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研究
2019-03-21孙程程
孙程程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0)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国家骨干示范校建设以及“双高”建设期间,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相关教师在建设工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深入研究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以及培养目标,明确了本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定位;深入企业和省、市地区调研,聘请行业专家,剖析岗位群对人才规格与标准的要求,研究了本专业相对应的各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明确了课程的设置和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紧紧依托相关船舶制造企业,与之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校企之间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实现了共享和有效的交流,使教学密切结合实际,始终保持着动态的良性循环。
目前,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网站已初具规模,船舶CAD/CAM与生产设计、船舶建造和船舶识图与制图3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混合课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
1 资源库建设基础
1.1 资源库建设情况
随着高速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1],省内外同类高职院校也一直在积极探索网络课程的建设问题,取得了很多经验,并投入到实际教学中。
省外高职高专开设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共计只有30多所,但并无较成熟的专业资源库。当前,高职院校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数目庞大且较杂乱,缺少专门、规范的整合。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建立为在校学生自学、在岗人员技能培训、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岗进修和个人自助式学习提供优质开放资源的资源库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1.2 资源库建设目标
船舶工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生产工艺先进、建造周期较长且发展速度较快的行业。现今,船舶企业开始大规模的承建各种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船舶,需要配备更加先进的建造方法和建造技术、探索更加高级的造船模式、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船舶专业教学中,必须紧跟这一发展步伐,不断开拓创新教学内容,同时将新技术新工艺逐步融入到实际教学中。
基于此,确定资源库的建设目标,即以院校为主、行业企业为辅,通过系统设计,整合优质资源,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船舶工程技术为重点,集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技能鉴定、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内容于一体的共享型专业资源库。具体包括:搭建1个开放式管理的公共服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网站,开发3门网络课程,建设4个与课程体系配套的子资源库,为在校学生自学、在岗人员技能培训、高职毕业生在岗继续教育和个人多样性学习提供优质的开放资源。通过持续更新,紧跟教育教学改革及行业技术发展需要,持续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服务能力[2]。
2 资源库建设内容
2.1 学校方面
依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项目管理办法采用课程负责人制,建设或完善涵盖课程标准、教学指南、电子教材、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实训指导书、工作任务单、企业案例、企业生产设计标准、习题库等主要内容的3门核心课程。
2.2 企业方面
企业培训资源,包括配置焊接工、装配工、号料员、画线工等各类培训讲义和培训课件,为企业员工培训或远程培训提供支持。师资培训资源,包括建设配置教育部船舶类师资培训基地信息、培训信息及相关培训大纲、师资培训课件、师资培训讲义等,满足高职、中职师资培训需要,同时为企业员工培训及再就业人员的自主学习等提供资源服务。职业资格认证资源,包括配置各工作职业标准、国家职业鉴定题模拟库等资料,为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提供服务。
2.3 行业方面
提供行业前沿信息,专业技术解决方案[3]。包括行业企业正在使用的先进技术、新颖方法、前沿工艺,行业前沿专家信息及其研究动态,相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本专业在提供技术服务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展示等。
同时,分析资源用户对素材资源的要求,通过收集、整理、引进、购买、研制等多形式多途径,建设涵盖国家/行业标准、企业生产设备、加工对象、生产场景、工程案例、工作过程等内容的多媒体素材中心。将素材按照类型、来源、格式等几种形式进行分门别类,为教师二次开发教学资源、行业企业开发培训资源、学生学习等提供支持。
3 资源库建设意义
3.1 教学功能
学院加入辽宁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并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完成了“校中厂”“厂中校”等建设工作,实现了场地、设备、人员、技术的共建共享。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全面构建结合专业教学、生产实践、企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船舶工程技术中心,建立了“校中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生产性实习、实践服务,使专业产教结合,满足“做中学、做中教”的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学院还与多家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让学生去企业实践,进行教学性实习,实现工学结合,在工作中培养职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形成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使课堂教学内容和工厂实际操作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地点相统一。
3.2 生产功能
学院加入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成为股东,以此为平台承接各种工作,拓展学院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平台。船舶工程系与葫芦岛市城区河道管理处合作开发河道清污船,实现了政校一体化合作。
3.3 培训功能
依靠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较近的地理优势,与其合作建立了“厂中校”,使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场所、师资与岗位得到了保障。同时在现有顶岗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新建3个具有船舶工程技术学科特色的岗位实习基地,充分满足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实训需要,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
3.4 服务功能
针对大型国企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的职工培训需求,学院派出优秀教师为民船事业部、船体分厂等部门职工进行船舶制造课程培训,得到企业职工的一致认可。针对民营造船企业技术水平较低的实际,为他们提供小型船舶设计服务,并积极开展技术转型升级研究,促进其技术转型升级。
4 资源库建设途径
为主动适应“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目前,船舶类相关高职院校大多是将原有国家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行共享和升级。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和国家级教材。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把行业企业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建设质量,重点打造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
利用学校共享资源平台、智能化在线教学平台、“云课堂”平台等,融入国内优质教学资源,与国内先进的造船厂共建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教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课内课外相结合学习,实现师生多空间、多维度交互学习与交流;利用船舶VR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改造传统教学,虚拟船舶生产、船体装配操作等,改善教学效果;鼓励教师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设计新颖特色的微课,以课程小组为单位开发慕课,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4.1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网站
建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网站,本着节省资源、突出专业性、便于浏览的原则,网站建设减少网页特效,整体风格朴实。网站建设重点突出“实习实训中心”和“精品课程建设”,并提供大量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资料以便于互相学习、交流。
4.2 网络课程
以学院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将船舶CAD/CAM与生产设计、船舶建造和船舶识图与制图3门核心课程建设成为网络课程。课程采取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利自己课余“碎片化”的时间,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用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进行学习[4];教师则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将网络教学与现有教学相结合,增加实际教学过程的多样性。这种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能力培养有者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3 核心课程资源建设
依据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现有企业对船舶制造类相关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修订课程标准。按照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及时纳入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标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建立课程建设审核与动态更新机制,评审专家小组定期验收课程资源,保证建设质量。同时,编写校企合作教材。
学院按照“整体设计、制定标准、整理整合、推行试验、不断创新”的思路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从而保证资源库整体设计合理,适用范围广。具体建设保障如下:第一,以应用为目的,整合集成立体资源。充分考虑到船舶工程技术专业领域覆盖行业广、分布区域宽、工作内容多而杂的问题,将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结合起来。第二,以技术为支撑,开放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搜索技术研发搭建专业教学资源运行平台,实现资源的免费共享,增强社会服务能力[5]。第三,以机制为保障,责任明确确保建设质量。资源库建设必须明确任务分工,实行目标管理。第四,以实用为目的,不断更新紧跟岗位需求。紧跟行业与教育成长的步伐,在资源库中不断更新、补充与专业有关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