价值不仅体现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积极意义和对特定历史人物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对坚定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实现其人生价值,指导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的革命精神来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能够满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需要,这两方面的原因能够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得到很好的契合。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高度契合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共时性”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

“所谓中国革命精神的共时性特征,就是从静态的、横向的、整体的维度研究思考中国革命精神的本质特性、具体内容,也就是研究中国共产党人所有集体、整个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意志品格、精神状态[6]”。共时性特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所有革命精神中体现出的共同的精神品质和精髓,例如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等精神气概是每一种革命精神的应有之意。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注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实质上就是以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载体,以其来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譬如,其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精神可以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怎样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以及怎样对社会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共同的品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还可以助力大学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共时性特征这一方面来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以达到高度的契合,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化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性”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性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时代条件下产生的,是时代的先进性产物;另一方面指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可以跨越时代的界限,不只是特定时代先进性的产物,对特定时代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如今时代也可以发挥其宝贵价值。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性特征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支撑,使其达到高度的契合,其契合之处在于:在当代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也可利用革命先辈留下的革命精神来感化和影响大学生,使其感受革命精神的强大生命活力,感受其穿越时空后仍然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若只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很多人可认为是巧合,但经过历史长期的考验和洗礼仍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这只有真正科学的理论才可以达到。另一层次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革命精神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是当代人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作为青年中的优秀分子,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力军,学习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性特征两个内涵上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性”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革命先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当时的时代条件所奋斗出来的精神瑰宝。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性可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是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其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最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所运用的方法和原则是科学的,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性除了体现在指导思想、符合国情、原则方法这三方面,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经过时代的洗礼后仍经久不衰且得到不断深化发展也可看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科学性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不仅体现在能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教育树立起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以及自信,还体现在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找到科学的方法论和人生指南以实现其人生价值这两个方面。正因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有经久不衰的科学性,因此将其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要求。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科学路径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内在的共时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特征使其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可能且必要,加之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度契合,使得这种融入也具有了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探析切实可行的路径。笔者认为应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忆革命历史,增强价值自信以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在革命历史中形成的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中奋斗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流血牺牲和正能量的历史,是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历史,除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外,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中还包括科学理论的指导、唯物辩证法的使用等科学性元素。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教育,可使大学生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共产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是经过各种比较和反复研究后的理性选择,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自信。

高校引导学生追忆革命历史,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起到理论奠基的作用,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一些基本史实,了解有哪些革命任务、有哪些革命精神以及意义内涵。另一方面,第二课堂的教育主要起到实践强化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大学生已经建立起了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知识体系,要将这些内在的知识外化为行动和转变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通过实践来进行强化,并且在实践中将这种理想信念外化为行为。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和精神进行灌输,不应对其基本的史实进行“满堂灌”,也不应只是单纯地告知其基本内涵,只是让学生了解有这些史实的存在,有这些革命精神的存在,而应该注意灌输革命精神的实质内涵,首先让学生对其精神内涵达到认知认同的程度。例如,在对延安精神进行分析解读时,不仅应讲授延安精神的产生过程以及其基本内涵,还应该结合当时的史实来解释中国共产党人哪些做法或者列举一些例子来体现这些精神。例如,可通过毛泽东在延安的一个小故事来体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革命前辈熊云同志的回忆,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延安时,经常工作到半夜甚至通宵不睡觉,但第二天仍然坚持自己动手挖地、种菜,机要科的同志们担心他累坏了身体并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笑并说:“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引入这一接地气的小故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仅可以还原当时的史实,还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当时中国共产党人的作风。第二课堂是指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以外的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动,运用第二课堂的方式来追忆革命历史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可以在实践层面上实现强化的作用。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还可以在课外举办革命历史知识竞赛、话剧表演比赛、歌唱比赛、征文比赛等等活动来丰富第二课堂,使其多样化。这些课外活动由学生组织和参加,在参加活动的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地学习关于革命精神的知识,主动学习的效果远远大于外界灌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进行追忆,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实质内涵,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颂扬革命英雄,提供行为模范以坚定理想信念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中,革命英雄是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对革命英雄的精神气概和奉献精神进行颂扬,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辨别是非曲直,为大学生的行为指导方向、提供模范。颂扬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革命英雄的最终目的不止是让大家了解熟知这些英雄事迹,而应该是用这些革命英雄的做法来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为大学生提供行为模范和树立榜样。榜样人物在实践中体现出的道德品质、价值追求、精神境界对大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感染影响作用,这种由榜样人物所带来的激励、示范和带动效应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例如在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事件进行颂扬时,通过这一事件所体现出的勇敢和对中国革命事业忠诚的精神态度为大学生树立了榜样,结合如今的具体实际,可教育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志向于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和服务。革命英雄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通过对革命英雄人物行为和精神气概的效仿,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7]”。大学生通过效仿革命英雄,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对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三)参观革命圣地,进行情感熏陶以坚定理想信念

革命圣地是党在早期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场所,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许多正能量[8]”。大学生直观地重温中国革命历史最好的途径就是参观革命圣地,“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9]”。参观革命圣地对大学生最有效的作用就是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处于具有强烈红色氛围的革命圣地中感受革命先烈所处的环境,以及革命先烈在艰苦环境中所遭受的痛苦或者在艰苦环境中仍坚持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信仰,都能对大学生带来情感上的触动,使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如今许多高校也正在采用参观革命圣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方式。例如西南大学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就是参观“红岩联线”,红岩联线参观的革命圣地包括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等地,在参观这些革命圣地的过程中,组织学生重温入党誓词、在革命旧址重演话剧、观看纪录片等也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之中。学生身临其境,再经过讲解员的讲解,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当时革命先烈所面临的环境是如此艰苦甚至危险,以及感受到革命先烈心中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才换来中国今天得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各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这种教育方式达到的效果比思政课堂的讲解大得多。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0]”。大学生在参观革命圣地和感受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明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明白共产党人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参观革命圣地这一教育方式,每个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以及红色资源进行组织,坚持就近的原则选择革命圣地,坚持高效的原则组织革命圣地的参观。同时要注意将高校思政课堂与参观革命圣地相结合,注意两者的衔接,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猜你喜欢

革命圣地理想信念革命
瞻仰革命圣地 传承红色精神 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革命圣地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革命五大圣地 学生版画作品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