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

2019-03-21王朝晖方从严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专业课程

王朝晖,方从严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战略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通过调动一切育人因素,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是实施“三全育人”工作的根本目的,实施“三全育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面对当今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新形势,更应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积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引领学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让中华民族以更加坚定的“四个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融入

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具有塑造价值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把握,通过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立德树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全员育人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2]。课程思政是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各类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产生教育合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教师通过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对于提高教书育人工作实效性,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教学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灵魂和主线,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品德、诚实守信、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价值引领、凝聚知识底蕴,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痕”地融入课程教学[3]。

(一)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之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高职学生的大学阶段是他们道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职院校的教师不只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因此,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通过本专业科技技术发展历史的介绍,技术进步中所凝聚的前辈们心血和汗水的事迹介绍,向学生们传达祖国强盛和民族复兴对当代青年人提出了要求。注重结合专业课的教学教育学生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4]。

(二)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对网络缺乏有效的管理,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产生了某些模糊的思想认识,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进步史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引导学生客观看待目前我国在科技方面的进步和不足。列举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贡献的事例,列举我国在这方面的成就,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如高铁建设的举世公认、互联网技术的异军突起、中国的造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突破国外的技术垄断,量子技术、探月工程和海洋深潜深度的不断刷新等等,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当前的发展现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他们努力学习,培养学生对于国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将诚实守信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不仅是学生品德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保证。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牢固树立“诚信原则”。列举由于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导致产品声誉的丧失、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受到损失这些惨痛教训;列举由于个人职业操守不良导致人际关系受损、职业生涯受损等种种后果,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等小事入手,考试前加强宣传,杜绝考试作弊,教育学生诚实守信[5]。引导学生从全民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的发展等方面,认识到守规矩,做一个诚实守信人的重要性。

(四)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近些年,国家大力倡导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为核心,以职业教育为依托,服务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素养,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高职学生不但应具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也应具备所要求的职业素养。要把职业素养作为评价学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通过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爱岗敬业,锻炼学生专心尽责,培养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

(五)将创新意识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又能运用新技术并能大胆创新。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课程思政”进行初步的探索,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广泛开展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采用“传授知识”与“启发创新意识”同行并重,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课程思政”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搬硬套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而是要根据各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加有人情味、有文化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感。通过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细润无声地引导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隐形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推进“课程思政”应从教师自身做起

“课程思政”教育应从教师自身做起,真正实现教学相长。首先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政治理论水平,应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学习,用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端正教学态度;其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经常接触学生,通过与学生谈心谈话等交流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选择容易为学生接受的内容作为切入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的内容恰当地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中,通过适当引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最后,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自身应充满正能量,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求知热情,促进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全面健康发展[5]。

(二)推进“课程思政”应更新理念

高职院校有些教师,特别是理工科专业课教师没有树立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还有失偏颇,以为“课程思政”是要在每节课上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科学地处理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强调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的学时数普遍降低的情况下,专业课的学时较为紧张,不少专业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感觉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专业课中思政内容如果能穿插恰当,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更新理念,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构建全课程育人和全面育人的新育人模式。开发和利用专业课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培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技能的提升。

同时,推进“课程思政”还应遵循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科学性原则,通过集体备课和听课制度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确保在授课中的正确性、准确性。

(三)推进“课程思政”应以德为先

百行德为首,品洁人自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好的品德让人一生受用无穷,它就像一粒有生命力的种子,最终能让你品尝到成功的果实;而品德拙劣的人,就是一个潜在的危险,为了一丁点个人利益,一有机会就很可能做出有损组织的事来。因此,教学生做事,先要教学生做人。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儒家仁爱思想的现代意义、孝的内涵与现代阐释、民本思想的演变与发展等等,这些都是以“立德树人”为立足点。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应优先考虑德育方面的内容,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提高综合素养。

(四)推进“课程思政”应重视教学设计

专业课程的教学与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立德树人”。专业课程中的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际上也有关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和素材服务于思政的教育教学,专业课程中的科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法、追求真理与科学态度、思想品德与人文关怀、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诚实守信与爱岗敬业、艰苦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素材、案例。因此,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生搬硬套,需要重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认真备课,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进行合理设计和安排。在教学设计时要洞察高职学生专业实践和学科发展所蕴含的思政价值与意义,确保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和思政教育的价值性。要找准连接点,充分揭示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学设计时要立足于高职学生的发展诉求,立足于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规格,坚持问题导向,帮助学生查摆问题,发现问题。立足于高职学生专业特点帮助寻找问题答案。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学生上课积极性将大大增加。通过将专业课程中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的有机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有趣,真正达到“立德树人”。

(五)推进“课程思政”应建立评价机制

目前“课程思政”在各高职院校都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如何规范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评价这些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变得越来越迫切。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有助于激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改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改进课程的教学设计,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结果也能使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反思,及时形成改进措施,优化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政教学融入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建立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能够进一步加强教师群体对课程思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育德”的功能在课程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等各方面得以体现。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落实育人价值导向。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对课程思政的评价应注重定性评价,重视过程评价,不能进行简单的定量评价和结果评价,搞一刀切。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中应有所体现,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念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多学科交叉综合互补。同时不同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也完全不同,推进课程思政的方法上必然会存在较大差异。只有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方向,从教师自身做起,更新观念、以德为先,重视课程的教学设计,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才能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育人功能,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员参与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专业课程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