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学在“H”型旅游双语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2019-03-21刘静溪
□刘静溪
一、“H”型旅游双语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H”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的科学规律进行不同类型的人才划分和培养,旨在促进学术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平衡发展。“H”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平衡发展搭起了互通的桥梁,实现了应用型人才教育纵向学历层次的提升、横向与学术研究型教育沟通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了应用型教育下“能力强、学历高”的旅游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1]。旅游业突出的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旅游高等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语言、技能和思维多重培养,既要专业能力强、语言基础好,还要具备跨文化思维的新型双语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但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开设的双语课程只是简单地使用外语教材和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对于学术研究型或应用型旅游双语人才的培养都始终停留在“专业知识+外语知识”的层面,并没有将专业知识和语言内容的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忽视了双语学习过程中目的语语言对学习者思维模式的影响和旅游业涉外性这一特征对旅游双语人才跨文化能力的要求。对于绝大多数缺乏国外生活经验,甚至初次走出大山深处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很多时候都会将本应是对目的语文化的解读简单地理解为仅是语言的交流。实际上,“H”型旅游人才的双语教学不应仅是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层面的提升,更要注重对目的语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专业知识+语言能力+跨文化思维”。换句话说,掌握一门外语,不仅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张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二、“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沉浸式教育”源于加拿大双语教育实验,也被译为“浸入式教育”、“浸泡式教育”,它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卓著成效,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加拿大“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通过“教育语言”达到“语言教育”的目标。实验结果显示,这部分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他们每天参加以法语为课堂语言的课程学习,经过七、八年的学校教育,他们的法语水平和以法语为母语的学生非常接近。然而,对于另外一部分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他们只是将法语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专门进行学习,七、八年下来,他们的法语水平远远赶不上前者。“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校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都“浸泡”在外语环境中,教师不但用外语讲授语言知识,而且用外语讲授部分学科课程;学生不仅要听懂教师用外语在课堂上对专业内容的讲解,还要能自己使用外语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说出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坚持外语沟通和交流。这种让学生“沉浸”在目的语文化氛围中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旅游双语人才的跨文化思维和目的语语言表达能力。
旅游是一门最具涉外性和操作性的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客人“打交道”,因此,采用“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目的语思维模式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实现“沉浸式”双语教学,在课堂语言环境的营造中,就需要创造让学生感兴趣的语言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和目的语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设计教学场景,让学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旅游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通过与搭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根据所学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专业知识,又切身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与沟通之中,无缝对接“沉浸式”双语教学实施过程。
三、“沉浸式”模式在旅游专业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灵活选用双语教学材料。旅游专业开展“沉浸式”双语教学,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激发他们兴趣的语言环境。教材作为知识传输的媒介,在“沉浸式”双语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双语教学采用的外文教学资料甄选既需要注意其专业知识的前沿性,还要注意其语言表达的专业性,既要是最新的前沿知识,又要是符合该语言文化思维模式且原汁原味地地道道的外语表达,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掌握地道的外语表达方式,提升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真正实现复合型人才国际化。因此,在教学资料选择方面,应当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并结合网络、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媒体,灵活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材料。教师也可根据教学计划编写教学讲义,优化课件设计,通过学习APP在平台上布置学习任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表现,及时调整参考资料和教学进度,保障“沉浸式”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合理设置双语课程。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要求高校开展“外语教学”必须培养本科生使用外语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高校在实施双语课程教学中,既要考虑课程性质和内容,也要考虑授课对象。在课程性质和内容方面,由于学生在实习或今后的工作中都会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客人,因此需对涉外性和国际性较强、应用型较强的旅游专业课程开设双语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思维方式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授课对象选择方面,由于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专业知识的讲授,更要培养学生用外语分析、解决问题,因此,选择了双语教学这门课程的学生不仅需要较好的学习能力,还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高校在实行双语教学时,应当考虑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班,让学生自愿选择是否参与到双语教学之中。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专业知识学习和外语学习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课堂活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一般来说,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应有四分之三是与学生能力相当,这样才能满足学生进入“沉浸”状态的心理需要。另外,双语教学课程的安排实施需要整体考虑授课情况。只有一到两门课程使用“沉浸式”双语教学将无法实现理想的外语学习效果,应当在系列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长期以往,学生经过持续的外语表达训练和强化,才能达到既定的双语学习目标[2]。
(三)积极创造情感体验。要实现“沉浸式”双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课堂情境下为学生积极创造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感到生动有趣。一方面,要营造双语学习的大环境,教师通过提供新颖、丰富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融入语言学习中,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外语原著,鼓励学生在每一次的课堂发言活动中都勇于使用外语阐述自己的观点,增强他们对外语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另一方面,更要让学生意识到双语学习对常规专业学习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工具。“沉浸式”双语教学让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著作,提升专业理论知识的水平;还能及时了解掌握到专业领域国际上的更新鲜、有用的资讯。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要着力建构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包容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另外,教师可带领学生对比母语与外语语言和知识逻辑的异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思维;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3]。从这种意义上说,“沉浸式”双语教学既满足了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需求,又实现了学生对目的语思维方式和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学习。
(四)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沉浸式”旅游双语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既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理论水平,加快知识更新,还需要较强的双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等。目前,我国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英语专业毕业,他们对英语专业外的其他专业领域并不擅长。而另一部分双语教师虽然在专业方面知识储备丰富,但英语水平却参差不齐。因此,高校如果计划整体实施“沉浸式”双语教学,就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既要对英语专业的教师实行再教育再培训,也要对其他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进行英语继续教育,更要鼓励英语专业教师与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结对子”,实现知识互补资源互通,共同成长。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专业人才、资深行业专家、双学位高端人才;组织双语教师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多渠道提升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从源头从根本解决现行双语教学的瓶颈问题。
四、结语
采用“沉浸式”双语教学培养“能力强、学历高”的“H”型旅游双语人才,符合了旅游业突出的涉外性特征,是高校培养集专业知识、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旅游双语人才的有效途径。各大高校应当灵活选择教材,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激发他们兴趣的语言环境;合理设置课程,以学生自愿为主,在纵向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移情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提升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外语水平。高等学校应积极开展“沉浸式”双语教学,满足市场对新型双语人才专业能力、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切实完善旅游双语人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旅游双语人才建设提供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